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冰舌融光!繞北極無礙 12.5萬年來頭一遭

自由時報20080901〔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
 
最新公布的北極衛星照片顯示,北極海冰融化已讓環繞北極點的西北和東北通道上週同時打開,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能夠繞行北極點航行,但這也凸顯全球暖化超出預期的加快。

最後一塊冰舌也消失

英國獨立報31日報導,德國布萊梅大學科學家在網站上公布一批美國航太總署(NASA)微波遙測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西北通道已於上週末打開,而穿過西伯利亞拉普提夫海伸向俄羅斯、封鎖東北通道的最後一塊冰舌也在數天後融化。

西北、東北兩通道首度同時開

這是12萬5千年來這兩條通道首度同時打開,也是這一個月內北極所出現多個全球暖化危機徵兆中最令人震驚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海冰專家塞瑞茲教授說,這是「歷史大事」,更進一步證實現在北極冰帽可能已經進入無法逆轉的「死亡螺旋」。

全球暖化又加速 專家震驚

上週該中心曾警告,未來數週北極海冰面積可能減少到打破去年的新低紀錄;美國科學家莫斯洛斯基今年提出的報告預測,5年內北極夏季將完全無冰,而且融冰速度可能會大幅加快。促成這些論點的關鍵點,就是去年北極冰層融化數量達到原本預期要等到2050年才會出現的規模。

海運利多 航程驟減數千英里

北極的西北通道經加拿大,東北通道則經俄羅斯環繞北極點。2005年東北通道一度打開,西北通道當時仍維持封閉,去年情況相反,現在兩條通道同時打開。

最期待這天來臨的要算是海運公司,因為這兩條通道將讓海上航程大幅縮短數千英里,東北航道就讓德國到日本航程縮短4000英里,已有海運公司準備明年派船航行東北通道。

落實減排 日試地底礦穴存碳

  • 2008-08-20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十九日電】

     日本政府與電力、石油公司等廿九家企業合作,進行大規模的地下存碳實驗,將火力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經分離、回收後,貯存在地底下已停產的廢天然氣田、油田礦穴等。從分離、回收到貯存二氧化碳的一貫作業方式,在日本還是首度的嘗試。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地下存碳計畫目前先從調查著手,可望於二○一一年正式在福島縣外海的廢天然氣田實現。

     官民攜手 擬於三年後實現

     最可能的作法是,先從福島縣岩木市的燃媒火力發電廠將二氧化碳分離、回收,保持於同時具有液體與氣體性質的特殊狀態,再經管道輸送到距離發電廠約七十公里處外海海底的廢天然氣田封存。

     此發電廠的發電量為廿五萬千瓦,一年排放約上百萬噸的二氧化碳,而廢天然氣田則可貯存二千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將進行實驗的廢天然氣田是日本帝國石油公司開採到去年為止,因天然氣幾乎枯竭殆盡而停止開採的廢礦。

     所需經費 估達五百億日圓

     廿九家企業聯手出資的日本地下存碳調查公司將展開調查,官營的「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也出資補助○八年度的二億三千萬日圓(約新台幣六千五百九十萬元)的調查費用,預估到計畫實現為止,總經費將達到五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一百四十三億元)左右。

     燃媒火力發電約占日本發電量的四分之一,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卻是水力發電的八十倍以上,天然氣發電的一點五倍。地下存碳若能實現,便可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零。

     計畫若成真 排碳量減為零

     日本政府訂下的長期減碳目標是在二○五○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削減到目前的六○%到八○%。地球環境產業技術研究機構指出,日本若能活用地下及海底,理論上最多將可貯存達一千五百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百年分以上,此計畫若能實現,也可能左右日本能否達成減碳目標

     不過,以目前的技術,回收二氧化碳每噸約需花費四千二百日圓(約新台幣一千二百元)的經費,經費若無法減半將會不符成本。此外,二氧化碳是否真能長期地存在地底下,對環境又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仍有待進一步的調查與驗證。

