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北極海冰層 今夏可能消失

 自由時報20080628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國家雪冰資料中心」科學家指出,隨著全球暖化融化北極海冰層,北極在今年九月前可能會有一段短暫的時間沒有冰。這雖然聽來不可思議,但卻是人類有史以來所僅見。

全球暖化衝擊 最戲劇性一幕

北極海冰層消失,使得乘船穿越開放水域直達北極,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且這將是全球暖化衝擊最具有戲劇性與最令人擔心的又一新例。科學家說,北緯九十度的冰很可能在今年夏天前融化。

國家雪冰資料中心資深研究員塞瑞茲說:「就科學觀點而言,北極只是地球上的另一個地點。但就象徵意義而言,這又格外的重要。大家都認為北極應該要有冰,而不是開放的水域。」

北極各國到目前為止,都還沒辦法開採北極海海床下方的油田與礦物蘊藏,因為上面的冰層實在太厚,但如果上述北極融冰事件成真,則開採冰層下方油礦的可能性就會大增。

冰層下油礦 開採可能性大增

多位經驗豐富的極地科學家相信,北極今夏完全沒冰的機率超過一半,不過,塞瑞茲認為,融化的機率是五五波。這是因為長年累積的北極厚實冰層已消失於無形,取而代之的是僅形成於去年秋季與冬季的大量薄冰。這些單年冰層在夏季期間特別容易融化,衛星資料也顯示,最近數週的融化速度比去年還快,而去年就已因穿越北極海的海上通路「西北通道」首次短暫開通,創下歷來夏季北極海冰層流失最高紀錄。

北極沒有冰 較預估提早22年

塞瑞茲說:「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北極覆蓋著遼闊的一年期冰層」。他指出,幾年前科學家還認為,北極完全無冰要到二○五○或二一○○年時才會發生,最近才又修正為二○三○年,沒想到今年夏天可能就會發生。

北極海冰層每年夏天都會融化,然後在漫長的冬季再度形成,但去年流失的冰層範圍實在太廣,以致北極海許多部分都成了開放水域,水與冰的界線退守到距離北極僅一千一百三十公里。這意味今春存在的七成海冰都是去年冬季形成的一年期冰。

塞瑞茲說,科學家預測至少七成的一年期冰、甚至全部,都將在今夏完全融化。科學家認為,今年七、八月的氣象型態,主要是風力型態與日照時數,將決定北極冰層是否全融。

美情報分析:氣候變遷將衝擊美國家安全

  • 2008-06-26 【中央社】

     美國今天提出一份國家情報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全面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並使得全球貧窮惡化,國力脆弱的國家變得不穩定。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同時也身兼國家情報分析主管的馮稼時對國會議員表示:「我們研判全球氣候變遷將在未來二十年,廣泛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馮稼時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指出,全球暖化及其引發的衝擊,會影響部分國家穩定並引起區域衝突,例如水資源愈加珍貴,為獲得水源所引起的衝突。

     他所提出的國家情報評估彙集了美國十六個情報機構的發現。它們主要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完成的報告進行研究。

     這份報告警告說,全球暖化將使現有問題惡化,例如貧窮和社會緊張、破壞環境、弱化政治機關、並使得經濟移民增加。

     報告說,未來十二年,全球大約有另外五千多萬人會面臨飢荒。

     馮稼時說:「對美國最明顯的衝擊將是間接的,由於氣候在許多國家所造成的影響,結果可能嚴重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非洲是風險最高的區域之一,由於缺乏雨水,部分國家的農作收成最多將減少五成。

     報告警告,亞洲部分地區容易受到乾旱和水患的影響,稻米和穀物收成可能減少一成。

     亞洲部分地區熱帶豪雨以及地球增溫使冰河融解,將提供更多水源,但需求日增及人口快速增加,實際上導致約一億兩千萬人到十二億人用水不足。

美將興建34座核電廠

  • 2008-06-17 工商時報 【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核電產業被打入冷宮已近30年,但在電力需求激增、環保與法規抑制蓋新的火力電廠、以及政府提供經濟誘因之下,該產業近來已鹹魚翻生,規畫設計中的新商用核電廠爐已逾24座,甚至多達34座,但最快要約2013年才能運轉供電。

