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未經模型評估 恐耗更多社會成本

  • 2008-06-11 中國時報 【林倖妃】

     環保署長沈世宏提出不論是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新舊廠都要減碳一成五,完全落實馬英九總統的國家減碳目標期程。但就如同他所說,《溫室氣體減量法》卡在立法院,減碳將陷入空轉;即使法通過,若未經模型評估,率然強制核減,恐造成經濟和社會重大衝擊。

     從中龍鋼鐵廠擴廠案,即可看出沈世宏的減碳政策脈絡,高耗能、高汙染產業不論是新舊廠都必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成五,逼迫企業主將碳排放成本納入生產成本,台電除具體減量,更要求其提出和國家目標同步的減量期程。

     看似完整的碳減量政策架構,卻潛藏不少「已知」和「未知」的風險。沈世宏一再提及種樹策略,但種樹抵減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國際間仍有爭議,不同樹種、樹齡成效不同,還需顧及多樣性。且以中國最新通過的抵減量,種一公頃樹不過抵五噸二氧化碳,以國內產業減量所需種樹面積,恐緩不濟急。

     其次是他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採取核配減量方式,要求既有產業和工廠減碳排放量一成五,由政府調度並給新建廠生存空間

     目前國際研究大致認為,政府掌握最有效的核配量為一○%到一五%,環保署的要求確實符合國際趨勢。但若朝野對溫減法遲遲未完成協商,一且都流於空談。

     更重要的,減碳不僅是「環保」問題,還事涉國家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若未如美國目前討論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和交易配套措施法案,先評估對經濟、社會、環境面等的衝擊和影響,再和相關部會研商後執行,到時為減碳恐要付出更大社會成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