暖化嚴重 格陵蘭冰河消失迅速

  • 2008-08-22 中央社】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兩個格陵蘭最大的冰河在全球暖化效應影響下,在過去一個月中又失去了很大面積的冰塊。

     俄亥俄州立大學拜爾德極地中心的冰河學家,透過觀察每天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拍攝的衛星偵測影像,和觀測格陵蘭冰山的微速攝影照片,發現這種現象。

     俄亥俄州立大學地理學教授波克斯表示,一大塊大約有二十九平方公里的彼得曼冰河,約半個紐約曼哈坦大小,在七月十日到二十四日間崩潰。

     位在格陵蘭北部的彼得曼,上次一塊大約八十六平方公里冰塊崩潰的時間,是在二零零零年到二零零一年間。

     波克斯表示,更令人擔心的是,從彼得曼冰河邊緣所呈現的巨大裂縫,意味著「近期內會出現更大的崩落情況」。

     波克斯指出:「如果它在上游的裂縫處分裂,損失將達到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大約是這個廣大冰原三分之一的面積。

     科學家同時表示,巨大的雅各布港冰河已愈來愈向內陸退卻,是科學家觀察一百五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他們相信,「至少在最近的四千年到六千年間」,從來沒有退到這麼靠近內陸過。

     科學家表示,這個冰河在二零零一年到二零零五年間,損失了九十四平方公里的面積,引起國際社會注意到全球暖化對冰河的衝擊。

發電廠浮海上 環保、養殖兩相宜

  • 2008-09-02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面對能源價格飆漲和漁獲日漸減少,日本科學家提出一項解決之道,就是建造大型浮動發電廠放置在海上,這種靠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環保發電平台」(eco-rigs),產生的電力直追核電廠,甚至還能吸引魚群前來,增加漁獲量。

     《泰晤士報》一日報導,十年內日本海岸線有可能出現許多面積相當於小村落的海上發電平台,這也反映日本對如何滿足其未來能源需求越來越感到恐慌。

     這種發電廠平台長二公里,寬○.八公里,採無人操控方式運作。平台由配備太陽能電池的「子浮體」和配備風力渦輪的混凝土「母浮體」構成。負責這項研究的九州大學教授太田俊昭介紹說,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張大網排列著大約廿萬個「子浮體」,大網由兩側的幾座六角形「母浮體」固定。這些發電廠平台漂浮在海面上收集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每座平台預計可產生約卅萬千瓦時電力。

     科學家表示,在把電送回陸上的過程中,勢必損耗一些電力,但如果將三座發電廠平台結合在一起,其發電效果相當於一座標準的核電廠。

     發電廠平台對環保的貢獻不僅止於此,平台產生的電力,有部分將用來點亮平台下方的LED燈,從而使平台變成培育海草的苗圃。這些經過特別挑選的海草能吸收二氧化碳,並餵養魚群和浮游生物。

西歐氣溫平均上升速度 較其它地區快兩倍

一項報告指出,西歐國家氣溫平均上升的速度,較世界其它地區約快兩倍。

根據荷蘭王家氣象研究所發佈的最新報告,造成西歐氣溫上升較快的原因之一,是空氣汙染減少後使陽光能較易穿越,並更容易地照射到地球上。

報告認為,西歐氣溫上升較快與受到溫室效應很可能也有關連,但目前尚無法證實。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氣溫已上升攝氏半度,但報告指出,西歐氣溫上升的幅度卻在攝氏一度及一度半之間。

報告並指出,西歐氣溫上升速度最快的季節是春天,約較世界其它地區快2.8倍。

【2008/08/01 中央社】

印度奧里薩省燒煤發電 飽嚐生態惡果

據生態環保專家表示,印度東岸奧里薩省是全國燒煤發電量最大的一省,因而也是製造溫室氣體最多的一省,同時,也是因全球暖化而遭遇生態惡果最嚴重的一省,海岸遭不斷上升的海水侵蝕,而氣溫上升衍生的雷電,在過去十年裡,奧里薩省遭雷殛斃的人數已超過一千人。