     MarketWatch網站周一報導,美國核電產業加快腳步,將興建多達34座新商用核電廠,使美國境內的總數未來將增至約138座。

     另美聯社周一在報導中指出,美國核電產業政策團體核能研究所(NEI)的發言人凱瑞克斯說:「我們談的是約1兆美元的投資,用於國家的電力基礎建設上。」他說:「我們必須有核能作為其中的一環。」

     美國核子管理委員(NRC)已接獲在8個州興建15座新核電廠的申請。還有7州則計劃於今年稍後,尋求取得逾12座電廠的興建許可。

     MarketWatch網站報導說,最快也要到約2013年,才能寄望任何新建核電廠,肩負起解決美國夏季缺電危機的重責大任,而樂觀的預期則指向美國有4座到8座新核電廠會在約2016年前運轉。

     美國境內目前有104座商用核反應爐在運轉中。不過NRC從1978年之後,就未再發出過任何一張興建許可。因此這一百多座已在運轉中的核電廠,大都已經老舊,亟需汰換及除役。

     美國核電產業鹹魚翻身,主要受惠於全美用電量激增。據產業專家推估,到2030年前,美國發電產能需要再增加25%。其次則是,據電力業者反應,受到環保上與法規上種種障礙的牽制,他們無法如願興建更多的燃煤發電廠。

     美國國會2005年通過的能源法案中,含有經濟誘因,鼓勵電廠興建先進、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的新核電廠,也帶動這一波核電廠興建熱潮。

五成機率 北極九月沒冰了

美國科學家表示,北極區冰層受到全球暖化衝擊,可能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先前預期快得多,意味著北極熊生存空間恐受威脅。圖為多年前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活動的北極熊。
(法新社資料照片)

聽起來不可思議,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可能在今年夏天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的奇景,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薛瑞茲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區冰層有五成的機率,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儘管北極融冰可能不會對人類產生立即的影響,但北極熊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薛瑞茲指出,「幾年前,我們認為北極全面融冰應發生在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最近則認為會提前到二○三○年,現在卻可能提早到今年九月。」他說,就科學角度而言,北極只是地球上的一個點,但是象徵意義重大:「北極應是冰天雪地,不該變成一片汪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位於北極海的「西北通道」原本長年結冰,不利航行,不過去年九月因北極融冰而首度短期出現「門戶洞開」。

西北通道起於大西洋,通過北美洲北岸、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極海,再進入太平洋。

薛瑞茲說,如果北極區冰層完全融解,船隻就可利用「西北通道」航行,不必依賴巴拿馬運河或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將可節省時間和能源,而且北極海底部還有石油。

北極冰層若完全融化,北極熊將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科學家證實,逐冰而居的北極熊因覓食困難而溺斃的情況日益嚴重,甚至因覓食不著而互噬。

美國研究人員二○○五年發現,北極熊必須游泳穿越六十英里的海面尋找食物。被迫長泳的原因是,牠們賴以覓食的浮冰不斷融化,愈來愈小,彼此距離愈來愈遠。北極熊的泳技只在近岸地區吃得開,海上長征使牠們無法承受筋疲力竭、體溫過低或遭海浪吞沒。

科學家認為,北極熊因浮冰融化而溺斃,正逐漸成為北極圈的普遍現象,棲息於北極圈的兩萬兩千隻北極熊正逐漸減少。

【2008/06/28 聯合報】

地球暖化加上世紀末大颱風 將重創東京灣

日本國土交通省的一項估計指出,地球暖化在本世紀末期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若再加上超級強烈颱風襲擊東京灣的話,將可能對東京都和鄰縣神奈川縣的四個港口及周圍地區造成高達二十九兆日圓(約八兆兩千億新台幣)經濟損失。

國土交通省首度針對地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強颱來襲對日本首都地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估計。這個負責國土保護的中央部會指出,這是現實上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損害,和大地震引發的大規模海嘯造成同樣損害,強調整修老舊防波堤防的必要性。

