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替代能源有侷限性 節能最重要

中國時報 2008.06.03  林倖妃╱專題報導

     國際油價高漲衝破每桶130元美金,能源危機似乎已經迫在眉睫。但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又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在環境和能源之間掙扎的人類,未來50年的「新機會」在哪裡?

     中央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機械系教授施聖洋在本報與中大舉行的「遇見科學」講座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國積極投入氫能、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等﹚和核能,都是化石能源之外的新可能選項,但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心靈改革,也就是結合東方節用哲學和西方人文主義的思想:建設節約型社會,以低資源消耗獲取高經濟利效益。

     美國人口全球4.6% 耗能25%

     他表示,人類社會在最近300年產生巨大變革,尤其是1780年蒸汽機、1860年內燃機的發明,汽車、火車和飛機等載具不斷出現,造成人類大規模遷徙,並大量採集天然資源,從煤、石油到天然氣等能源的使用,可說和現代化發展密切相關。

     同時,全球人口也急速竄升,1600年僅5億人,至1820年的200多年間,才成長1倍達10億人。之後的100多年間,1927年已迅速增加到20億人,此後迅速增加,而今已有66億之多,預測每年全球總人口還將以約1.2%的速率快速爬升,其中80%增加的人口在未開發國家,使得貧富國家能源使用出現極大落差。

     石油用量 可能僅剩40餘年

     1960年代後,全球能源消耗擴增3倍,相對於人口增加2倍,顯然比人口倍增速率快上1.5倍。但衛星拍攝到地球夜晚呈現的燈光,集中在少數區域,以美國為例,占全球4.6%的人口卻用掉近1/4能源。而至今仍有38%、約25億人生活在沒水、沒電的黑暗中。

     天然資源並非用之不竭,施聖洋說,世界各國的能源使用約90%仰賴化石能源,但目前面臨耗竭,石油用量可能僅剩約40餘年、天然氣約60餘年,煤則有180年到約200年。能源的爭奪不僅是國際紛爭主因,更攸關國家安全;更重要的是,只要是化石燃料,就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暖化效應。

     目前各國積極投入新能源研發,包括屬於燃料媒介的氫能,透過物質與能量自然循環所產生的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太陽電池﹚、生質能﹙以玉米、大豆和稻草等提煉生質酒精和柴油﹚、地理環境能源﹙如水力、風能和地熱能、海洋能等﹚以及仍引發質疑的核能。

     心靈改革 建設節約型社會

     施聖洋不諱言,各種替代能源都有其侷限性,要因應地球暖化,歸根究底要從教育做起。

     他說,孔子曰:「取地之財而節用之」,荀子《天論》也提到「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這其中已蘊涵節能的概念。瑞士史家Jacob Burckhardt也指出:「14到16世紀之文藝復興是在重新發現人、重新發現世界。回歸自然、回歸古人…。」

     如果我們繼續依靠資源的高消耗、低效率來刺激和支撐經濟增長,極可能面臨未富而資源先枯、環境先衰的窘境,失去永續發展的基礎並禍貽子孫。源自千年以前的東方節約哲學與500年前的西方人文主義思想,運用在現今能源情勢,更令人感同身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