印度知名環保專家南達是在印度工業總會舉行的環保座談會上,作了上述表示。他指出,奧里薩省現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已足以破壞印度全境的生態環境,也是造成全球暖化現象的凶手之一。

南達表示,至去年三月底為止,奧里薩燒煤發電的發電量已超過一千八百六十五百萬瓦,而在過去的一年半裡,奧里薩省政府又和十多家開發商簽署了多項備忘錄,計劃興建更多的燒煤發電廠和煉鋼廠、煉鋁廠的自備電廠,共計發電量將增加兩萬百萬瓦。

南達指出,僅以兩萬百萬瓦的發電量作保守估計,平均一年排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達一億五千兩百六十萬噸。他說,這加劇了全球氣候變遷的惡化,不但影響農作、公共衛生和經濟,全球暖化現象也造成冰河溶解,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蝕陸地。

印度東部西孟加拉省和安德拉省的海岸即遭到不斷上升的海水侵蝕。南達表示,過去三十年來,光是西孟加拉省沿岸的芒果林,遭海水侵蝕的面積就已達一萬八千五百英畝,而在奧里薩省,也經常發生海水倒灌和侵蝕陸地的現象,沿岸居民的生活已受到嚴重威脅。

地表溫度上升造成水汽蒸發,水蒸汽在大氣層中累積,形成雲層並釋放熱能,使空氣中的粒子產生電子,如此反覆循環,當大氣層的氣團不穩定時,就形成了風暴和閃電。南達證實媒體經常的報導說,在奧里薩省,經常發生風暴和閃電的現象,過去十年來已經有一千多人遭閃電殛斃。

  南達並且引述官方統計數字指出,奧里薩省二零零六年遭雷殛喪生人數是兩百零二人,二零零七年是三百人,今年迄至目前已至少有一百五十人,但在十年前,發生雷殛喪生的事情,一年不會超過一百件。他說,因此可見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和風暴及閃電增加的現象有密切關係。

他同時指出,因氣候炎熱而中暑死亡的事件,近年在奧里薩省也時有所聞,但在十年前,奧里薩人還不知道什麼是中暑。

【2008/08/16 中央社】

印度鄉村8成6家庭 使用糞便木柴燃料

印度國家計畫委員會高級官員今天表示,印度鄉村地區至今仍有多達百分之八十六的家庭,使用動物糞便和木柴為燃料。

計畫委員會委員小組領導人帕里克博士,在西孟加拉省首府加爾各答的一項意見協調會上作了上述表示。

他在解釋印度對核子能源的需求時表示,印度超過八千五百萬戶家庭,每年花在戶外撿拾木柴的時間超過三百億小時。

在印度都會郊區和鄉村地區,也經常可見許多家庭收集牛馬等動物糞便,混合碎草製成圓餅形狀,曬乾作為烹飪和取暖使用。

帕里克表示,印度絕大多數的發電廠都是使用燒煤為動力,但印度目前的煤炭儲量僅能再供應五十年。他說:「五十年後怎麼辦?」

同時兼任印度總理府能源協調委員會成員的帕里克指出,印度解決能源危機的唯一之道,就是發展核能。他說,對印度而言,最具經濟效益的就是核能。

據帕里克表示,印度如果開發現有的資源,可擁有兩千零八十億瓦的核能發電能力,直到二零五零年,都不必從國外進口鈾。

但如果印度與美國簽署民用核能協定,就可以從其他核子供應國取得鈾,則印度核能發電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增加到兩千七百五十億瓦。

印度近年經濟成長迅速,電力需求也大幅增長,但由於電力建設無法趕上城鄉發展,在供需上常出現衝突。除了工業用電,電力短缺也經常引發城市居民不滿。今年五月,首都新德里和鄰近城市居民,因不堪忍受長期和持續的斷電,曾經發生多次群眾抗爭事件。