國土交通省海灣局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二零零七年十一月的「本世紀末全球海面最高可上升五十九公分」的報告,假定東京、橫濱、川崎和橫須賀四個港口漲潮時的水位將比目前的水位上升六十公分,若加上類似一九三四年襲擊東京灣的室戶颱風,再次來襲情況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估計。

根據估計,本世紀末若海面上升程度如預估,再加上超大型颱風的來襲,東京灣一帶將出現高達約兩公尺的浪潮,破壞東京港的水門和防波堤,造成臨海地區廣達六十平方公里處淹水,最高可達五公尺以上,對建築和設施設備造成的直接損害可達二十二兆日圓。

這項調查並就上升的海潮越過神奈川縣三個港口的防波堤造成的損失進行預估,估算將對港口及周圍地區造成共約六兆八千億日圓的損失,使得強颱對東京灣及周邊一帶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共達二十八兆八千億日圓。

【2008/06/22 中央社】

格陵蘭若融冰 上海沉海下

澳洲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18日表示,受氣候變遷影響,海洋40年來暖化速度比原先預期的快了5成。而海洋溫度升高導致海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正逐漸淹沒小島國,並可能使地勢較低且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地區出現浩劫。

帶領整個研究團隊的多明蓋茲(Catia Domingues)表示,海平面上升導因於海水本身的熱膨脹,以及融冰所增加的海水,二者都來自全球暖化的影響。報導指出,單單格陵蘭島上的冰一旦融解,就可以將整個海平面拉升7公尺,而這7公尺能淹沒孟加拉首都達卡和中國上海等臨海城市。

科學家表示,了解海水熱膨脹或融冰等各項因素如何影響海平面上升相當重要,因為如此不僅可以了解氣候的變遷,還能預測往後的氣溫上升情形,只是向來以電腦為工具的氣候變遷模型無法精準預測實況,最新的研究成果則建構一套精準的預測模型。

【2008/06/20 聯合報】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中國生態系統耗損過度 超出可承受值一倍

  • 2008-06-10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公佈的新報告說,中國現在消耗的生態容受力,是其生態系統可永續供應的兩倍以上,從一九六零年代以來,需求呈兩倍成長

     這份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報告說,中國現在使用全球總生態容受力的一成五。

     報告發現,二零零三年,中國平均生態足跡為一點六公頃,代表每人需要一點六公頃的生物生產土地,來支持生活方式所需。二零零三年的數據是目前可取得的最新數據。

     報告說,雖然這個數字仍比全球平均值的每人二點二公頃來的低,「但考量到中國龐大人口與強勁經濟發展,這仍然會帶來挑戰」。

     「如果中國追上目前排名第一位的美國,每個人需要近十公頃的生產性區域,中國將會需要整個地球可供應的容受力。」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生質柴油可分解 減碳90%

  • 2008-06-24 中國時報 【黃馨儀╱專題報導】

     近50年來,開發中國家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工業,短短時間就消耗了已開發國家整整200年消耗的能源,石化能源的生成速度遠遠趕不及人類的耗用度,造成能源危機。

     如今各國投入生質能源的製造與研究,希望將農作物、農林廢棄物或藻類,有效製出生質柴油或生質酒精。

     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生質柴油是由再生能源中提煉出的低汙染燃油,可作為汽車引擎或固定式馬達機具的燃料,可單獨使用,也能和輕煉柴油以2%至30%的比例混和使用。

     生質柴油具生物可分解和無毒特性,燃燒完全、不含硫,可大幅降低柴油引擎的廢氣排放質,且不需修改既有石化柴油引擎即可使用。與石化柴油比較,生質柴油可減少80%至90%的總碳氫化合物、30%至40%的一氧化碳與30%至50%的空氣懸浮微粒。

     目前台灣每年有生產約8.5萬公噸生質柴油的潛力,等於8萬公秉油量,相當於每年降低22.5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有助解決廢食用油回收處理的問題,也可藉栽種能源作物解決農地廢耕問題。

