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座談會》吳再益:虛擬電廠 創造三贏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表示,過去台灣能源價格偏低,因此現在推動節能很辛苦。不過近幾年來能源密集度持續下降,顯示能源效率已有所提升。而九十五年因為電價調漲,能源密集度竟然下降達百分之三點一,顯示能源價格的合理化對節約能源推動的影響。
在電源供給面上,可考慮採用歐美等國早己推行的「需求交易管理」制度,即「虛擬電廠」概念。由於環保意識高漲,台電電廠開發困難,使得供電越來越吃緊。
吳再益表示,如果用電大戶能在用電尖峰期間,把多餘或節省的電力提供給其他有需求的用戶使用,就可減少開發電源的壓力,台電也會針對用電大戶提供適當的回饋,形成台電、用電大戶和一般用戶三贏的情形。這種不用開發新電廠,就有多的電力可以使用,就是所謂「虛擬電廠」概念。
此外,目前能源技術服務業,在日本、歐美等國施行效果很好。但因台灣電價偏低,能源技術服務業很難回本。
未來電價調漲,將可促成能源技術服務業的商機。目前台電特高壓用電戶和高壓用電戶每年電費高達二千億元,一旦電價上漲,預估可為能源技術服務業創造約六十至一百億元的商機。
他說,高能源價格的時代是不會倒退的,電價一旦調漲後,很難再往下調。
目前要開發新電源很困難,且台灣還面臨減碳壓力,因此節約用電己是必走之路,且最能立竿見影,但長期規劃則應是尋找替代能源開發。
【2008/05/15 聯合報】

 

座談會》蕭弘清:節能設計 成效倍增

台灣科技大學教授蕭弘清說,社會大眾對於節約用電應有正確的認知及使用習慣,如在這兩年的學校及企業的節能輔導中,仍發現公家單位的傳統安定器照明燈具,仍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官方節能政策應有具體的獎勵與落實的決心。學校照明改善喊了十多年,大學有錢卻改善不力,中小學有心改善卻缺乏經費,一所高中每年的經費僅足以改善兩間教室照明,顯示教育主管單位缺乏落實的決心。

電氣設備的檢驗及後市場追蹤查核需落實並嚴格執行,以保障消費者權益。電器設備的安全檢驗可以確保用電安全,並提供民眾選購的參考依據,但目前的驗證登錄制度因檢驗局的人力不足,全賴民眾檢舉,無法保障優質產品的市場。

目前節能知識傳播與推廣似是而非,如長時間不用的電器設備或換季,不用時最好應拔插頭。但空氣中的粉塵及棉絮卻容易堆積在插座中,長時間有可能在插座中的銅片間形成火花放電,反而危險;正確的作法是以附有個別開關的插座或延長線來個別控制各個用電設備,只要將開關關掉就可以停止用電。

建築師與電機技師的節能認知與共識,是落實節能成效的第一關卡。

他說,玻璃帷幕建築是高緯度國家所採用,不適合台灣氣候,僅考率採用未考量隔熱,更耗電,大學以選修課程為主,學生上課人數不一定,不像一般高中小學,上課人數一定,因此照明配電設計應考量節能。

如果一開始建築設計就能將節能概念納入整體建築設計及電氣設備的合理規畫,要落實節能才有希望。

【2008/05/15 聯合報】

 
座談會》陳宏嘉:環保商品 省錢減碳
燦坤公司總監陳宏嘉說,因應能源價格上漲,勢必要節約能源。身為台灣最大3C賣場,燦坤去年就開始推動相關的節能減碳專案,包括:買省電燈泡愛地球認養濕地專案、和軟體廠商合作環保包裝專案、耗材回收野鳥保育、舊電腦回收等。員工方面,更是推動上班不打領帶、節約冷氣使用等。
而今年,因應全球節能減碳的趨勢,燦坤3C更是大幅開發節能減碳的商品供消費者購買,包括兩大方向:一是節能商品部份,和供應商合作,在空調、冰箱、洗衣機部分積極引進變頻系列商品,不但可以節能減碳,最重要的是幫助消費者省錢。二是減碳綠能商品部分,引進太陽能商品,包括太陽能充電器、太陽能戶外燈具、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器等,都是利用真正無汙染的太陽能電力,以達到節能減碳和省錢的功用。
燦坤構思將太陽能和小家電結合,目前已研發出太陽能小家電。燦坤從今年也開始在商品標價卡上加註商品省電、減碳的幅度,甚至還有商品節能減碳等於多種幾棵樹的資訊,以引導民眾選購節能產品。
另外,燦坤也引進電動車商品,因為石油蘊藏量越來越少,油價不可能大幅回趺,汽車產業勢必會革命性的改變,從現在看到的油電混合車及電動車都是未來的發展。不過推動電動車需要政府規畫,這樣業者才有遵循的方向,如發展電動馬達和電池產業。同時也希望再生能源法能儘速立法,以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2008/05/15 聯合報】

 

座談會》張德民:落實節能 兼創利潤
君悅飯店總監張德民說,君悅飯店每年電費大約五千萬元,如果電價調漲百分之卅,預計飯店每年要增加一千五百萬元電費,因此如何節約能源便成為飯店相當重要的課題。
君悅飯店在節約能源上,大致分能源管理、設備保養和員工教育訓練三方面。在能源管理部分,飯店內安裝約二百只水表、電表,分析飯店能源使用流向及建立資料庫,以明確掌握各部門能源使用效率,例如每個餐廳與每一客房每天的用電、用水量,訂定節能優先次序,例如:空調用電占全飯店用電約百分之五十,因此節能的重點放在空調,並嚴格控制冰水溫度,每提升攝氏一度可節省百分之六的電費。
而設備保養部分,大從空調主機,小至廚房微波爐,也都利用電腦軟體,將使用情形輸入資料庫,藉以訂定機器、設備維修保養計畫,可提高機器運轉效率達到節能效果。君悅飯店今年還規劃使用「熱泵」,利用冷氣廢熱製造熱水,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員工教育部分,則成立節能委員會,各部門經理為當然委員,每月分析與檢討能源使用效率,使每個部門共同投入節能源工作,各部門均需對能源使用效率負責。
張德民說,經過各種節能措施後,君悅飯店在九十六年度全年約節省五百萬元電費,顯示節能不僅能做環保並可創造利潤,是一舉數得的方式。
【2008/05/15 聯合報】

 

