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追求永續與公義的挑戰

工商時報 2008.06.02  工商社論

     最近總統府及行政院均厲行節能減碳措施,從馬總統以降的政府高官皆身體力行,率先將大車換成小車,鼓勵搭乘大眾運輸,在公眾場合穿短袖襯衫,公家機關開半燈,調升冷氣溫度,使用電子公文節省紙張等等,希望發揮「上行下效」的影響力,帶動節能減碳的風氣。然而,新政府的努力卻未贏得環保團體的肯定,日昨馬英九總統參加「2008台灣NGOs環境會議」時,反被環保人士拉布條嗆聲,批評只是作節能秀。這樣的場景究竟反映出何種問題,值得探討。

     面對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以及國際能源價格高漲的趨勢,節能減碳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重要的課題。但民進黨執政8年,台灣在節能減碳上幾乎繳了白卷;從2000年至2007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超過四分之一,高居全球第22位,人均排放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能源使用量增加2成以上,能源密集度從8.61上升至8.76;與世界潮流完全背道而馳。現在新政府從「心」做起,推動節能減碳風氣,姑且不論對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有多大效果,這樣的用心及可以產生的示範效果,值得肯定。我們也期許政府能夠再接再厲,讓節能減碳的觀念能夠普及到每一個角落,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為一種新生活運動,則其效果自然會逐漸顯現出來。

     但不可諱言,台灣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部門所佔比重高達5成,住商部門比重則不到2成,因此,若只是在生活上推行節能減碳措施,而不針對耗能產業比重偏高的問題作根本改善,則新政府標榜追求永續發展的目標勢必淪為空談而已。環保團體向馬總統嗆聲,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是環境政策,無疑直指問題的核心。

     行政院讓油電價格回歸市場機制,反映國際能源格上漲成本,是為處理根本問題跨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棘手課題還有很多,包括:制定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條例,以及台塑大鋼廠及國光石化二大耗能產業投資計畫。依照馬蕭政見,未來二氧化碳減量係以2016年至2020年間排放量回到2008年排放量作為目標。坦白講,目前國內產業結構若不作大幅調整,要達到上述減碳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新政府節能減碳訴求要如何落實到產業政策,無疑是未來最嚴酷的挑戰。

     除了永續發展之外,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也是馬蕭楬櫫的施政重心。日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一場座談中公開提出,知識經濟的最大挑戰是M型化社會。政府應做到相對的公平正義,防止M型社會發展,治本之法是透過教育改革提升人才素質;治標之法是應對富人增稅,窮人減稅。他認為綜所稅40%的最高稅率不應再降,而且還應該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至於明年即將落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應該壽終正寢,不要再局部復活。

     張忠謀的一席話,直指當前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核心。近年因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國內所得分配日益惡化,中產階級快速流失,多數民眾強烈感受到國內貧富差距的明顯擴大,而且還在持續惡化中;學術研究報告更指出,自2000年以來國內中產階級流失速度加快,其中五成七淪為新貧族。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物價不斷上揚,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1995年來新高點,對固定所得的薪資階層衝擊最大,貧富差距問題更形惡化。

     張忠謀建議政府應對富人加稅,窮人減稅,展現企業家的良心與道德勇氣。但是,馬蕭對稅改的承諾,除了在負所得稅制有所著墨外,絕大部分仍側重於如何為富人及企業界減稅,包括降低遺產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等。是以,要落實社會公平正義,新政府必須加大稅制改革的幅度,充分照顧薪資階層的利益,這也是未來賦改會的最大挑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