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核能為全球暖化解藥?國際300團體聯手反對

 2005.06.17  【取自環境資訊協會】

  為了反制核能業界最近連串動作,試圖新建核子反應爐作為全球暖化的解決方案,將近300個團體聯名發表一篇聲明,表明反對核能作為遏止地球氣候變遷的解藥。這些團體涵蓋環保、消費者保護、能源安全倡議團體,國際性的、以及美國全國性的、區域性與地方性的都有。

  在這份16日早上發表的聲明中,這些團體表示核能發電具高度污染與危險性,而且代價過高;反而應該著重在乾淨的再生能源、能源效能、以及能源節約方面。

全球暖化威脅 2080年歐洲一半植物恐消失

2005.06.01    東森新聞報

  科學家再度對全球暖化效應提出警告,若暖化速度持續下去,到了2080年,歐洲植物恐怕有一半已經絕種。

  法國格瑞諾布的阿爾卑斯生態實驗室研究23日提出這項警告,指出北地中海周邊,葡萄牙南部,西班牙西南部和山區將是受影響最大的,因為當地植物會受到越來越熱的氣溫和缺水影響而瀕臨滅絕。

  拉佛瑞說,阿爾卑斯山區的植物受到威脅特別大,因為許多植物經過數千年的演化,已經能夠適應當地山區淺土層、低溫環境,遷移到他處恐怕很難適應,「阿爾卑斯山沒有太多更高的地方讓這些植物避難,它不像喜馬拉雅山。」北歐地區植物則是受到影響最少的,但是原因是在於,北歐失去原生植物後,會有其他從南部移植到北部的植物取代。

內蒙古沙塵暴 去年次數減少

相對於往年肆虐的沙塵暴,去年內蒙古的沙塵暴有所減少。與歷年同期相比,大風沙塵天氣接近常年,而沙塵暴天氣則明顯偏少。

內蒙古氣象台副臺長康玲分析認為,內蒙古春季沙塵暴頻次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20世紀六零年代初至六零年代中期沙塵暴有所減少,六零年代中期至七零年代末增多,屬高發期。八零年代初至九零年代後期處在減弱階段。

2000年以來沙塵暴頻次又有增加趨勢。與歷年同期相比,2007年春季,內蒙古地區大風沙塵天氣接近常年,而沙塵暴天氣較少。共發生四次大風揚沙天氣過程、六次沙塵暴天氣過程。

其中,一次大範圍和三次小範圍的沙塵暴天氣過程,兩次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過程。

【2008/03/20 世界日報】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李遠哲:暫緩非核家園50年

昨天以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名義發出的能源政策建言的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今天在中研院一場演講後透露,他日前已與反核四的民進黨大老林義雄談過,非核家園應該在50年後再落實。在現實環境下,核能確是比較好的能源。對於外界老是把他和政治扯在一起,他有點生氣,也有點無奈,並強調自己是在做對的事。

李遠哲今天是在中研院前院長錢思亮百歲冥誕紀念會中,發表一篇名為「天人合一:談能源、環境與人類的未來」的專題演講,發表他內心對人類及地球未來發展最深沈的擔憂。他並提出昨天他及中研院環境與能源小組對台灣能源政策的建言,認為核能是目前可行的能源來源,我們不應一味地排斥。不諱言支持台灣應續建核四。

李遠哲強調,在核廢料已可有效處理的今天,核一及核二等有再繼續存在的必要,至於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廠,在國內未來能源可能不足的前提下,也應繼續興建。他並生氣地駁斥外界認為他此時提出能源建言,是為影響總總選情,他難掩生氣,也有點無奈,他強調自己是在做對的事。

他在演講後說,他與林義雄談過應「暫緩非核家園50年」,他說,林義雄未完全反對。

李遠哲並提出警告,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從地底下挖出太多石油及煤礦等能源,對地球環境造成重大衝擊,如果再不改變的話,也許再過80年、100年,人類將從地球上滅絕。

為了不讓這一天來臨,他呼籲國人一定要了解能源即將耗盡、地球生態已遭破壞的事實,努力保護我們居住的環境,改變鋼鐵、石化等高耗能及高汙染的產業結構,並改用生質能源、核能等對地球影響較小的能源,為自己也為下一代留住一個安居樂業的未來。

他強調,過去一個世紀來,人類走錯了路,「人定勝天」證實已不可行,唯有懷抱著「天人合一」的信念,節約能源,,善用能源,才能永續發展。

他舉例指出,目前台灣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12.53公噸,只少於美國的20.14公噸及澳洲的20公噸,而比日本、韓國、歐盟及中國大陸等大多數國家還高,且是全球平均值的2.5倍。

就因為有像台灣這種發展高耗能產業、高排放二氧化碳的國家,地球的原油只能再撐40∼60年,天然氣只夠再用80∼100年,至於煤礦也只能再用個1、2世紀,到時候我們將無能源可用。李遠哲認為,一旦能源出現危機,人類也將面臨滅絕。

【2008/02/19 聯合晚報】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談暖化 日擬擴大G8為16國

中國時報 2008.02.29 
黃菁菁╱東京28日電

     日本北海道洞爺湖8國(G8)高峰會將於7月召開,除8大工業國之外,日本政府擬邀請中、韓、印、巴西、南非、墨西哥、澳洲、印尼8國領袖與會,16國領袖可望齊聚討論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防止地球暖化對策等議題。

     據朝日新聞報導,洞爺湖G8高峰會將於7月7日至9日召開,除了預定出席G8峰會的8大工業國之外,地主國日本已向中國等8國發出邀請函,16國領袖將共同討論地球暖化對策。

     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環保會議中將評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長期目標,以及各國削減排放量的中期目標,由於預定與會的16國加起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8成,因此日本認為不只是要與先進國協議,更應該和新興工業國家分享環保經驗,共擬防止地球暖化對策。