座談會》陳貴明:節能 可塑造省電風潮
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表示,廿一世紀是高價能源和低碳電力的時代,因此能源決定人類物質文明續存關鍵要素,台電希望所生產的電力皆能有效的使用,用電要提升效率有四個面向,分別是科技面、經濟面、法規面和道德面。
首先,節能需由發電業之源頭管理做起,即電廠和電網的效率提升,台電近幾年來在電網效率有顯著的提升,其中,線損已由十年前百分之五點九一降至九十六年百分之四點七五,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僅次於韓國,每年可節省廿三點二億度電,約等於一年全國所有學校的用電量。另外,也加速電廠的汰舊換新採用BACT(Best Achievable Control Technology),如燃煤電廠效率提升百分之十,不僅增加發電量,也減少初級能源的需求。而在能源結構的改善方面,可參考國際電力供給趨勢,提高低碳、低價的基載電力,以核能取代部份高碳化石燃料。
陳貴明另指出,因應國際能源日益短缺與全球暖化問題,在使用端管理部分積極推動節電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這不但是經濟議題,亦是道德議題。台灣缺乏能源資源,實在應營造全民節約用電風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美德,形成省電文化與習慣。
他說,目前政府機關主動管制節約用電、用水、用油,至於工廠、商家也在宣導中。不過學校用電成長率很高,主要是因冷氣普遍化。台電統計十年前每一百戶有一點一五台冷氣,而至九十五年平均一戶已有二點四台冷氣。不過要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必須落實到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耗能工業,進行產業轉型。
台電公司為鼓勵全民節約用電,於今夏首次舉辦全國性的校園與社區節約用電競賽活動,希望珍惜電力的觀念扎根於校園生活中,並推廣普及至全國社區,讓節約用電從生活做起,為環境保護善盡一份心力。
【2008/05/15 聯合報】

 

座談會》王運銘:節能 是最大能源供給

能源局王副局長運銘表示,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報告指出節能是最大的能源供給,因此在因應環保、能源價格上漲、能源耗竭,節能更顯重要。有鑑於此,政府積極推動節能策略包括五大面向:強化能源效率管理、擴大能源技術服務、加強節能技術研發、推動能源教育宣導、提供節能獎勵優惠等。

他說,近廿年最終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百分之五點五,GDP成長百分之五點七,比率接近。但近五年最終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率降至百分之三點六,顯示成長已趨緩,GDP成長率則降為百分之四點九。而近三年能源密集度已由九十四年九點一四公升油當量╱千元降低至九十六年之八點七六公升油當量╱千元,平均改善幅度約百分之二點一,顯示能源使用效率有改善。其中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率由廿年前之百分之三十八,已提高至九十六年之百分之五十一,顯示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至九十六年電力消費以工業部門占比百分之五十一點二最高、住商部門占百分之廿九次之,為推動節電重點。

為推動全民節約用電,能源局已針對工、商產業及一般社會大眾,研擬十一項重點節能里程計畫,包括擴大能源用戶執行能源查核輔導由二千八百家擴大至四千五百家;馬達用電占工業部門百分之七十,推動全面馬達革新計畫,預計效率平均提升百分之三;分期提高用電器具與設備能源效率標準百分之十五至四十五;推動全面照明革新計畫,包括推動五八五白熾燈汰換計畫,將以五年時間汰換白熾燈,預計省電八億度及五十萬噸之二氧化碳排放,並推廣高效率LED照明應用示範計畫等。

此外,為建構民間參與節能工作量能,也推動成立工業、商業及政府機關節能技術服務團擴大服務;輔導廿二個集團企業成立內部節能服務團;推動重點商業(如超商、量販店、百貨、旅館等)自願性節能;推動冷氣調高攝氏一度、冷氣不外洩「夏日節能」運動;輔導商家冷氣不外洩;加速推動能源技術服務業發展;提供公司購置節能設備及技術之獎勵優惠措施等,以擴大民間主動參與節能。

王副局長表示,節能需全民一起來,結合道德理念才得以深植民心,能源局將進一步與宗教、社會團體合作推動相關節能運動,並研擬獎勵面和法制之強制性措施,如對特定用戶之節能規定、能源效率強制分級標示、節能設計規範等,以引導全民節能。

【2008/05/15 聯合報】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研究:人工降低地表溫度 臭氧層反遭重傷害

 2008.04.25  中央社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將硫酸鹽微粒注入地球的同溫層降低地表溫度,以對抗全球暖化的大膽提議,可能會對臭氧層造成嚴重傷害。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研究員提摩斯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企圖用人工方式降低地球溫度,可能會帶來危險的副作用。」

     「氣候變遷已成為重大威脅,但在社會各界試圖以地球工程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作更多的研究。」

     這份今天刊登在「科學快遞」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警告,把硫磺微粒從大約十到五十公里高度中注入空氣,可能會導致北極圈的臭氧層變薄,同時延緩在南極圈上空的臭氧層破洞復原的速度。

     科學家在過去幾年中,除了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之外,也嘗試以「地球工程」方式對抗全球暖化現象。

     其中一項是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森從火山爆發,釋放出大量的硫磺微粒到空氣中所得到的靈感。

     釋放到空氣中的硫磺會阻礙太陽的輻射,以往它也曾使火山週邊的地球表面溫度下降。

     由提摩斯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這個理論進行研究,試圖了解,如果經常注入大量的硫酸鹽微粒到空氣中,是否能降低地表溫度。

     研究小組發現,長此以往幾十年後,大量的硫酸鹽懸浮微粒可能會破壞北極上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七十五的空臭氧層。

     電腦模擬結果顯示,這種現象會對北半球造成毀滅性的傷害。南極圈上空臭氧層破洞復原的速度,也會延緩三十年到七十年左右。

     研究發現,大量的硫酸鹽懸浮微粒,會活化在南、北極上空地球同溫層中的氯氣,進而觸發一種會傷害臭氧層的化學反應。

「太陽柴油」德10個月內投產

中國時報 2008.04.19  閻紀宇╱綜合十八日外電報導

     全球第一座大規模生產「第二代生質燃料」的提煉廠,17日在德國夫來堡落成,為生質燃料研發立下新的里程碑,德國總理梅克爾女士自主持典禮。這座工廠由科林公司(CHOREN)興建,預計8到10個月之內投產,如果一切順利,每年可望利用生質液化燃料(BTL)製程,生產1800萬公升又名「太陽柴油」(SunDiesel)的生質柴油。

     「第一代生質燃料」以玉米、蔗糖等糧食作物為原料,雖然能夠取代化石燃料,但是生產規模會影響全球糧食供應狀況,近來更因全球糧價高漲而成為眾矢之的。第二代生質燃料則利用廢棄木材或者稻稈、玉米稈、回收乳品之類的農業廢棄物,產製每1公升所需的土地還不到第一代的三分之一,是現今各國主要的研發方向。

     「太陽柴油」可直接用於現行的汽車發動機,也可以和傳統柴油混合使用,不需進行任何機件改裝。而「太陽柴油」燃燒更為完全、效率更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傳統柴油的10%,相當於生質原料在生長期吸收的二氧化碳,號稱是第一種可望達到「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燃料,極具環保價值與市場潛力。

     科林公司成立於1990年,掌握了製造生質液化燃料的關鍵製程「Carbo-V」,主要股東包括德國汽車業兩巨擘戴姆勒(賓士)與福斯,以及石油業鉅子皇家荷蘭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該公司期望到2015年時,建成5座太陽柴油年產量20萬噸的提煉廠,達到總產量100萬噸的目標

     不過有專家指出,「太陽柴油」之類的第二代生質燃料仍面臨成本偏高的門檻,必須倚賴政府的補貼與賦稅優惠才能推廣。

美風力發電 20年後趕上核電

工商時報2008.05.14
【何信彰╱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能源部官方研究報告指出,2030年時,美國人所能運用的風力發電將占總電量的20%,與目前核能發電的比率相當。

     報告指出,風力發電的比重若成長至20%,則2030年時,天然氣的消耗可望降低11%,煤則降低18%,每年也能因此減少8.25億公噸二氧化碳,相當馬路上少了1.4億輛汽車