     原能會核能研究所主任邱太銘也指出,生質酒精也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若傳統汽油引擎添加10%生質酒精混合共用,即可降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與含硫氣體排放量。

     環保署為了推廣生質柴油與生質酒精,94年先補助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及台中縣,推動生質柴油垃圾車道路試行計畫;花蓮縣專案辦理生質柴油示範計畫,希望有效降低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排放的汙染物。工研院去年也在嘉義民雄工業區興建全國首座「生質柴油示範系統」,希望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

     不過,目前在台灣生質柴油提煉成本約為市售石化柴油價格的1倍,競爭不易,仍需政府支持才能順利推廣。

海藻變「綠金」 生質能明日之星

  • 2008-06-24 中國時報 【黃馨儀╱專題報導】

     國際油價高漲,各國紛紛搶種生質能源作物,除陸地上的甘蔗、玉米與稻桿,未來海藻極可能成為取代石化燃料的「綠金」。且因海藻可在海水或廢水中培育,不與民爭地,而每公頃動輒上萬至數10萬公升的產油量,也為能源危機打了一劑強心針。

     隨著能源危機日趨嚴重與原油價格頻頻上揚,各國無不致力發展各種替代能源,目前最夯的趨勢是利用第三代生質能源-海藻來產製生質酒精或生質柴油。

     沙漠建塔養海藻 不與民爭地

     海藻可利用光合作用快速將太陽能轉換為生質能,而一般植物需要能源和肥料;海藻只需養殖在密閉的生物反應器中,仰賴廢氣形式的無機原料即可生長,這些優勢都讓「綠精靈」極可能成為比食物更重要的能源。

     美國西雅圖生質柴油公司經理多瑪姆斯指出,1畝大豆約可提煉200多公升的油、1畝油菜籽可提煉300至500公升的油,且海藻成長快、轉換效率比陸上作物高數倍,在幾乎等於無限量供應下,1畝海藻可提煉4萬至5萬公升的油,產量驚人。

     此外,由於海藻可在海水、甚至廢水中生長,許多學者都認為,目前最適合培育海藻的地點就是無法耕作的沙漠地,美國已在德州沙漠建構一座透明高塔,試圖培育出大量海藻。

     龍鬚菜減緩優養化 提煉酒精

     美國舊金山也有生質能源公司宣稱,只要以糖分取代陽光作為能量,即可製造生質能源,且轉換效率甚至比光合作用更優,目前的實驗結果是,每公頃約可產製6000公升棕櫚油。

     平均來說,目前以海藻製造生質能源,每公頃最高可萃取出2萬5000公升油量,是舊式每公頃5000公升的5倍。但美國微藻專家指出,因生產成本相當昂貴,且目前產製多屬實驗性質,這是未來最需克服的瓶頸。

     在國內,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近年也鎖定大型海藻龍鬚菜,試圖作為替代能源的明日之星。水試所長蘇偉成表示,龍鬚菜屬紅藻類,含有豐富的多醣成分,可減緩水域優養化、吸附海中的二氧化碳與有害物質,復育海洋資源與維持生態平衡,更可從中提煉生質酒精,成為環保與能源的生力軍,預計5年內技術成熟

     台灣適合養藻 產能逐年增加

     技術上,國內外已發展出用微生物切斷海藻多醣或纖維素的鏈結,再加入酒精酵母產出酒精。

     由於台灣環境、氣候都很適合養藻,雖然龍鬚菜單位面積產量沒那麼高,但生產效能極高,1噸約可生產180公升的酒精。加上培育容易,95年有5950噸產量、94年為2430噸、93年9157噸。

     吳純衡表示,國外研發生質能源已發展多年,如挪威、荷蘭、日本等國都有不錯成績。日本預計2013年能生產400萬噸生質能源酒精。國內去年也開始進行,由於萃取技術與日本相當,平均每公斤龍鬚菜可生產15%的酒精,幾乎與日本並駕齊驅。