暖化 衝擊北海道流冰觀光

中國時報 2008.03.02 
黃菁菁╱東京

得天獨厚 ▲從網走港出發的流冰觀光碎冰船「極光號」,航行十五分鐘才看到一片流冰。(黃菁菁攝)
▲穿著有浮力的特殊緊身防寒衣不但可穿梭走在流冰間,大膽的人還可跳進滿布流冰的海裡漂浮、玩耍。(黃菁菁攝)

     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以賞流冰聞名,二月下旬在網走港的流冰觀光碎冰船「極光號」碼頭,擠滿各地的觀光客,船還沒靠岸走馬燈突然打出「今天沒有流冰」,讓人頓時感覺期待落空,而比觀光客感受到更嚴重失落感的恐怕是當地居民了,流冰逐漸減少,直接衝擊到當地的經濟

     每年一月到三月,這個地區就有從鄂霍次克海漂來的流冰,這裡也是世界上可以看到流冰的最南地區。對北海道鄂霍次克地區的居民而言,流冰更是重要的經濟動脈。

     賞流冰船 年吸引約20萬旅客

     流冰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春季流冰融化使得浮游植物增加,讓浮游動物賴以維生而大量繁殖,在食物鍊的串連下,從浮游生物到鮭魚、鱒魚等魚類,以至於捕食魚類的海鷗、北海獅、海豹、鯨魚,陸地上的棕熊、狐狸、鹿等都受惠,流冰滋潤了整個鄂霍次克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育孕出日本第三個世界自然遺產登錄地「知」得天獨厚的特殊保育生態。

     原本以為無緣看到流冰,但是搭上極光號之後,在碼頭沿岸仍可看到漂浮的碎冰,對於在亞熱帶地區生長的人而言,即使是碎冰也是件很興奮的事。

     船出海約十五分鐘後,不負眾望地找到一大片流冰,由於流冰不是很結實,因此當碎冰船航駛經過也沒有什麼震動。開碎冰船已有十年資歷的堀惠一船長指出,「真正的賞冰體驗並非如此,近年來因地球暖化問題,使得流冰變薄而沒有破冰的快感」。

     賞流冰的極光號從一月廿日起航行到三月底,每年約可吸引十萬到廿萬左右的觀光客,尤其是從台灣香港新加坡等溫暖地區來的遊客居多。記者搭船時也遇到許多台灣觀光客,他們雖然行頭齊全包得密不透風,但是仍被零下的氣溫凍得直打哆嗦,不過當被問到賞冰感想時卻興致勃勃說:「好玩,出國就要到最冷的地方,看在台灣看不到的景象才有意思」。

     流冰還有許多不同的玩法,可以潛水到流冰下欣賞清徹透明的冰下世界,可以穿著有浮力的特殊緊身防寒衣穿梭在流冰之間,大膽的還可以跳進滿布流冰的海裡漂浮。

     在網走推動「走流冰」活動的藤崎達表示,近年海外觀光客好不容易增加,但流冰卻連年減少,要找塊安全走流冰的地方越來越費力。

     珍惜恩賜 網走支廳宣導環保

     此外,鄂霍次克地區捕魚季節雖短,但是魚產品質優良卻是聞名全日,然而斜里町UTORO漁業協同工會的理事長今井鐵男指出,「以前抓到的都是寒帶的魚,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現在的漁獲中也常出現溫帶的魚,而且鮭魚的產卵時期也亂掉了,使得鮭魚子的取得成問題」。

     北海道鄂霍次克地區受到大自然的恩惠,更加懂得珍惜保護上天賜予的生態,因而對於地球暖化問題特別感到憂心與不安,流冰逐年消失將改變鄂霍次克地區的食物鍊與自然生態。

     北海道網走支廳今年起將每年二月的第三個周日訂為「流冰日」,不斷在各地舉辦宣導活動希望由北海道帶動,一起關心暖化問題。

挪威捕鯨遊說團體宣稱:吃鯨魚救地球

2008.03.04 
中廣新聞╱夏明珠

    挪威一個提倡捕鯨的團體倡議用「吃鯨魚」來救地球。它們宣稱,有研究顯示,比起牧養牲畜,捕鯨對地球的傷害較小。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痛斥這團體胡說八道。

    挪威捕鯨遊說團體引用的研究,把重點放在燃料消耗上,它說,以捕鯨船的耗油來計算,平均每公斤鯨魚肉會製造1.9公斤的溫室氣體,這比飼養牲畜所製造的廢氣少得多;根據它們的計算,平均每公斤的牛肉會製造15.8公斤的溫室氣體,每公斤豬肉製造6.4公斤,雞肉製造4.6公斤的溫室氣體。

    它們依據這項研究宣稱,吃鯨魚比吃禽畜肉要環保多了。

329 曼谷與其他23座城市將熄燈一小時

2008.03.04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泰國分部與曼谷市政府指出,曼谷將與全球其他二十三座城市共同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對抗氣候變遷地球時刻」活動,於二十九日當晚八時至九時,關閉所有的電燈與非必須的電器用品,以節省能源

     除了曼谷之外,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將參與這項活動的城市還有美國的亞特蘭大、舊金山、鳳凰城與芝加哥,加拿大的渥太華、溫哥華、蒙特婁與多倫多,愛爾蘭都柏林、澳洲的雪梨、柏斯、墨爾本、坎培拉、布里斯班、阿德萊德,丹麥的哥本哈根、阿胡斯、阿爾堡、奧登斯,菲律賓馬尼拉,斐濟蘇瓦與紐西蘭的基督城等共二十三座城市。

     世界自然基金會泰國分會主席夏德拉指出,去年在雪梨舉辦的對抗氣候變遷地球時刻活動是第一次舉行,雪梨有超過二百二十萬人與二千家商家配合,對於減少溫室效應與氣候變遷踏出了偉大的一步。

     負責這項活動的瑞德里則預測,如果今年的活動跟去年一樣,全球至少有三千萬人參與,對於節約能源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僅僅具有象徵意義,更有實質上的幫助