     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卡斯納表示:「這份報告顯示,若將眼光放遠,我們在全美各地只需以0.5美分(約0.154台幣)不到的低價,就能生產1度的電力。」

     美國風力發電業的產能雖較去年大增45%,但僅占總發電量的1%。風力發電比重若要大幅成長至20%的水準,並不須要重大的科技突破,但仍將面臨多項重大挑戰。首先風力渦輪發電機必須發電30萬MW(百萬瓦特),而非只是現今的1.6萬MW,這需要新增7萬5千台渦輪機,且大多要比目前使用的渦輪機來得龐大,且30萬MW中的5.4萬MW將在離岸海域生產

     另外也需擴充將電力從多風地區傳送至美國各地的電力網格(grid)系統。這份由能源部「國家再生科技實驗室」與產業界合作進行的報告還提到:「美國風力資源豐沛」,要達到總發電量的20%,「看似野心勃勃,但卻可行。」

生質燃油DIY 1公升才8元

高油價時代,每次加油都讓你心裡淌血嗎?有美國業者預定在年底前推出家庭生質燃油製造機,民眾可在自家庭院利用糖甚至工業原料等製作生質燃油,成本只要每加侖一美元,換算成每公升僅需台幣八元。

紐約時報報導,研發鬼才巴特菲爾20多年前就開始研究自製生質燃油,1982年贏得加州食品及農業局的乙醇蒸餾機設計競賽冠軍,只是當時無法推廣。現在,他和矽谷創投業者奎恩合作成立E-Fuel公司,將開始銷售E-Fuel 100 MicroFueler家用生質燃料製作系統。

這套機器尺寸接近大型洗衣機,售價9995美元(約台幣30萬3450元),扣除政府替代性燃料補助,實際費用可能只要一半。

MicroFueler以糖或工業原料為主原料,需添加E-Fuel公司研發的長效緩釋 (time release)特別酵母。奎恩有時向酒吧、餐館要客人喝剩的酒,所以原料費也省了,只要花電費。以糖為原料,生產過程不會產生臭味,副產品水可以喝。

奎恩表示,使用他們的生質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僅有同量汽油的八分之一。奎恩甚至誇下海口說,石油市場將會大地震,石油業者會虧大錢。

柏克萊加州大學永續能源實驗室主任康曼質疑,生產大量乙醇需要大批設備,而且家用設備的生產品質和效能不如工廠,E-Fuel的實用性有待證明。路易西安那州立大學農經系教授薩拉西指出,美國市售蔗糖一磅約20美分(約台幣六元),製造一加侖的生質燃油約需10到14磅的糖,成本不見得比較便宜。

但奎恩說,今年一月開始,根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他可以直接自墨西哥採購低價蔗糖,一磅才2.5美分,E-Fuel正在架構這種蔗糖的銷售網。

E-Fuel公司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目前開車使用100%生質燃油在美國仍未合法,只有不上道路的車輛才能使用,例如賽車和農業機械。擁有聯邦許可的奎恩也不擔心這一點,他覺得到時使用生質燃油的人變多以後,政府自然會政策鬆綁。

不過,奎恩過去的成就很可觀。他擁有任天堂遊戲主機Wii 動作感應器的專利;此外,當初個人電腦普及時,他曾幫硬碟大廠Seagate的創辦人行銷硬碟。奎恩說:「我還記得當時大家都笑我們,硬碟機的點子蠢到不行。」

E-Fuel的願景宏大,一開始就走國際化路線,生產據點除了美國,中國大陸、英國也有工廠,巴特菲爾已著手研發工業用的乙醇製造機,以及可使用糖以外的原料的機種。他認為MicroFueler會和個人電腦一樣,都是劃時代的新發明。

【2008/04/28 聯合報】@

中印俄耗油 今年會超越美國

北京交通阻塞和杜拜空調用量,將取代美國暑假駕車旺季,成為推動全球油價的新主力。

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中國大陸、印度、俄羅斯,以及中東今年的原油消耗量將成長4.4%,達到每日2,067萬桶,首度超越美國的2,038萬桶。

IEA說,中國大陸與印度的經濟成長超過8%,加上兩國合計24.5億人口擁有的汽車數量持續攀升,對石油需求的增加超過美國需求的下滑。美國今年每日原油需求約減少2%。IEA並預測,拜新興市場成長之賜,今年全球的原油使用量將增加2%。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石油研究主管韋特納說:「美國還有那麼重要嗎?近幾年來美國舉足輕重嗎?這點有待爭辯。對原油市場而言,中國和中東將繼續帶動需求成長。」

但對產業界來說,油價飆漲可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埃克森美孚石油(Exxon Mobil)、英國石油(BP)和皇家荷蘭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等煉油巨人受惠良多,但航空業者因燃料價格高漲而慘澹經營,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有四家美國航空業者倒閉。

國際油價21日續攀歷史新高,CIBC世界市場、興業,以及柏克萊等公司說,雖然美國經濟走弱,但新興市場的燃料消耗不斷增加,推升油價上漲。CIBC世界市場首席經濟學家魯賓說:「就油市而言,美國經濟衰退將無關緊要。」「供給沒有增加,但新興市場的需求穩健成長。」他並表示,今年第一季油價平均每桶接近98美元,全年平均為120美元,在2010年底前平均每桶在150美元。

以往,只要美國經濟衰退,油價就會回跌,2001年經濟萎縮時油價下滑26%,降至每桶19.84美元。美國的石油消耗量占全球24%,低於七年前的26%。

IEA說,中國與印度的石油需求將上升4.7%,而全球第二大能源使用國中國大陸今年每日消耗789桶石油,印度日消耗292萬桶,超過委內瑞拉的日產量。

俄國與中東也是油價高漲的受惠者,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的首季經濟成長年率為8%,今年可望成長7.1%。中東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由去年的5.8%加速至6.1%,國際貨幣基金(IMF)說,今年此地區的石油需求將激增5.8%,達到每日697萬桶。

【2008/04/22 經濟日報】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布希:2025年美溫室氣體才不增排

中國時報 2008.04.18  楊明暐╱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布希16日呼籲制訂全國目標,使美國能在2025年之前做到溫室氣體排放不再增加。希望透過志願方式,主要是降低發電廠的汙染,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然而這與泰半科學家的主張相距甚遠,也遭到民主黨國會議員和環保人士的批評。

     美國政府的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代表預訂17日在巴黎和其他主要碳排放國家的代表會商。會談前夕,布希在白宮發表演說,表示他仍反對採取任何強制減排措施。

     布希認為,提高徵稅,複製他人的減排規定,或要求立即實施大幅減排措施,不僅無法獲得成功,也只會傷害美國的經濟。他說,正確的做法是,在提升美國能源安全以及確保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同時,設定能夠配合科技與時俱進的實際目標

     儘管布希強調新的能源科技有助於美國在未來10幾年內不斷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他並未說明美國應採取哪些具體措施。美國輿論認為,布希的談話了無新意,仍堅持其過去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一貫立場。