     解決轉化效率 價值與日俱增

     水試所水產加工組長吳純衡說,以木材或稻桿產製的酒精要做為燃料,過程複雜。要將其中的纖維分解成葡萄糖,經過發酵,再以蒸餾、分子餾將水分去除,達到96%以上濃度的酒精,才可作為燃料。海藻中的纖維素較鬆散、成分單純,處理也較簡單。

     不過,由於成本仍偏高、氣候因素難以控制,目前只能在大型魚塭進行養殖,未來必須大量生產,並提高纖維質萃取量,才能降低價格。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惠美說,若能解決成本偏高與轉化效率不足的問題,未來龍鬚菜的身價勢必水漲船高,不可限量。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苗縣設公司 出售排碳權

苗栗縣政府縣營事業「苗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昨天揭牌,將經營出售排碳權的新能源生意,包括種樹、風力發電、太陽能和砂石、矽礦開採;南投及台東縣政府表示也有意跟進。

苗栗縣長劉政鴻說,未來工業廠商在銷售時得負擔碳稅,也可以向其他國家購買排碳權;苗縣空氣品質佳,可大量造林,加上風力、太陽能發電可因減碳而賣排碳權,光是苗縣每年就至少有五億元商機。

苗能公司董事長由前行政院主計長韋伯韜(原名韋端)出任,營運後接受議會監督,獲益將挹助縣庫;縣府也計畫讓縣民參與,出售排碳權。

「怎可能坐等法令通過?」劉政鴻說,國際貨物運銷明年開徵碳稅,相關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預估今年七月間通過,「苗栗要走在前面」。苗能公司率先「賣空氣」,若想要等中央補助,根本來不及,乾脆設縣營事業籌錢。

苗能公司顧問李世勛表示,排碳權每噸叫價廿八歐元,苗栗縣有一千七百家工廠和一萬四千七百家公司,光是明年的碳稅就有五億元,「無人處理,有如水般,嘩啦啦流掉」。

李世勛說,台灣已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這是大勢所趨,苗能將和中華電信合作,建置溫室氣體減量實驗網路服務中心,未來透過網路交易,並訓練調查及計算排碳人員。

「每個家庭都有排碳權可出售」,李世勛說一般家戶不可能向大公司出售小額排碳權,苗能公司彙整出售,收取百分之卅到七十的處理費;苗能也將推廣風力發電、建「綠房子」,既節能減碳,每個家庭還可累積排碳權出售。

澎湖縣長王乾發及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黃吉杉表示,排碳權牽涉廠商配合意願、計算標準,建議由中央統一標準,讓地方依循。

【2008/06/20 聯合報】

蒲公英 雜草變黃金

兩個小孩躺在法蘭克福的蒲公英花田中。蒲公英兼具食用與燃料用的價值,獲華爾街分析師大力推薦,商品市場掀起投資熱潮。
(美聯社)

在華爾街分析師大力推薦下,蒲公英已躍居為商品市場的新寵。蒲公英具備餵養牲畜與提供汽車燃料的雙重優勢,吸引大量投機買盤湧入,推升蒲公英期貨價格上周大漲21%。

蒲公英過去被視為雜草,如今鹹魚翻生,期貨價格上周在霍博肯有機農業交易所(HOAX)漲至每英斗6.76美元,創該合約今年1月開始交易以來的最高紀錄。蒲公英期貨1月15日的收盤價為99美分。

自營商辛奈勒(Chip Signaler)說:「未來蒲公英每英斗的價格會漲到10美元,然後直奔15美元。這是一項能餵養全球人口與降低能源成本的雙管投資。」

美國農民也壓寶蒲公英後市。今年來,他們縮減小麥與黃豆的耕種面積,把估計15%的土地轉作蒲公英耕地。這種植物向來以富含維他命與礦物質聞名,根、葉、花都可利用,用來生產茶、沙拉和啤酒。而且,收割後,植株不需借助太多外力就能重生。

市場對蒲公英的需求似無止盡,不僅散戶投資人看好後市、大舉買進蒲公英期貨,原先為規避美元貶值而買進石油期貨的避險基金,如今也大舉投入以美元計價的蒲公英期貨。

這種情況看起來像典型的投資泡沫,但熟悉市場人士卻持相反意見。交易員與基金經理人認為,蒲公英製成的飼料較便宜,意味出口到中國的牛肉價格更低,而價格下降只會更加助長需求。