     曼谷市同意參與這項活動之後,已規畫在二十九日當晚,市區的四條主要道路,包括西隆路、耀華拉路、考山路與拉瑪四路的路燈都將熄滅,而在熄燈之前,世界自然基金會泰國分會與曼谷市政府也將在中央世界百貨廣場前與辦活動,預計至少有三千人將參加,以提醒市民節省能源的重要性。

碳交易蓬勃 造就一票富翁

工商時報 2008.03.14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在全球市場美國次貸風暴與信用危機而陷入混亂之際,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潮流而興起的國際碳交易市場卻是蓬勃發展。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氣候變遷問題嚴重讓各國政府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設限,但同時為了顧及經濟發展,部份國家得向外購買碳排放權,因而造就碳交易市場的榮景,有人因此抓住全球暖化帶來的商機而大賺一票。

     華爾街日報指出,根據挪威奧斯陸的市場研究機構點碳(Point Carbon)公司資料,去年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總值為六百億美元,暴增近一倍。看中碳交易市場的成長潛力,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今年一月開放碳交易,紐約商品交易所也跟進,計畫今年第一季進軍這塊領域。

     碳交易興起,也造就了一些嗅覺敏銳的富翁。例如柏克萊大學經濟學家桑德(Richard Sandor),嗅到了氣候變遷問題帶來的商機,而創立氣候交易所。總部位於倫敦的氣候交易所,公佈二○○七年營收為一千三百六十萬英鎊(約二千七百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三倍,消息一出該公司周三在倫敦證券交易所AIM的股價大漲一六%,收在一四四一便士(二八.八九美元),公司市值因而達一三.一億美元,持有二○%股份的執行長桑德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個人資產超過二億六千萬美元。

     歐盟二○○五年開始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交易,規定各會員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同時開放碳額度公開在市場交易,以致目前歐洲的碳交易市況最為熱絡。不過下一個碳交易戰場可能會出現在美國,儘管布希政府拒絕簽署旨在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美國國會近來已在討論建立一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民主共和兩黨爭取今年總統大選提名的候選人,也贊同籌設碳交易計劃。」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美沿岸地區受威脅

2008.03.14 
中央社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項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對於沿岸地區的公路、港口設施及建立在海埔新生地上的機場都是重大威脅。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的預測,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由現在到兩千一百年,海平面會上升兩英尺。沿岸地淹水的狀況不只淹沒海灘及濕地,甚至對於淡水的供應都有嚴重的影響。

     除了美國國家科學院下屬的全國研究委員會,美國的環境保護局也與相關學術機構合作,研究北起紐約長島南至北卡羅來納州的瞭望角的大西洋沿岸地區海平面上升的情況。

     由於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口愈來愈密集,海港城市的經濟發展也非常蓬勃,研究報告呼籲美國政府決策者應正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了解到沿岸地區基層建設的弱點。僅就美國的海岸線地區的六萬英哩的公路而言,海平面上升就可能造成公路淹水

     報告指出,許多美國的港口設施也會因為海平面上升而受損,以德拉瓦州的威明頓港為例,如果海平面升高兩英尺,百分之七十的港口設施都會受影響。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及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千兩百英哩的道路及九百英哩的鐵路也可能淹水。

     由於沿岸低窪地帶發生淹水情況的可能性愈來愈高,研究報告也呼籲政府應重新研究訂定聯邦政府對於沿海地區受災戶的補助辦法。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減少溫室效應 英要建堆肥發電廠

英國政府18日宣布投資一千萬英鎊 (約台幣6億2200萬)興建多座商業規模的堆肥厭氧分解發酵示範發電廠,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甲烷排放,同時增加可再生能源產量。

厭氧分解 (anaerobic digestion)發電以泥漿、草屑、廚餘與一些農產品為原料發電或製造熱能,還可減少甲烷排放。

英國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有7%來自農業。去年一份報告指出,設立厭氧發電廠可讓酪農業、畜牧業與養豬業排放的甲烷大減75%。

廢物分解發電技術領先全球的德國,每年設立的廢物分解發電廠多達上千座。

英國農業大臣本恩指出,厭氧分解潛力不小,除了製造可再生能源,還能減少甲烷排放,也能幫助垃圾場的有機廢棄物廢物利用,一舉多得。

能源部長威克斯也表示,政府打算改革可再生能源政策,將最優先支持設立厭氧分解發電廠。

【2008/02/19 聯合晚報】

鄂霍次克海流冰年年減 北海道人護冰

日本北海道東北部的鄂霍次克海沿岸每年冬天都有流冰漂浮在海上形成壯闊的景觀,但因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流冰年年銳減,不僅會造成觀光資源減少,也會影響海洋生態與北海道人的飲食生活,當地人被一股強烈危機感驅使,正在推動一場史無前例的護冰運動。

日本是今年七月八大工業國高峰會的主辦國,舉辦地點就是北海道洞爺湖,主議題除了經濟之外也包括環保,尤其是地球暖化的問題。

由於地球暖化,已造成北海道東北部鄂霍次克海沿岸冬季的流冰銳減,從今年一月起,網走、斜里等鄉鎮的地方官員都紛紛別著「保護流冰就是保護地球」的徽章,期待引起世人對環保的重視。

北海道網走支廳長平塚努今天對來訪的十八位國際媒體記者表示,今年宣布每年二月的第三個週日訂為「流冰之日」,主要是基於居民都對於流冰日益懷有一股危機感。

他說:「二十年前當地的流冰堆積如山,每年二月時大海都被流冰覆蓋,但今天看到的流冰分佈,像是以前四月下旬的情況,少到令人無法想像的程度。」

世界自然遺產登錄地知床半島的知床羅臼町觀光協會會長逵中義一也描述地球暖化造成的異象。他說:「現在暖流系的魚類竟然會出現在鄂霍次克海沿岸,秋天時就有漁民捕到柴魚,而寒流系的魚類卻日益減少。」