落實減碳 聯合國碳權核發從嚴把關

工商時報2008.04.25【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周二報導指出,聯合國主持清淨發展機制(CDM),最近對核發碳權給企業嚴加把關,因為外界開始檢討,核發碳權是否真能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抑或只是為不肯減量的企業大開方便之門。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CDM規定,企業若無法減少自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向別家公司購買碳權,通常是富國的企業向較不富裕國家的企業買。不過,企業要取得碳權販售權,必須向聯合國的CDM監管機關提案申請。

     近來,聯合國該單位退回碳權交易權申請的比例升高,議題核心在於,這些案子是否無需交易碳權所得的資金協助就能成立,果若如此,碳權買方就不會去履行其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義務。

     從燃燒蔗渣來取得碳權的發展可看出端倪。聯合國研究員芬翰(Jorgen Fenhann)收集數據資料發現,CDM申請案的命運急轉直下,在2005年約27件蔗渣計畫送審,每一件都在幾個月後獲准,之後53件獲准、13件被退回,比CDM史上被審的蔗渣計畫整體遭退回率約6%,要高出許多。

     蔗渣是製糖的剩餘物,是可再生能源的一項來源,一直以來,糖廠以燃燒蔗渣產生電力,許多糖廠,尤其是在巴西和印度的,為籌資而向CDM申請擴大使用蔗渣,之前幾年,CDM監管機關會迅速核發碳權給申請的糖廠,有數十家。

卡達—巴林 將建40公里跨海橋

卡達和巴林這兩國波斯灣國家早就討論要建一條連接兩國的橋樑道路,6日終於與以法國文西工程公司(Vinci SA)為首的集團簽約,以30億美元(台幣900億元)打造全長40公里的堤道,完工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橋。

目前世界最長的固定橋樑是美國紐奧良的龐恰特雷恩湖堤道(Lake Pontchartrain Causeway),全長38.4公里,剛通車的大陸杭州灣大橋長度則是36公里。

這條卡達和巴林之間的堤道稱為「卡達巴林堤道」(Qatar-Bahrain Causeway),或稱為「友誼橋」(Friendship Bridge),起點是卡達的拉斯艾榭利亞(Ras Ashairij),終點是巴林的阿斯卡(Askar ),由幾座橋樑和水壩上的道路連接而成,其中18公里經過淺海的堤岸,22公里是高架橋和跨越深海的大橋。

這條堤道也是連接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法德國王堤道」(King Fahd Causeway)的自然延伸,將把整個波斯灣連結起來。

堤道建成後,將大大縮短卡達和巴林之間的交通時間,現在走公路需經過沙烏地阿拉伯,開車需5小時,未來走堤道約只需30分鐘,預估每天會有12000輛汽車經過。

整件工程將在5年內完成,包括9個月的研究規畫期。


【2008/05/09 聯合報】

環保商機》賣森林 廣州擬碳匯交易

 

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為環保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國大陸一些專家建議在廣州市成立碳匯交易平台,出售森林圖利。

大陸「南方都市報」29日報導,來自華南植物園、中科院熱林所等林業科研單位的相關專家28日在充分討論後,提議在廣州率先建立中國國內首家碳匯交易平台。

專家說,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土壤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進而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濃度的一種功用,類似於存錢。

而森林碳匯儲存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未來的發展潛力。

報導表示,廣州近來年大力推行綠化造林,目前廣州全市的碳儲總量為6760萬噸。

據報導,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在歐洲、加拿大等地已建立森林碳匯交易所。

截至2006年6月,碳匯交易量已達到2億8300萬噸,每噸二氧化碳價值10美元。廣州林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林業部門準備在廣東省建設一個區域性交易平台,而碳匯交易範圍、對象則可擴大到全中國。

綜合各方資料,森林、濕地等可以快速、大量地吸收、匯聚和儲存二氧化碳,稱為碳匯。碳匯交易就是指發達國家出錢向開發中國家購買碳匯指標。

「京都議定書」規定,因發展工業而製造了大量溫室氣體的發達國家,在無法透過技術革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時候,可以投資開發中國家造林,以碳匯抵銷排放。目前歐美已經形成了部分碳匯交易市場,在歐洲市場上每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的價格據稱達到20歐元,且還在不斷上漲。

「京都議定書」規定,中國為開發中國家,還不需要承擔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中國在與發達國家的碳匯交易中因此存在商機。

【2008/04/29 聯合晚報】

環保危機》缺能源 歐洲重颳燃煤風

世界頂尖專家一致認為應該減少排碳以便抑制全球暖化的今天,義大利最大發電廠、全球第三大能源供應商Enel卻將其巨型機組改為燃煤,正是地球上最髒的燃料。

未來五年,義大利對煤的依賴度將從14%增為33%,Enel的燃煤發電比例則升上50%。重新重用煤的國家不止義大利。

在需求勁升、油價和天然氣價格迭創新高、能源安全漸成關切,以及避用核能等因素推動之下,歐洲國家未來五總共將建造約50座燃煤電廠,使用50年。

煤是印度和中國總共20億人的主要燃料來源。在減少全球排碳上,這兩地對煤的需求一直是最大障礙。但現在連生態意識強烈的歐洲也重新用煤,環保界至為憂心,警告這是一條災難之路,將使控制全球暖化變成真正不可能的任務。

歐洲電廠業者表示,他們會把燃煤電廠弄得盡量乾淨。批評者則指「乾淨的煤」是癡人說夢,這波趕建燃煤電廠風根本是短視,負責的作法是停止用煤,而且未來20年逐步淘汰現有燃煤電廠。

Enel和許多同業說,除了興建燃煤廠來取代逐漸老化的基礎設施,他們別無選擇,尤其在嚴禁核能發電的義大利。

美國計畫中的燃煤電廠較少,一來早先擬定的計畫愈來愈從當局難拿到動工許可,二來核能發電在美國仍然是個選項,而建核電廠在歐洲是沒人敢碰的政治禁忌。

燃煤派說,煤在成本和能源安全上占盡優勢,其蘊藏量可用二百年,天然氣和石油只有50年。煤價數年來上漲兩倍,仍比石油和天然氣相對便宜。此外,許多國家出口煤,而且沒有煤卡特爾,因此比石油和天然氣更多議價空間。

但「乾淨的煤」的科技還很遙遠,Enel要2015年才開始實驗碳收集和地下儲碳法,希望2020年找到無排碳的燃煤法。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教授沙克斯說,「那太晚了」,新的燃煤電廠吐出更多溫室廢氣的結果,今天已夠險惡的氣候預測只會淪為「太樂觀」。

歐洲聯盟有個排放交易計畫,曾想強迫業者花錢購買排碳許可,希望藉此叫業者三思燃煤便宜之說。但是,Enel算過,油價狂飆,就算加上許可費,煤仍然便宜許多。以價制量既難行,煤重新得寵看來勢所必至。

【2008/04/29 聯合晚報】

環保?風力發電的迷思

風力發電車。記者郭漢辰╱攝影
【聯合報/田思怡譯】

在一艘檢查船上,亞恩.佛洛德魯斯在隨波起伏的前甲板上站穩腳步,浪花打在他臉上,他宣布這一天是他的近海風力發電廠的好日子。

時速50公里的風,轉動著他頭頂上方115公尺高、手指般的風車葉片。

他四周是以水上芭蕾的整齊動作旋轉的風車場,與電力網格接通時,產生的電力足以供應附近6萬戶用電。

佛洛德魯斯說:「我們已創造新的里程碑。」他是這座耗資2.8億美元建造的風力發電廠的專案經理,這座電廠由瑞典瀑布能源電力公司建造,是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廠之一。

