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能源政策不可一廂情願

中國時報 2008.05.24  陳文卿

     油價即將大漲,房價、物價也皆將水漲船高。更可怕的是,現在將以前所「凍漲」的部分補漲回來,卻並不保證多久的時間內不再漲。石油會漲價主因是來源短缺,這是無解的難題。很多人認為努力開發自主性能是降低進口依賴,甚至抵抗高油價的的策略。

     我們看馬總統的競選政見中有關環境政策,「要促進能源多元化,提高低碳能源比例,發電策略積極朝低碳能源超過五○%方向推動」。似乎給國人勾勒一個美景:未來我們可以有多種自主性的能源選擇,且大幅降低二氧化碳,邁入低碳社會。可是,所花的代價有多大卻完全避而不談。

     當然我們很難想像馬總統心目中要將低碳能源發電提高到超過五○%的方法是要再增蓋核電廠。那麼,唯一的選擇就只剩下發展再生能源了。扁政府所規畫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預定二○一○年發電裝置容量達到一○%,但實際發電量可能要再打對折。眼前的數據是,迄今為止我們曾花了一百四十億元設置風力發電系統,年發電量約八億度電,減少二氧化碳約○.二三%。而太陽光電方面,全國約投入六億元,總設置容量是兩千瓩,年發電量二二○萬度,二氧化碳減量效果約僅百萬分之六。所以假設馬總統是以八年為期來達到低碳五○%的目標,則每年要投入設置的發電系統費用可能都是天文數字。

     能源問題包括「量」與「質」,兩者必須兼顧,而要求量大質佳就必須付出成本。量是指供應量是否足夠,而質的問題包括安全性、穩定性與環保性。現有的各種再生能源如風力、太陽光電、生質燃料等,在無汙染、低二氧化碳排放等環保性指標上,表現十分搶眼。但供應不穩定,缺乏安全性卻是其先天之限制。更重要的是產生量小且僅限區域性,無法大規模供應。而價格昂貴更是所有再生能源的致命傷,所以,要靠發展再生能源解決台灣的能源供應問題恐力有未逮。

     也有人說如果汽油價格更高,再生能源價格就可越來越有競爭性了。此言不虛,但卻必須注意到,石油漲價,開發再生能源的材料與人工成本也是水漲船高。而石油會短缺,太陽光電所必備的矽晶原料之供應也是日漸吃緊。所以,今天我們擔心的油價如此高昂,若再設定不切實際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恐怕會讓能源價格更是雪上加霜。

     面臨暖化的嚴酷考驗,發展再生能源絕對有其必要性,但經濟性絕不能不考慮。且應認清再生能源的特性,必須設定在用於輔助性、分散性的能源使用上。譬如高山偏遠地區人口少且疏散,設置太陽光電供應民生必須遠比複雜的輸配電系統划得來。而離島發展風力發電更勝於設火力發電廠。農村有許多的農業有機廢棄物,收集沼氣利用以提供農畜用電需求絕對是最佳的方式。而對抗高能源時代,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節約能源,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建築節能或許是其中最易達到的目標。

     新政府應該馬上召開全國能源會議,作全方位、長遠性的潛勢分析。但重點不應先入為主的將其設定為發展某類能源做背書,並投入大筆經費圖利特定業者。應該從「供應端」與「需求面」作客觀的剖析。探討各類再生能源發展到極致,對台灣能源問題的質與量上貢獻度如何?凡此皆應審慎評估,且提出客觀量化的數據供社會大眾公評。更不宜迷信學術權威,將珍貴的研發資源虛擲。

     (作者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研究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