中國的黑龍江注入鄂霍次克海之後,水量過多的話,就會在陸地與千島群島等列島之間形成一個槽狀海域,淡水會積在海水的上層,結凍之後,就形成流冰。

鄂霍次克海是地球上最低緯度看到流冰的海,位於南端的知床半島可說是每年流冰靠岸的最南端之地。流冰約是每年十二月到四月之間形成。

知床的自然環境深受流冰影響,春季時,流冰底下生長的植物浮游生物大增,這都是動物浮游生物、蝦、貝、小魚等食物。依自然界食物鏈的原理,這些生物是大魚、海洋生物如海獅、海獺等海獸類的食物。因此,少了流冰,生物的形成與大自然的景觀將生變。

不僅是北海道人,就連從高雄帶領台灣觀光團前來搭「極光號」賞冰船的喬安旅行社日本部部長張司民也對中央社記者說:「地球暖化真的很可怕,這三年來,他親眼見到流冰年年銳減。網走如果沒有流冰可欣賞,觀光就會失去賣點。」

這一天,極光號上兩百多名乘客當中,有兩團約七十人是來自高雄及台北的觀光客。如果是四年前,在岸邊就可看到一塊塊流冰,但現在船要航行約十五分鐘後,在更北處才能見到稍微有點規模的流冰群塊。

從事「走流冰」運動的藤崎達也表示,這幾年好不容易增加許多外籍觀光客,尤其是來自台灣、香港的人士來體驗走流冰運動,眼見著流冰年年銳減,真不知生意能否撐得下去。

北海道各鄉鎮現在為了「護冰」,正嘗試各種環保措施。譬如,推廣自備筷子運動、利用油炸天婦羅的食用油當成汽車用油、呼籲飯店旅館冬季暖氣溫度調至攝氏二十、二十一度,夏季調至二十七、八度,避免用電過多等。

十六日網走一地也舉辦了中小學生冰上點燭光活動,讓他們體驗一下沒有電力的感覺,以提高環保意識。

【2008/02/21 中央社】

專家預言:今夏北極冰帽可能全融化

挪威國際極地年秘書處執行秘書奧利夫奧爾海姆博士表示,由於全球變暖,今年夏天北極極點的冰帽可能全部融化。

奧爾海姆從事極地氣候研究已有近四十年歷史,曾擔任挪威極點研究所所長。他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變暖導致的北極冰帽融化速度令人震驚。

奧爾海姆說,監測結果顯示,去年夏天氣溫最高的幾週,北冰洋冰帽覆蓋面積降至三百萬平方公里,為歷史最低點。

這一數字在二○○○年前平均為七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代表從二○○○年起,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加劇,形勢日趨嚴重。

他表示,如果今年挪威年平均氣溫與去年持平,到夏天氣溫最高的幾天北極極點的冰帽將全部融化。

從目前氣候變化看,這種情況很可能出現。奧爾海姆說,去年夏天,由於冰帽大面積縮小,甚至出現一條從白令海峽到奧斯陸的新航線,較原有線路縮短三分之一以上的里程,美國、英國等國的公司已在規劃新航線,以節約航運成本。

「這種情況使我們深感憂慮」奧爾海姆說,一旦航線開通,必然會有公司承攬運油任務,那些深入北冰洋腹地的大型油輪萬一出現原油洩漏,將給北極生態安全造成災難。奧爾海姆說,按照目前全球變暖的趨勢,不出二十一世紀,海平面就將上升一公尺。

【2008/03/03 歐洲日報】

12年後 香港不再有冬天?

香港冬天的「末日」加速降臨!由於香港城市急速發展及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令氣候暖化加劇,天文台把本來在世紀末才出現的「冬天末日」預測大幅推前,指香港最快在十二年後便再沒有冬天寒冷的日子,相反每年酷熱的日子則會倍增。

多個環保團體批評政府未有積極規管溫室氣體排放,漠視公眾安危。

天文台二○○四年進行的氣候變化推算,預計香港的冬天在本世紀末會消失,但最近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去年發表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進行新一輪推算時,發現驚人的結果,香港冬天氣溫跌至攝氏十二度或以下的寒冷日子,預計最快提前至二○二○會減少至每年只有一天或以下,即冬天不再寒冷。即使全球共同努力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亦只可將冬天的壽命延長多二十九年至二○四九年。天文台台長林超英說:「香港沒有冬天不可再說成是子孫的事,而是我們的事。」

【2008/03/13 歐洲日報】

南極冰融 10年增75%

根據一項對南極海岸冰河迄今最詳盡的調查,全球暖化造成南極冰架的年冰融量在10年間增加了75%,也就是說,未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可能比目前估算得還快。

科學家估算,在2006年,南極冰河加速移動,約有1920億噸的冰流入海裡,相當於尼羅河每年入海水量的兩倍多,也相當於全球海平面升高約0.5mm。

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去年的報告,在1900年到2006年間,海平面升高10到20公分。報告並預測,到了2100年,海平面至少升高43公分,主要受暖化影響。氣候小組無法估算海平面上升的上限,最大原因就是南極和格陵蘭的冰融量不確定。

新研究指出,在2006年,南極西部冰架約流失1320億噸冰,在10年間增加59%,靠近南美的南極半島北端約流失600億噸,在10年間增加140%,但全球最大冰架南極東部冰架則幾乎是「零流失」。

科學家說,這項新發現很重要,因為地球90%的冰在南極,而且過去南極冰融僅限於南極半島北端。

由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芮格諾特(Eric Rignot)帶領5國科學家進行的調查,利用4枚衛星的干涉雷達,建立南極四周全貌。

他們測量冰河從覆蓋南極的廣大冰架把冰送往海岸的速度。這篇刊載在「自然地質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說:「大部分冰架消融發生在南極西部的松島灣,以及南極半島的北端。」

【2008/01/15 聯合報】

去年十大天災 九成怪暖化

最新調查報告指出,洪水、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等天災去年在全球共造成625億美元(約台幣2兆元)損失,奪走1萬6517條人命,又以亞洲受創最重。而去年各地水患較前年「大幅增加」,則特別引人注意。

接受聯合國贊助的災難流行病學研究中心(CRED)18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死亡人數最高的前十大天災,僅八月的祕魯強震和氣候無關,反映全球暖化的威脅升高。全球去年共發生399起天災,其中206件是洪災。全球在2000至200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172起水患。