這座電廠位於瑞典和丹麥之間一個淺峽灣,見證風力能源的崛起。風力能源不再只是丹麥和德國環保人士偏愛的奇怪替代能源,而是26國的主流電力資源。

但馬爾摩附近閃閃發亮的瑞典風力電廠,是在風力能源受到更嚴格檢驗之際開始供電服務,這些檢驗不僅來自有敵意的鄰居,他們抱怨這些高大的風車破壞景觀,能源專家也質疑把風力當能源的可靠性。

首先,不是一年到頭都有風。有風的時候,又未必是在電力需求高峰期。而且,為了利用最適於發電的微風,風力發電廠往往建在遠離電力需求最高的地方,生產的電力必須用高壓電線遠距輸送。

在歐洲率先使用風力能源的丹麥,近年來風力發電廠的興建已經停滯。

丹麥人把大部分風力電力輸出到挪威和瑞典,因為不可預測的陣陣強風經常供過於求。

風力能源發展已成熟為一種產業,它的形象也改變了,從一種取代石化燃料的乾淨甚至優雅的替代能源,變成和其他替代能源一樣,是一種有優點也有缺點的再生能源。

倫敦獨立市場研究公司ABS能源研究公司研究主任尤恩.布勞維爾特說:「風力發電的環保效益,不如鼓吹者宣稱的那麼大。你還是得有備用電源,例如燃煤的火力發電廠。」

布勞維爾特在他所發表的風力能源年度報告中,討論風力發電的缺點。

他說,風力發電界人士會指責他在傳播迷思。現在,有關的批評已緩和下來。

布勞維爾特說:「風力發電的一大問題是大家對這種能源太興奮,非常情緒化。現在與過去的差別,在有關的爭論已愈來愈理性。」

布勞維爾特估計,這個產業的產能過去五年以平均每年26.3%的速度擴增,比水力發電初期成長速度還快。

美國在2006年擴增的發電量,打破任何一年的紀錄。美國風力發電量1157.5萬瓩,是全球第三大風力發電國,僅次於德國和西班牙,並以比任何國家都快的速度擴充。新加入風力發電的國家中,發電量相當大的有英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和荷蘭。

布魯塞爾的歐洲風力能源協會執行長克利斯欽.柯亞爾說:「我們看到第二波跟進的國家,他們開始大舉投資。」

他說,風力能源將受惠於兩種平行發展的趨勢:高漲的石油價格,及全球推動對排放二氧化碳課稅。柯亞爾說:「對劇烈波動的油價和可能會波動的碳成本,風力發電是極佳的避險方法。」

德國有兩萬個風車,生產全國5%電力,倡議者說,要達成政府所定2020年以前達到以再生方法生產至少20%電力的目標,風力發電極為關鍵。但這個產業的成長已因種種因素減緩。

由於地點和風車高度受限,德國已找不到設置風車的地方。原料價格上漲也使建造風力電廠的成本更高。

德國風力能源協會主席赫曼.亞伯斯說:「在現有條件下,德國達不到氣候保護目標。」

瑞典雖然堅定支持風力能源,但也像其他地方的人民,容易受地方反對的影響。多年來,居民反對在馬爾摩附近建風力電廠。 (取材紐時週報)

【2008-04-01 聯合報】

煤礦需求增加 打亂減碳計畫

【聯合報/編輯王先棠】

全球煤礦交易市場大幅洗牌,使美國多年來首度成為煤礦出口大國,也推高這個美國蘊藏量可觀的化石燃料在國內的價格。

煤礦長久以來一直是美國電力公司及其客戶便宜充裕的燃料來源,有助於相對壓低美國國內電費。但全世界對煤礦需求升高,正把美國煤礦變成另一種熱門的全球商品,美國本地買主必須和德、日等國買家競爭。

環保顧慮已使部分美國電力公司刪減燃煤發電廠計畫。儘管如此,去年春天以來,中央阿帕拉契山區、懷俄明州保德河流域這兩種美國指標型煤礦的現貨價格一路攀升,只有偶爾下滑。

據杜伊爾交易顧問公司與進化市場公司提供的數據,上述兩種煤礦價格去年分別上漲了93%與64%。價格還會漲到多高、增加的價格多快會轉嫁到電力公司顧客身上,仍有待觀察。

美國電力公司的煤礦,幾乎全透過長期合約購得,購價可以凍漲數年。但分析師說,隨著這些合約進入重新續約的階段,價格很可能上揚。

FBR集團煤礦業分析師大衛•卡尼說:「消費者注意了。2009、2010和2011年,你恐怕面臨電費加速上漲的情況。」

煤礦與電力公司主管都預言,未來好幾年,煤礦仍是最經濟的燃料。但是他們也承認,由於美國生產的電力約有一半源自煤礦,煤礦對鋼鐵生產也很重要,煤價大幅上漲,可能會對通貨膨脹產生重大衝擊。

不過,由於煤礦交易增加,勢必打亂全球碳減排計畫,許多環保團體把全球煤礦交易擴張視為不利的發展。

最近幾年,世界煤礦消耗量每年增加超過4%,這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減反增的主因。

煤礦業的領導人物在採訪中預測,今年美國將把本土煤礦產量的7%或8%出口,超過去年的5%。因為價格增加,美國出口煤礦的價值應會增加一倍,成為37.5億美元。

同時,由於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等產煤國,開始以更高的價格,把煤礦賣到美國以外的市場,美國煤礦進口量正逐漸減少。這個轉變使美國東部煤礦供應更加緊縮。

凱昂證券煤礦業分析師戈登•霍瓦德說:「美國煤礦生產者正盡可能把煤礦運往出價最高的地方,這些地方通常在歐洲。過去一度變動緩慢不易消化的煤礦業,已經變成一個令人興奮的全球商品。」

最近幾年,英國成了主要煤礦進口國,英國本身的煤礦業已經奄奄一息。新堡(又稱泰因河畔的新堡)曾是英格蘭富藏煤礦區域的中心。不過現在煤礦定期從波羅的海與南美洲的原產國運抵泰因港。越來越多美國煤礦也被運到其他英國港口。

煤礦出口激增,尤其和美元貶值息息相關,美元貶值使美國煤礦在世界市場上比較便宜。但各國轉向占世界煤礦蘊藏量27%、全球第一的美國買煤礦,還有更深層、更長期的因素。

隨著中國持續大建燃煤電廠,消耗大量煤礦,其出口能力也遽減,預料將成為煤礦淨輸入國。南非、印尼和越南等其他煤礦出口國,也因為不同原因減少煤礦出口,這些原因包括國內煤礦需求增加與當地電力吃緊。

同時,印度正在興建大型燃煤發電廠,需要更多煤礦,俄羅斯為了把更多天然氣用於出口,國內消耗的煤礦也日增。

因此,用於冶金、發電的煤輸運全球的形態正在轉變。南非等曾把煤礦出口到歐洲的國家,改把煤礦賣到煤價較高的亞洲,這讓美國出口的煤礦得以進入歐洲市場。美國煤礦正輸入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傳統上習慣從其他地方進口煤礦的國家。