但在此同時,企業也視印度為一個重要和充滿商機的電力市場。據業界調查資料顯示,印度目前的人均電力需求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而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如繼續保持百分之八至九的高成長,印度未來對電力的需求也將會大幅增加。

【2008/08/23 中央社】

北極碳庫 地球暖化未爆彈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24日警告說,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北極土壤釋放出令人意想不到、大量儲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反過來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科學家畢爾針對報告發表評論說,目前的氣候變遷預測模式,並未將這項額外的溫室效應氣體來源列入考慮。

長期以來,科學家皆知道,全球面積多達陸塊五分之一的永凍層內,困有大量的有機碳,一旦永凍層融化,即會將溫室效應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對究竟有多少碳存在於這個北極永凍層仍毫無所知。

為能得知答案,由阿拉斯加大學費班克分校的科學家平建陸(譯音)領導的一組美國研究人員,大舉檢驗了北美洲景觀的土壤。他們共在117 個地點取得土壤樣本,所有樣本皆來自地下至少一公尺以上,以對該區所謂的「碳庫」,進行全面評估。

之前針對北極碳庫所做的評估,多數是以相對而言數量較少,深度僅40公尺,且是在北極以外地區所做的測量為依據。

新發表於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北極土壤中有機碳的儲存量,「遠高於之前所知」,約多出60%之多。這項數字約相等於大氣中所有碳含量的六分之一。

而且這項數字僅以北美洲為限,在北極北方的歐洲與俄羅斯,可能也有相同的二氧化碳量封鎖在永凍層內。

【2008/08/26 聯合報】

專家警告 西非海岸本世紀末將低於海平面

在迦納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 (UNFCCC)工作小組會議上,奈及利亞環境專家克雷默表示,西部非洲從茅利塔尼亞到喀麥隆沿海地區,海平面高度正以每年二公分的速度上升,二十一世紀結束前,西非海岸都將被海水所淹沒。

「全非新聞網」引述克雷默報導,即使西非都會區似乎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水上漲現象,將嚴重威脅西非地區數百萬人的水資源供給。

迦納「地球之友」環境計畫專員艾伍迪也同意說,海水上漲將使西非地區地下水含鹽量大增,而這些水不但不可飲用且不適合農耕,將進一步構成西非糧食和水資源的隱患。

在西非所有城市當中,環境專家們一致認為,只高於海平面五公尺、位處幾內亞灣最南端的的奈及利亞經濟首都拉哥斯,是海平面上升效應最大的受害者,因為,來自大西洋的強勁熱帶暴風將使海平面再升高三公尺,未來拉哥斯隨時可能發生嚴重的水患,估計一千五百萬人面臨無家可歸。

不僅如此,奈及利亞南部產油重鎮三角洲地區也將被淹沒,其它西非處於或接近目前海平面的主要都會中心如甘比亞、幾內亞比索、茅利塔尼亞首都,都被專家列入洪災危險區。

對於西非海水上升的原因,克雷默表示,主要是溫室效應和工業化國家廢氣排放所造成,此外,位於北極的格林蘭冰層正逐漸融化,也是西非沿岸受海水侵蝕的原因之一。

克雷默指出,較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是將人們遷往較高的地方,但對奈及利亞卻又是十分麻煩的選擇,這麼做,代表奈及利亞必須放棄商業中心拉哥斯和三角洲的石油設施。

對此,艾伍迪認為,重遷是連想都不能想的方案,畢竟每一項解決方案都要考慮到將來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層面,如今最好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求工業化國家採取預防措施,抑制廢氣體排放的規模。

不過,克雷默回應說,即使工業化國家確實大力抑制廢氣排放標準,未來五十到一百年,西非海平面上升趨勢也將保持不變。

【2008/08/26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