報告警告,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引發的全球氣候變化,將使天候變得更為極端,未來數年將出現更多熱浪、旱災、水患和海平面上升等現象;中國大陸和印度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水患發生頻率也將增加。

中心主任黛芭拉蒂.古哈薩皮爾(Debarati Guha-Sapir)1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研究發現天災的發生趨勢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預測一致,亞洲和西非的水患災情規模與發生頻率都較其他地區嚴重。

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死亡人數最高的前10大天災有8起發生在亞洲,其中以11月強烈氣旋(cyclone)席德爾(Sidr)侵襲孟加拉奪走的人命最多,有4234人喪生。

全球去年有近2億人受天災影響,較前年1億3500萬人大幅增加,但死亡總數1萬6517人低於前年的2萬1342人;去年受天災影響的災民有半數是在中國大陸。大陸去年6至7月發生嚴重水患。

古哈薩皮爾表示,去年全球並無超級災難,值得欣慰,但經濟損失達625億美元,超越前年的340億美元(約台幣1兆1千億元)。日本新潟縣去年發生芮氏規模6.8強震,造成125億美元(約台幣4045億元)損失,最為慘重。歐洲去年1月遭暴風雨基里爾侵襲,財物損失共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36億元)。

【2008/01/20 聯合報】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歐盟訂標準

歐盟執委會23日通過對付氣候變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執委會同時揚言將對不符合歐洲環保要求的非歐洲國家施加進口限制。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說,歐盟每年將支出600億歐元執行新的計畫。這項計畫為去年3月歐盟領袖於高峰會擬就,旨在將歐盟的目標訂為法律,即在2020年前,讓二氧化碳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20%,同時利用再生資源取得五分之一的能源。

有關植物提煉的生質燃油部分,為能實現歐盟的目標,在2020年前10%運輸燃料取自生質燃油,執委會特別就生質燃油訂立詳細規範,避免產生熱帶森林遭到濫伐等副作用。

巴洛索表示,他希望國際儘早就廢氣排放量作成協議,如果協議遲遲不出爐,執委會將在2011年,討論是否對不符合歐洲環保要求的國家祭出進口限制。

【2008/01/25 聯合報】@

綠色和平:化肥導致氣候變化最大元兇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一份報告中說,化學肥料是溫室效應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甚鉅。

「綠色和平」組織今天在馬尼拉為名為「涼快的農耕:農業對氣候的衝擊及緩解的潛力」報告舉行首發式時,提出上述的這種說法。

這是綠色和平組織針對化學肥料對人類及環境的為害所作的第二份報告,由英國亞伯丁大學教授史密斯所著。它研究農業對氣候變化的直接與間接效應,以及應如何使農業自一個溫室氣體的提供者,搖身成為碳物質的洗滌槽或沈澱庫。

去年十一月,綠色和平在另一份研究中舉證說,菲律賓與泰國主要農耕地的水質,已經受到硝酸鹽類化肥的有毒污染。

「涼快的農耕」報告說,能源密集及化學密集的農業活動,如肥料過度使用、開荒、農耕地林木濫伐、土地變更及密集畜牧等,對全球氣候變化造成重大的影響。

研究估計,因這些活動而排出的二氧化碳約介於八十五億至一百六十五億噸之間,相當於人類引發溫室氣體排放的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三十二。

報告說,肥料過度使用是農業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單一元兇,目前相當於每年製造二十一億噸的二氧化碳。

肥料的過度使用還導致了氧化亞氮氣體的排放,這種氣體對氣候變化的效應,約是二氧化碳的三十倍。

綠色和平東南亞宣導員奧坎布在發行會上表示,農地的肥料飽和轟炸必須停止,政府應逐步廢除對化學肥料的補助,並執行肥料縮減政策,以確使農民更精準地使用少量肥料。

奧坎布進一步說,各國政府必須停止支持有害環境的破壞性農耕作法,而聚焦於協助農民轉型到生態性及永續性的農耕系統。

綠色和平介紹,「涼快的農耕」報告詳述了多種實用、簡單的辦法,可以減輕氣候變化,包括減少肥料使用、保護土壤、改善稻米產量、減少肉類需求等,特別是在已開發的國家。

【2008/01/25 中央社】@

抗暖化》瑞典IKEA 五年內用再生能源

瑞典家具製造大廠宜家家居 (IKEA)30日宣布,五年內該公司全球所有分店、辦公室與倉庫將減少25%能源消耗量,並將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

IKEA發言人斯塔爾表示,可能三到五年內全球所有據點就會改用太陽能、風力、生質燃料與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

該公司1958年創設於瑞典,如今在24國有240多家分店,每年有5.2億人次光顧。

斯塔爾說,IKEA已逐步淘汰傳統燈泡改用省電燈泡,大樓加強外牆隔熱,無照明需求時燈儘量關掉。2005年以來,瑞典IKEA用電量已減少13%,全球整體也減少一成。

IKEA瑞典各大樓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已高達91%,全球使用率也達四成。

斯塔爾說IKEA全球有數千員工致力落實節省能源,但未透露花費多少成本,只說就長期而言,IKEA可省下可觀費用。

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院研究員強森指出,IKEA的節能目標並非行不通,即便在像俄羅斯這樣能源設備老舊過時的開發中國家,只要更新設備,一樣可行,「只是往往得花大錢」。

【2008/01/31 聯合晚報】

抗暖化 未來20年花644兆補破網

「主要經濟體安全與氣候變化會議」30日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舉行,環保人士在場外疾呼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對抗全球暖化,拯救北極熊免於滅絕。
路透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一份新報告中表示,全球暖化在未來20年可能耗費全球20兆美元(台幣644兆)來因應。

美聯社先睹潘基文的報告,報告綜觀聯合國在因應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努力,為2月中旬聯合國大會為期兩天的氣候辯論提供指南。那場辯論的用意,是要打造聯合國的整體氣候變遷政策,包括各國如何調整適應愈來愈溫暖的世界,以及如何在2009年談出一個新的氣候公約來。