今年可望增加的煤礦出口量,將使美國成為全球煤礦出口大國,這是1990年代初期以來僅見。

經紀與研究公司「執行」的能源分析師克里斯•魯佩爾說:「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壓抑美國國內的煤礦需求,美國的煤礦生產將越來越重視海外買家。」

【2008-04-08 聯合報】

產業結構調整只聞樓梯響 環團憂心忡忡

愛的呼喚 2008地球日專題系列五(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日電)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了各國共同的挑戰,也攸關台灣未來發展。政府在「全國能源會議」、「永續發展會議」都曾做出調整高耗能、高耗水產業結構結論,但至今只聞樓梯響,台塑大煉鋼廠等高耗能產業開發案卻不時傳出,環團對台灣可能面對國際制裁憂心忡忡。

台灣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三五,排放的溫室氣體卻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左右,人均碳排放量也名列前矛。因為政治地位特殊,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無法使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及碳排放交易(ET)等減碳工具,減碳工作遲遲沒有重大進展。

儘管如此,政府各部門仍在可行範圍內提出各項溫室氣體減量作為,包括在2006年提出開發中國家第一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提出五年內造林兩萬公頃的「綠海計畫」、增加使用再生能源比例、獎勵汽車改裝LPG系統、架設「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網站及宣導各項生活環保全民減碳作為等。

不過,這些減碳抗暖化作為,除了環團推廣多年的各項生活環保減碳方法已逐漸深入民間外,其他都還在起步階段,無法見到成效。

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變遷」,呼籲所有地球公民重視節能減碳議題。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長潘翰疆引用廣告詞表示,「(台灣減碳)都省小條,開大條」。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台灣住宅與商業部門能源支出約佔所有能源支出比例百分之二十,產業部門約佔百分之五十。

潘翰疆解讀指出,雖然生活環保一樣重要,但就算所有民眾、商家力行減碳,對國家的減碳貢獻度都必須乘以百分之二十,但以政策要求產業調整,馬上就有立竿見影之效。

對產業每每以「競爭力」為由,施壓政府部門延緩相關措施,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徐光蓉指出,以石化、鋼鐵、紡織、水泥為主的產業結構,用掉大部分仰賴進口的能源,卻只創造不到一成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她批評這是以「低油價、低電價、低水價」創造出來的產業競爭力,對照各國正積極研擬「環境稅」、「碳稅」,產業結構調整腳步若不加快,恐將自食惡果。

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委員文魯彬也說,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制定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將從自願改為強制,台灣若不減碳,肯定會遭到國際制裁。

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主任周淑婉表示,立院審查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制度設計參酌京都議定書內容,施行後可供國內產業熟悉相關減碳工具運作方式,2012年「後京都議定書」施行後,可馬上與國際接軌。

不過,她承認,對核定溫室氣體減量的登錄、盤查工作推展並不順利,目前僅有包括中油、中鋼、台電、聯電、友達等六十一家企業到「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自願登錄,但相信「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經立法院通過後,相關工作很快就可以上軌道。

相較於環保署官員的信心滿滿,潘翰疆等環保人士則憂心忡忡。

他們指出,環保署專責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的人員只有四個人,相關研究計畫、執行經費又僅有數千萬元,與其他國家動輒以相當於中央部會的人力與經費專責檢討相關工作比較,再加上台塑大煉鋼廠案、台電大林電廠擴建案等高耗能開發案隨時可能在環評大會闖關,還有一部沒有減量期程的跛腳減量法案,「不知信心是怎麼來的」?970420

國際市場熱 二氧化碳最大宗

中國時報 2008.04.28  顏瓊玉

     二氧化碳被視為全球暖化元凶,二○○五年二月十六日起生效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確認碳交易的三機制: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以及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在這三種機制下,碳可以現貨或期貨買賣

     「京都議定書」規定參與國必須在二○○八到二○一二年間,將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到一九九○年的排放標準,也就是減少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於世界各國發展程度不同,「京都議定書」允許加入國依開發程度有不排減目標,也因此造就出「碳需求」,進一步產生交易行為,其中以二氧化碳為最大宗。

     簡單來說,排減量不能達到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規定的國家企業,可以向減碳有成,還有多餘二氧化碳排放量未用的國家企業購買,國際上如歐盟、美國、澳洲、英國等地區都發展出一套碳交易的遊戲規則,甚至發展出碳資產的交易市場,如碳基金證券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

全球暖化 高緯度國家因農產量增加而受惠

 2008.04.25  【中時電子報潘羿菁╱台北報導】

    經建會今(二十五)日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金融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暖化的效應將使全球農業遭遇到難以預期的衰退情況,低緯度國家被迫種植低經濟效益作物,而高緯度國家因氣候暖化耕地時間延長而產量增加,變成全球暖化的受益者。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的模型預測,以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並不做任何改變減量措施時,到了二○五○年全球碳排放量將以倍數成長到160億噸,二一○○年則是高達290噸,比目前70噸成長了二倍以上;因此如果不採取減量措施,在二○八○年前後,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超過攝氏3.3度。

    報告指出,由於目前低緯度開發中國家,多倚賴農業生產,全球暖化將可能迫使農民改種低經濟價值作物,農業產量減少較嚴重大部份將集中在近赤道的開發中國家,位居高緯度的國家,則因為氣候變暖而延長耕作時間,進而產量增加,成為全球暖化的受益者。

    原本CO2排放量是以已開發國家為主,但是近年來中國大陸與印度的CO2排放量急劇增加,目前中國CO2排放量超過歐盟,即將超過美國,因此開發中國家對於全球暖化議題早已不能置身事外。

    目前各國同意開始進行新談判以取代京都議定書,澳洲已加入簽署行列,遲遲不簽署的美國,目前兩大政黨總統候選人都要求美國國會,要開始採取減量措施,至於採取觀望態度的開發中國家,是否也加入減碳行列,則有待觀察。

經建會:全球暖化將使農業急遽衰退

2008.04.25中央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快達到前工業時代標準的2倍,另據聯合國預估,在2080年前後,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逾攝氏3.3度,全球暖化效應將使全球農業遭遇急遽且難以預期的衰退。

     經建會表示,全球暖化從對氣候影響議題,衍伸至農業議題,像最近全球糧荒現象愈來愈明顯,政府將密切注意。

     據IMF今年3月金融發展季刊指出,由於全球暖化長期將造成溫室氣體濃度達到前工業時代標準的兩倍,全球暖化的效應將使全球農業遭遇急遽且難以預期的衰退。

     另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 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預測,至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將會從目前的70億噸,倍數成長到160億噸,2100年則將高達290億噸,如果全世界碳排放持續未採取減量措施,在2080年前後,地表平均溫度將上升超過攝氏3.3度。

     值得注意的,全球暖化會對不同緯度地區的農業造成不同影響,經建會說明,在低緯度的開發中國家,農民可能被迫由高經濟價值作物改種低經濟價值作物,未來農業產出減少幅度較嚴重者,將多集中於赤道附近的開發中國家。

     至於高緯度國家,短期內可能因為農地耕作時間得以延長而使產量增加,反而因全球暖化效應受益。

     經建會指出,在全球暖化議題中,開發中國家扮演重要角色,據IPCC在2007年公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指出,特別是中國及印度,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為維持經濟利益,不斷增加煤炭的使用,中國目前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過歐盟,甚至將超越美國國際間努力減量溫室氣體背道而馳。

