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貴版刊出林正修先生投書,對紫宸於二日發表節能之創意建言,做出讚許,但也提出可行性質疑。如此理性之公共政策討論,代表台灣已逐漸進入成熟民主,殊為可喜。
石化鋼鐵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底層之根基,從日德法中韓等五國經濟發展過程,可以清楚地理解為何此一區塊係台灣無法放棄之選項。唯面對中韓兩國規模競爭,原先的鄰近對手,早已在過去十年內有計畫擴建三倍以上之產能,其上游壟斷議價能力與下游牽引作用,可能讓台灣之基礎工業在廿年內完全喪失國際競爭地位,其經濟影響,足讓台灣降低五千美元以上之平均國民所得,全民吃苦。
根據OECD統計,全球四百座核能發電廠,提供電力占全球能源供給百分之十六,對二氧化碳減量做出百分之八之額外貢獻。核電當然因國情之不同,係各國之自由選項。人口與製造業比例較低之國家,如挪威及奧地利,決定不使用核能;但世界主要工業經濟國家:美日法德英及瑞典,最近均繼續擴建核電廠。鄰近韓國,上周宣布增建五座核能電廠,中國更在國際原能總署的同意下,未來廿年規畫興建三十座核電設施。
是否使用核電的決策關鍵,在於「兩害相權取其輕」。台灣若將原先三座核電廠預留地增建安全與發電效率較高之新型機組,再俟新組併聯發電後,將除役之機組更新,如此,核電供應將提升至百分之三十(約與美國今日相同),將為台灣建立廉價之基載發電結構,每年節省千億購煤購油成本。
林文中質疑為何以政府預算,補貼民間或商家換裝電表、省電裝置及馬達。試想社會廿年緩步漸進的環保代價,政府僅花數百億即可解決,何樂而不為?環保減碳今日已非完全私領域之事務,以公務經費加速達成,其正當性殆無疑慮。
林文中提到制度面之構想,令人鼓舞。筆者狗尾續貂,再提出三項思考選項:
一、滿街大型霓虹燈及商業廣告照明,既影響市容美觀更非公益必要,可考慮課徵高稅率或大幅提高其用電價格,還給市民一個乾淨的城市。
二、私用小汽車係運輸系統中最耗能且不環保之工具,並占據大量之都市道路及停車面積,新加坡早在三十年前即課徵高額購車許可規費。台灣所應提倡者,並非「大車換小車」(因為不會減少私用車輛數目),除應仿效多數歐洲國家,逐步課徵能源稅,落實使用者加倍付費外,更應提倡「小車換大車」運動,鼓勵軍公教及一般民眾,多多使用高鐵、公車及捷運,鼓勵同事鄰居安全共乘。
三、恢復實施夏令節約時間,此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實施近百年,初期必然造成國民不便,但約可節省千分之三全國能源消耗,勿以善小而不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