2009年談成的氣候公約將取代2012年失效的京都議定書,並且可能是全球未來數十年氣候變遷政策的依據。

在52頁的報告中,潘基文表示,未來20到25年,全球為了走上和今天大大不同而且能夠永續的能源軌道,花費少則15兆美元,多則20兆跑不了。今天,全球能源業為了設立新廠、傳輸網及其他新投資,每年共花三千億美元。

在報告裡,潘基文指出,全球暖化對女性的影響可能大於對男性的影響:「氣化變遷的挑戰不可能沒有性別之分。最容易受影響的人、弱勢者,風險會增加。」

「環境保衛」組織的律師安妮•派特森表示,全球暖化對窮人和少數族群影響最大,因為有錢人比較容易想辦法調適:「貧窮地區的女性將面臨較大的挑戰,因為她們要保護子女不受疾病、水污染、用水短缺等等問題之害。」

【2008/01/31 聯合晚報】

碳封存 遏止溫室效應對策

中國時報 2008.02.19 
楊明暐╱綜合報導

     全球能源消耗有85%來自化石燃料,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種氣體會困住熱能使其無法消散,因此被認定為造成地球暖化的主要元凶。

     就算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未來大部分能源供應仍將仰賴化石燃料。科學家為了遏止溫室效應繼續惡化,正在研究如何攫取和貯存二氧化碳,使其不致飄散至大氣中,這就是所謂「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

     不少飲料和乾冰製造廠皆採用某種化學機制來攫取二氧化碳,同樣的機制可能會運用在燃燒煤炭的火力發電廠。屆時電廠的煙囪將被「吸收塔」取代,塔內的化學物質會把二氧化碳從氮、水蒸氣等其它氣體中分離出來並加以吸收。化學物質經處理後會與二氧化碳分開並送回吸收塔重新使用。

     假如在煤炭燃燒過程中能得到純氧供應,而非一般空氣,攫取二氧化碳會更容易。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以更經濟的方式製造純氧。

     至於貯存二氧化碳的地點,有幾個地下場所可以考慮,包括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氣田。這樣做有好處,二氧化碳注入枯竭的油田,能將殘留在地下岩石氣孔中的石油排出。不過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氣田無法將大量二氧化碳全容納,科學家正考慮將二氧化碳貯存在地下含鹽水氣孔的沉積岩層內,如何進行還待研究。

     碳封存目的在攫取和貯存二氧化碳,從而使人們能繼續使用價格低廉的煤礦作為能源。 

減空汙兼敬神 金紙送焚化廠淨爐再燒

中國時報 2008.02.19 
黃柏凱╱鹿草報導

 敬神不忘愛地球 ▲環保局強調紙錢送焚化爐焚燒也很隆重莊嚴!18日特別在焚化爐內開壇舉辦淨爐儀式,然後將新港奉天宮春節期間的10噸紙錢焚化。(黃柏凱攝)

     環保局積極推對金紙錢集中至焚化爐燃燒減少空氣汙染,今年首度與新港奉天宮配合將春節期間累積的10公噸金紙錢載至焚化爐集中燃燒,而且為消除民眾認為金紙與垃圾混燒「大不敬」疑慮,昨環保局特別在焚化爐舉辦淨爐宗教儀式,再將這些金紙單獨以高溫焚化。

     環保局認為,實驗指出金紙錢中間的金箔或銀箔燃燒後對人體有害,環保局長林榮和表示,未安裝集塵設備的金爐,焚燒後將產生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對空氣品質和人體呼吸器官都不好,因此環保局積極推動加裝集塵系統的環保金爐或將金銀紙集中至焚化爐處理。

     政府推動環保金爐漸有成效,民雄大士爺廟、慶誠宮、三界公廟和新港大興宮,都已成立環保金爐,不過仍有許多廟宇未裝設環保金爐,也不肯將金紙錢載至焚化爐處理,因為民眾認為,「金紙錢跟垃圾一起燃燒,很不尊敬」或「神明會不會跟著收到垃圾」。

     環保局坦承推動焚化爐燃燒金紙來,廟宇或民眾意願仍不高,像去年度一整年的紙錢的集中處理量雖有35.5公噸,但佔總體紙錢量比例仍小,主要集中在中元普渡時的縣府機關和番路鄉義興宮等廟宇。因此環保局特別於昨日舉行一小時的隆重淨爐儀式,再將紙錢和去穢淨化符咒通過高5.4公尺、寬4.2公尺的金爐布幔進焚化區,象徵紙錢也都送往金爐焚燒。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雨水持續酸化 民眾不要淋雨

 

環保署委託中央大學進行的酸雨調查顯示,近十五年來全國除了嘉義、台南、恆春雨水pH值平均在五以上,其他地區都呈現人為汙染的酸化現象。提醒民眾酸雨有害人體,最好不要淋雨。

整體而言,北部酸雨較南部明顯,北部酸雨頻率占七成五、高雄六成二。雨水最酸的地區在陽明山鞍部測站,pH值只有四點四。

調查顯示,台灣酸雨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十億元,間接的生態損失達一百億元。

中央大學團隊表示,經濟損失評估包括森林、河川與湖泊、生物多樣性、農作物、建築與材料、以及人體健康。以農作物為例,酸性汙染物質(如二氧化硫)的直接影響是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間接影響指的是二氧化硫的沉積造成土壤酸化。

調查同時發現,台灣地區十五年來酸雨區域出現位移。過去都市酸雨比郊區嚴重,這十五年來卻反過來,都市稍有改善,郊區反逐漸惡化,連恆春、嘉義、台東這些過去沒有酸雨的地區也出現酸雨。

台北、高雄兩都會區的酸雨pH值近年來已逐漸上升到五,研判可能是十多年來對都會區工業、交通汙染的硫化物管制達到成效。

中央大學團隊表示,台灣酸雨硫沉降近一半來自境外的長程傳輸,主要汙染源來自中國沿海的工業發展。酸雨是跨國、跨區域的問題,必須建立跨國合作才可能有效改善。

新聞辭典》酸雨

由於大氣中含有大量的酸基,正常雨水即略帶酸性,pH值約為五點六。一般以雨水中的pH值小於五點六稱為酸雨。

【2008/01/15 聯合報】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抗暖化商機…金融業搶碳權交易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二十三日電】