     因此,國際上未來很重要的工作將是說服中國及印度等國家加入「後京都議定書時期」新的國際減排協定,是減緩全球暖化很重要的行動。

    

    

百年來台灣夏季變長 耗電量增

中國時報 2008.04.21  李宗祐╱台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統計分析台灣百年氣候變化發現,均溫上升,四季也明顯變暖,尤其二月到四月的春季、十月到十一月的秋季,增溫幅度相對較高,出現夏季變長、冬季縮短的特殊現象。也使得民眾開冷氣時間延長,消耗更多能源

     明天是「世界地球日」,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成為各地活動焦點。配合國科會最新一期《科學發展》月刊,氣象局製作「氣候變遷」專題,分析台灣地區自一九○一年至二○○六年的一○五年氣候變化。此次除了年際變化,特地增加分析每個月氣溫變化差異。

     均溫上升 達全球增溫率的二倍

     氣象局長期課長陳雲蘭分析,自廿世紀以來,台灣的均溫在百年間上升約攝氏一.四度,為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二倍,且台灣氣溫變暖不僅表現在全年均溫的升高,一年四季都明顯變暖。

     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這種變化將使民眾延長使用冷氣的時間,消耗更多電力和能源

     氣象局比較一九○一年到一九三○年,與一九七七年到二○○六年的均溫發現,一月到十二月都明顯變暖;再仔細比較每個月增溫幅度發現,有兩個時段氣溫上升幅度相對較高,分別是二月到四月的春季均溫上升一.二度到一.三度;十月到十一月的秋季均溫上升一.三度到一.四度。

     春秋轉暖 冬季天數少了一個月

     陳雲蘭指出,二月到四月是從冬季回溫的季節,十月到十一月是溫度下降,準備從夏季進入冬季,這兩個時序交替的季節出現特別明顯的升溫,代表氣候改變,使春季天氣提早脫離寒冷;而秋季停留在暖季的時間變長,讓人產生夏季增長的感覺。

     因此,冬季跟著縮短。依時序分,每年十二月到翌年二月是台灣的冬季,以全天均溫低於十八度為實際冬季的定義,過去百年的前三十年冬季大約從十二月下旬到二月中旬;最近三十年要等到一月以後,均溫才明顯下降到十八度以下,而二月上旬均溫就開始迅速回升,冬季最寒冷時間前後各縮短約十天。

     氣象局又分析最近十年觀測資料,冬季全天均溫低於十八度的時間,只剩下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冬季的天數足足比廿世紀初縮短長達一個月。

日出前日落後 該涼卻變熱

中國時報 2008.04.21  李宗祐╱台北報導

     受氣候暖化影響,台灣地區不僅四季平均氣溫上升,連每天逐時平均氣溫也明顯增溫,日出前、日落後的氣溫更明顯變暖。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表示,夜晚或清晨氣溫該變涼卻沒變涼。

     氣象局長期課長陳雲蘭指出,台灣地區自一九六一年以來,每天早上八時前及晚上七點後,也就是太陽升起前與下山後,是一天中氣溫上升最明顯時段,晚上又甚於清晨。

     比較最近十年(一九九七年到二○○六年)與一九六○年代(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年),夜晚和清晨均溫上升達一到二度。

     氣象局表示,這種現象並非台灣獨有,而是全球普遍的現象。氣象局研判,除了全球暖化,都市發展造成環境改變,增加夜間保溫效果是可能因素之一,也不排除與天空雲量增多有關。

     氣象局分析,晚上是地面熱輻射、熱氣返回天空的時候,雲量如果增多,就像罩上毯子,減緩地面散熱的速率。空氣品質惡化、懸浮微粒增多也可能抑制地面散熱速率。

     台灣百年氣候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每年出現攝氏卅五度以上高溫的天氣明顯增加。以台北為例,廿世紀前半葉每年出現卅五度以上高溫的天數不超過卅天;廿世紀下半世紀,有四、五十天的情形屢見不鮮。

     相反的,每年攝氏十度以下低溫寒流天數,過去百年有減少現象。廿世紀前期,每年寒流大約十到廿天,甚至有超過卅天的紀錄。最近十幾年都在十天以下,還出現一天的案例;二○○五年回升到十七天,算是近幾年相當罕見的情形。

德國採重複使用減量 環團促效法

中國時報 2008.04.21 
寶特瓶用量新高 4年增3.5萬噸
林倖妃╱台北報導

 寶特瓶不環保▲在減碳理念下,拒喝瓶裝水運動在國外方興未艾,而國內為了便利,喝瓶裝水和飲料已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使得去年寶特瓶用量爆量。圖為在戶外玩耍的小朋友喝瓶裝水解渴。(劉宗龍攝)

     國際正吹「拒喝瓶裝水、多喝白開水」風潮,但環保署最新統計發現,台灣寶特瓶使用量和回收量都在去年創歷史新高,冷飲用的PP杯和保麗龍杯也不遑多讓。環保署坦承,寶特瓶絲毫沒有源頭減量的傾向。然而在地球暖化愈趨明顯下,製造一個寶特瓶,會生產九三公克的溫室氣體

     近來倫敦、舊金山市長都呼籲市民「抵制瓶裝水」,國內也有不少人自備水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研究專員張楊乾的一篇〈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更在網路廣為流傳。

     拒喝瓶裝水運動看似風起雲湧,但實際成效呢?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統計發現,去年寶特瓶回收量達九萬七二九八噸,較九十五年整整高出六千噸。以國人最常攜帶的六百西西寶特瓶計算,回收瓶身數量高達四十二億支,可堆疊出三座以上一○一大樓。

     製一瓶身 產生九三克溫室氣體

     基管會指出,細分寶特瓶使用對象,以往以碳酸飲料最多,如今以茶飲料成長最快速,回收的寶特瓶十之三四都是茶飲用,國人即使不喝瓶裝水,但茶飲料喝得更凶,寶特瓶用量仍成長迅速。

     寶特瓶原料用量也有飆漲趨勢,基管會執行秘書林建輝表示,民國九十三年以前,每年約十萬噸左右,之後一路漲,去年已有十三萬五千多噸,絲毫看不出「源頭減量」─即國人減少購買寶特瓶飲料的跡象。

     除寶特瓶飲料外,林建輝坦承,茶飲店最常用的盛裝容器原料有增無減,多數茶飲連鎖店使用聚乙烯材質PP杯,去年和前年均維持在高水準,約七萬五千噸到七萬七千噸。其中「發泡PS」(保麗龍杯)節節高升超過萬噸,研判和茶飲店有密切相關。

     源頭減量失敗 大家愛喝瓶裝水

     林建輝說,國人的塑膠容器使用量有增無減,未回收的遠超過已回收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源頭減量」觀念未落實,目前礦泉水比汽油還貴,但很多人還是願意花錢買水、買飲料,顯示國內源頭減量仍有很大努力空間。從寶特瓶到冷飲店用的PP杯、保麗龍杯都有大幅成長趨勢,尤其去年寶特瓶使用量和回收量都飆到歷史最高峰。