全球各大銀行與創投業者現正逐步跨入碳權交易市場,他們走出交易廳,加入並規劃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建設項目,希望藉此獲得排碳配額,再賣到歐洲市場牟利。

為對抗全球暖化應運而生的碳權(carbon credit)市場已交易多年。Point Carbon公司估計,去年全球碳權交易量達325億美元。然而,華爾街金融公司不只擔任碳權交易中間人,還實地執行減碳排放的工程,顯示投資界更加看好碳權市場。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碳權交易部門主管阿瑪德(Imtiaz Ahmad ),就不只在辦公室盯著碳權價格而已。他在中國大陸負責建設風力發電廠,在厄瓜多爾興建水力發電廠。巴克萊資本、德盛銀行(Dresdner Kleinwort)也積極投入減碳排放的工程項目。

而像湯森(Bill Townsend)這樣的創投業者,則是把石油公司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灌進德州荒廢的油井儲存,不讓其散入大氣層中。湯森原本是採油業者,他共同創立的藍色資源公司(Blue Source),自2001年以來已用這種方式獲取2.7億公噸的碳權配額。

歐盟排放交易機制(EU ETS)是目前最大的商業化碳權交易機制,主要在歐洲氣候交易所(ECX)交易。歐盟27國廠商必須符合EU ETS規定的二氧化碳減排標準,如果減量超過標準,就可賣出稱為「歐盟排碳配額」(EUA)的碳權;如果減排沒有達標,就必須從市場購買碳權。

隨著碳權市場擴大,歐洲企業現在希望從中國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購得較便宜的碳權。這些國家可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在減排之後獲取「合格減排配額」(CER)的碳權。CER今年已開始在ECX交易。

由於發展中國家現行技術水準低,改善幅度大,因此引進新技術、獲取碳權的成本比在歐洲便宜。舉例而言,CER目前售價約為每公噸7到17歐元,而EUA在歐洲氣候交易所的價格約為24歐元。

新聞辭典》碳權(carbon credit)

•依國際公約或企業自願減排架構,企業或國家沒用到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稱為「排碳權」,透過市場賣給需要排放CO2的買家

如何獲得碳權:

•自行減排換配額:企業減少的CO2排放量若大於應減幅度,就可透過交易所賣給需要排放量的廠商。

•幫別人減排換配額:創投業者、銀行投資協助開發中國家改善能源效率,因此減下的CO2排放量可拿到市場銷售。

•交易單位:每單位1,000公噸CO2排放量

•交易市場:歐洲氣候交易所(ECX)占全球碳權交易約四分之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於2003年最早成立。此外尚有新近成立的澳洲氣候交易所(ACX)等。

【2007/12/24 經濟日報】

蘇門答臘森林去了 二氧化碳炸彈來了

 
2007/12/25 
【聯合報/陳宜君譯】


全球消失最快的森林,部分就在蘇門答臘島上。

只消看看這片廣大荒地上的焦黑樹墩和乾涸泥煤,就會覺得印尼的森林幾乎無法挽救。


印尼廖內省吉仙納庫村的28歲村民帕克.海爾曼從有隙縫的木製大艇上察看現場景象,他說:「我們如何阻止得了此事?我覺得失落,感覺茫然無依。」


近年來,數十家紙漿和紙品業者擁入面積約與瑞士同大的廖內,從政府取得條件寬鬆的特許權,砍伐林木,闢建以生產棕櫚油為目的的棕櫚園。結果造成當地村民恐慌。


海爾曼說,僅僅5年前,捕蝦還能讓他每周賺進將近100美元。他說現在伐木使得蜿蜒穿越廖內心臟地帶的河流受到毒物汙染,他一個月捕的蝦子能賣到5美元,就算幸運了。


鑑於全球對棕櫚油需求殷切,業者竭盡所能取得土地。棕櫚油可以用於烹調、製造化妝品,以及近來日益風行的生質柴油。


從海爾曼的觀點來看,廖內森林消失的問題成了全球性議題,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現在是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義工。綠色和平在他居住的村落設立據點,監測被該組織稱為即將出現的印尼「二氧化碳炸彈」。


科學家指出,砍伐森林的過程中,會造成儲存在樹木內的二氧化碳釋出到大氣層中,目前全球20%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肇因於此。印尼砍伐森林所釋出的二氧化碳比任何國家都多。


在印尼國內,廖內的情況最危急。當地環保團體「吉卡拉哈里」表示,過去10年來,該省將近60%的森林遭到砍伐、焚燒和被拿去製作紙漿。


「吉卡拉哈里」連絡人蘇山托.庫爾尼萬說:「這問題非常嚴重,世人現在就得採取行動。」庫爾尼萬經常從附近的北干巴魯市展開深入森林的艱困之旅,沿途經過大排長龍的卡車,上面裝載棕櫚油和木頭。他說:「再耽誤幾年,就來不及了。」


油價創新高,更多行業轉而採用以棕櫚油製成的生質柴油,森林砍伐速率也因而加快。生質柴油在理論上對地球較環保。不過環保團體指出,使用生質柴油弊多於利,因為業者為闢建植棕櫚人造林,砍伐且焚燒大量樹木。


更重要的是,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幹部指出,同樣為了種植棕櫚油人造林而焚燒廖內富含碳的泥煤地,並使之乾燥,一年會釋出約16億公頓的溫室效應氣體。


不過,保護開發中國家森林的新全球性策略也可能在廖內展開。名為REDD的國際性二氧化碳交易計畫若能夠通過,廖內殘存的一小塊森林區將變成實驗案例。


REDD即是「減少來自森林砍伐與林地退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簡稱,內容涉及富有國家付錢向開發中國家購買每公頃未砍伐林地消耗的二氧化碳量。


印尼夾在自身棕櫚油工業所帶來的財務利益,與國際間日益高漲的保護森林聲浪之間,推廣這個二氧化碳交易計畫已有數月之久。


不過,有許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懷疑能否量出到底節約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參與這項計畫的土地能否逃脫盜伐和貪汙的魔掌。不過在世界氣候變遷會議假峇里島舉行之際,海爾曼數周來不斷載運川流不息的外國環保人士和記者進出這片林地。


他說:「外界近來的關注令我欣慰。有時這似乎來得太晚。不過我現在看到一些希望。」

 

 


【2007-12-20 聯合報】

燙腳柏油路集熱 變暖氣製造機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曾被柏油路燙到腳的人,應該很清楚柏油吸熱的能耐。一家荷蘭公司十年前研發出的系統,讓道路、停車場吸收的熱能,可轉為取暖所用。不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還能節省暖氣帳單。

荷蘭Ooms公司在Avenhorn村的水溫系統,靠著180公尺道路及一個小停車場收集的熱能,可供一棟四層樓的70戶公寓取暖。Hoorn市郊占地約1.5萬平方公尺的一處工業區,藉由3,344平方公尺路面收集的熱能過冬。荷蘭南方的空軍基地,停機坪的暖氣來自機場跑道收集的熱能。

這些能量全來自荷蘭陰暗的天空,當地很少有曬得滿頭大汗的晴天,卻一樣可以藉太陽能取暖。

道路能源系統(Road Energy System)是太陽能最不尋常的應用。太陽是地球最穩定的能量來源,每小時輻射到地球的太陽能,超過人類全年所需的能源。但現在太陽能只提供全球0.04%的能源,因為造價高昂,能源轉換效率低。

不過鼓吹太陽能的人指出,相對於其他替代性能源,太陽能的缺點最小。風力發電受限於風,水力發電得興建衝擊生態的水壩,生質能源會與食物爭奪可耕地。而太陽能哪裡都有。

不過,Ooms的道路恆溫系統造價太貴,效率太低,難以解決世界的能源問題。事實上,這套系統當初只是道路維護計畫的一個分支。

Ooms在柏油路面下鋪設密布的塑膠水管,以水吸收路面的熱能,然後把加熱過的水打到地下的天然含水層中,常年維持在攝氏20度。幾個月後,這些溫水就重新汲取到柏油下的管線,使路面冬天時不會結冰。同樣一套系統也可在大熱天時汲取冷水,幫建築物散熱。

儘管這使道路造價加倍,這套水力恆溫設備可以減少路面凍結的損害,延長道路橋樑的壽限;還能降低路面冰滑造成的交通意外。

到後來,營運商發現他們在夏季汲取的熱能超過維持路面所需,於是他們請建商延長管線,把這些熱水引進屋子,加熱腳下的地板。

這些天然熱水通常不夠熱,因此還要再加熱後才能充當取暖用。水取暖系統造價是一般天然氣系統的兩倍,不過,這能使冬天的取暖帳單減半,也能減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

這些「另類」太陽能科技有望在未來繼續發展,與太陽能發電面板一同為地球「減碳」。New Scientist雜誌一篇文章說:「想靠太陽能提供所有能源,已不再不切實際。」(美聯社)

【2008/01/01 經濟日報】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聯合國報告:海運業排碳量高達十一餘億公噸

2008.02.13 
中央社

     英國「衛報」今天報導,聯合國初步研究顯示,全球海運業的排碳量幾乎是先前估計數值的三倍。

     報導指出,全球商船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將近十一億兩千萬公噸,比重約佔全球總量的百分之四點五。

     衛報就研究內容聯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卓里之後,引述他的話表示:「海運系統明顯不及格」。

     「海運業到目前為止一直還未遭到點名。氣候變遷的討論向來都遺漏它們。我希望聯合國的下一個協定能納入(運輸業排放量)。過去未納入運輸業是讓它們規避規範。這個研究讓我明瞭,世人迄今都未能有效處理氣候變遷問題。」

     聯合國所屬機構「國際海事組織」先前估計,運輸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四億公噸。

美國建築物2007年溫室氣體減量達最高紀錄

2008.02.13 
中央社

     美國環境保護署指出,美國符合「能源之星」標準的建築物,去年減少造成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兩百五十億磅,達到減量的最高紀錄。

     從一九九二年起便大力推動「能源之星」計劃的美國環保署指出,全美去年一整年獲得「能源之星」標幟的商業用途建築物以及工廠,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達到一千四百家,進而使得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為減少。

     統計指出,截至二零零七年為止,全美將近有四千一百幢建築物和工廠獲得「能源之星」的認證。其中,包括一千五百幢辦公大樓,一千三百家超級市場,八百二十所中小學,以及兩百五十家旅館。

     另外,還有一百八十五家的銀行、金融中心醫院、法院、倉庫、宿舍、大賣場,以及三十五家的工廠包括水泥、汽車組裝廠、玉米煉製廠,甚至在去年第一次有石化煉油廠獲得了「能源之星」的認證。

     據指出,美國獲得「能源之星」鑒定的商用建物,平均可以減少能源費用的百分之四十,因此所有這些商用建物與工廠,一年將可省下十五億美元的能源費用。

     而在二氧化碳的減量排放方面,平均可減少百分之三十五,全部的量則相當於一百五十萬戶美國家庭一年的排放量。

     環保署指出,全美一半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將近一半的能源消耗,都是由商用建物及工廠所製造

     美國環保署啟動「能源之星」計劃,目的是為了降低能源消耗及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目前有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跟進實施。這項不具強迫性、自願配合的計劃,可以讓廠商在其合格產品貼上「能源之星」的標籤。最早配合此計劃的產品主要是電腦資訊電器,之後逐漸延伸到電機、辦公室設備、照明、家電等等,自一九九六年起擴展到建築上。

     據指出,在二零零六年時,美國因「能源之星」計劃的推動,節省了大約一百四十億美元的能源費用,以及減少相當於兩千五百萬輛汽車排放的溫室氣體。9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