 
中國時報 2008.04.21 
林倖妃╱台北報導

     國際大力倡導「少喝瓶裝水、多喝白開水」,國內卻反其道而行,寶特瓶用量又創新高,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認為,環保署應比照德國提供誘因的作法,鼓勵寶特瓶重複充填。

     劉銘龍說,國人即使不喝瓶裝水,也可能受廣告影響改喝茶飲料,茶飲料大打健康牌,標榜可瘦身、清腸、去油脂,難怪大行其道。既然國人從源頭難以減量,環保署就應考慮從制度著手,鼓勵業者使用寶特瓶消毒後重複充填。

     劉銘龍進一步表示,德國多年前就重複再利用寶特瓶,以目前的消毒技術應不成問題。環保署該做的是提供誘因,例如,重複裝填就不需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甚至給予補貼,並教育民眾接受重複充填的寶特瓶產品

     此外,台達電子基金會研究專員張楊乾寫的〈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一文在網路上廣泛流傳,在最近又寫了一篇〈瓶裝水請留步,搭纜車讓水壺去就可以了〉,他指出,台北市政府之前對搭貓纜的遊客免費提供造型泉水,根本是走「回頭路」,令人不解。

     張楊乾文中提及,英國倫敦市長Livingstone公開呼籲市民抵制瓶裝水,改喝倫敦市提供的飲用自來水;義大利威尼斯樞機主教籲請教友省下買瓶裝水的錢,以協助泰國沒有水的偏遠村落興建自來水系統。

     張楊乾表示,現在瓶裝水行銷愈來愈高竿,形塑喝瓶裝水是流行時尚。尤其很多大明星都標榜非某法國品牌的礦泉水不喝,更帶動風潮,連帶很多高級餐廳都對客人送上一瓶礦泉水,讓消費者更熱衷喝瓶裝水。

     張楊乾說,不論喝白開水會或瓶裝水,對健康的影響都差不多,只要人人都能帶水壺或杯子,實在沒有必要喝瓶裝水。

瓶裝水大戶 雀巢公司遭縮減取水量

中國時報 2008.04.21  潘勛╱綜合報導

     被視為個人解渴恩物的瓶裝水,其實不見得比自來水乾淨,製水及製瓶過程還有喝完的空瓶更不環保。美國及加拿大各界已展開行動,盼能協助解決瓶裝水衍生的問題。

     世人相信:瓶裝水比自來水乾淨,其實是產品行銷造出來的效果,真相並非如此。美國官方及環保署對自來水設下與瓶裝水同樣嚴格標準,定期檢查水質中細菌及有毒化學物質的含量。

     瓶裝水經常只是重新包裝自來水,而且不全是很乾淨。美國環保團體「國家資源保護協會」(Nation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最近檢驗各品牌瓶裝水有無異常化學物質,結果顯示,雖然大部分瓶裝水都算乾淨,但受測的有牌瓶裝水中,二二%至少有一瓶的化學物含量超過嚴格的全國衛生標準,長期飲用可能導致消費者罹患癌症疾病

     瓶裝水會致癌的原因在其塑膠瓶。「美國癌症研究學會」在最新一期《癌症研究》期刊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常用於製造塑膠水瓶的化學物質「雙酚A」可能導致乳癌

     瓶裝水也會傷害環境。據環保組織「和平研究所」(Pacific Institute)指出,二○○六年單是美國一地為了生產瓶裝水,就耗費一千七百餘萬桶原油,還不含運輸時消耗的油料。生產瓶裝水造出二五○餘萬噸二氧化碳;製造每一加侖瓶裝水,要消耗三加侖普通水。

     瓶裝水衍生出這麼多問題,美國、加拿大開始關心。美國明尼蘇達市長芮貝克投入反瓶裝水運動,市府資源大量投資在維持該市水質;並提倡「想想瓶外」此一環保口號。芮貝克今年二月獲當地環保團體頒獎推崇。

     加拿大安大略省貴湖市限制瓶裝水巨擘「加拿大雀巢公司」每天的取水量,並將取水執照由五年縮減為二年。

企業競相種樹減碳 台塑預算無上限

中國時報 2008.04.20  陳鳳英、林上祚╱台北報導

 種下希望 ▲台灣大哥大19日在溪頭透過認養1萬棵樹苗方式、舉辦一年度的員工親子日,全省共計1300多位員工參加。富邦金控董事長暨台灣大副董事長蔡明忠表示,今年剛好是富邦集團做公益屆滿20年,未來集團將秉持集團總裁蔡萬才的精神,把做公益當成做事業。(林淑惠攝)

     全球暖化危機升高,為擺脫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惡名,提高企業形象,因應環保潮流,國內企業掀起種樹減碳風。目前進行造林的國內大企業,包括台塑、台電、中鋼、友達、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歌林、台新銀行、味丹、保力達、愛普生等,都已投入種樹減碳的行列。

     被環保團體點名位居全台二氧化碳排放量前三名的台塑集團,由創辦人王永慶下達總動員令,大力推動造林,預算無上限。根據台塑規畫,如果政府提供一千公頃土地,台塑至少須相對投入三.五億元費用。台塑目前已廣植一八七萬株喬木,十萬平方公尺灌木,共計台塑企業各園區栽種林木每年共可吸收二氧化碳約八.九萬噸。

     國內鋼廠龍頭中鋼,旗下子公司中龍近來在台中積極興建兩支高爐,上月也大動作認養大肚山廿公頃地,準備綠化造林。中鋼說,中鋼建廠卅七年來,廠區綠化總面積已達四八公頃,綠美化量相當於兩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規模。

     今年起推動一系列「行動愛地球」的台灣大哥大,上月推出手機回收活動,昨日在副董事長蔡明忠帶領下,全體員工還在南投溪頭造林。

     日商NEC也不落人後,自二○○六年起與嘉義縣政府合作,設置台灣版「ecotonoha」植樹網頁,民眾只要上網留言,每卅人次點閱成功,NEC就為大家種一棵樹,近三年來已種下八百棵樹。

     國際快遞領導品牌DHL更首創「環保快遞」服務,由DHL計算貨物運送過程自起點到目的地的碳排放量,客戶支付附加費(DHL運費的三%),DHL會將此費用投資於經認證的碳減量專案,預計今年會將這項服務擴展至亞太地區的十七個國家

     家電業者歌林,為鼓勵民眾購買省電的變頻冷氣,今年推出「買冷氣,種一棵樹」活動,並委託中興大學森林系在南投惠蓀林場造林,協助當地二十公頃的造林計畫。

     去年中華電信宣布,與雅虎奇摩、珍古德協會合作推出「數位造林」計畫,凡是支持使用網路節能的民眾,可以到Hinet與雅虎奇摩入口網站下載「游標樹」,只要每下載一萬個游標,中華電信就會捐五萬元造林。

     屬於高耗能產業的友達光電,上月也舉辦綠色嘉年華植樹活動,造林位址選在台中中科廠區的西大墩窯旁,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友達台中、新竹、桃園五個廠區,目前已種下近十萬株樹,今年目標將再種一萬株。

     在企業造林蔚為顯學下,專門協助企業造林的掮客也愈來愈多,協助中華電信數位造林的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邱銘源表示,中華電信委託生態工法基金會,在花蓮台東二縣的十四所學校進行造林計畫,每一家學校的造林預算為五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