華爾街分析師說,石油屬於日益耗竭的資產,以後有必要與蒲公英油混合。為了迎接收割季,Amalgamated有機食品公司準備讓中西部的12座乙醇廠改煉製蒲公英油,未來能和汽油混合製成燃料。

科學家指出,這種混合燃料可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效果也遠比乙醇好。美國煉油業者說,新產品名為「dandeleen」,將於2009年初投產。

不過,這波蒲公英投資熱潮並未削弱投資人對其他商品的興趣。受到心理因素影響,他們持續買進穀物、金屬與石油。玉米價格也不斷攀升,原因是農民改種蒲公英,導致外界預料玉米的產量會減少。

【2008/06/17 經濟日報】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減碳費增成本 台電將加速擴增核機組

政府準備開徵「減碳費」,台電主管昨天表示,行政院已宣示核能發電要做為減碳節能的選項,因此台電將規畫擴充現有四座核電廠發電機組,目前可能先進行核一廠擴建。

台電表示,蓋火力發電廠的阻力和成本愈來愈大,因此台電會加速規畫擴充核能發電裝置。

根據台電民國九十六年的發電成本統計,核能發電每度不到零點七元,雖然這兩年核燃料和設備也在上漲,但漲幅低於石油和燃煤,核能發電成本不到火力發電的一半,台電認為核能仍有開發價值。

台電表示,核一、二、三興建時各預留兩部核能機組擴充空間,核四廠留四座,總共以擴充十部機組,以及一千三百萬瓩的核能發電裝置容量。

台電主管說,核一廠使用最早,現有兩座機組也最舊,也會最早被淘汰,列為優先擴增目標;不過擴增機組要環評,還要編預算採購設備,現在核能發電設備又不易買到,即使現在展開擴充核能電廠作業,最快也要在十年後,才會有新機組投入商轉。

【2008/06/10 聯合報】

「減碳無法源 沒辦法監督」

環保署昨天有條件通過中龍鋼鐵擴建案,要求中龍必須承諾,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後,將依國家核配的減量目標達成減量。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說,溫減法在哪裡都不知道,這項決議不負責任,且製造更多問題。
廖本全說,包括企業、環保團體都應譴責這種不負責任的結論,因為企業無從遵循、環保團體也無從監督。未來在討論核配減量目標時,中龍有可能進行遊說,試圖減低自己的減碳責任。
目前溫室氣體減量法尚在立法院,環保署長沈世宏多次強調,希望能在年底前通過。但目前送進立法院的溫減法沒有減量期程、目標,未來若依此通過,企業如何落實減量承諾將引發爭議。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目前各界對溫減法的目標、核配方式,看法還很分歧,如果這樣過了,「那中龍真是賺到了」。如果讓中龍簽一個「未來承諾」,那以後還有什麼案子不會過?
李根政說,中龍連同一期、二期,總計每年會排放一千一百萬噸二氧化碳,此案一過,台灣應沒有缺鋼問題,因此環保署必須否決台塑鋼鐵廠案。
李根政還強調,必須規範中龍生產的鋼鐵不得外銷,「不能讓企業用便宜的水電,把汙染留給台灣人,自己外銷賺大錢。」
沈世宏昨天做出裁示後,當場有環評委員質疑,未來如果經濟部要維護中龍鋼鐵,故意不核給他減量目標,「現在中龍承諾的不都是空談?」
【2008/06/10 聯合報】

 

觀察站》減碳虛擬承諾 賭上環保

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要求企業簽署「空白支票」,承諾未來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後,落實減碳目標。沈世宏急於推動減碳值得肯定,但以一個不確定、且充滿假設的未來當成環評通過條件,實屬不宜;若未來無法落實,等於是「無條件放行」。

沈世宏昨天先假設溫室氣體減量法會過、會有減量目標、且會趕在中龍開工前通過。他甚至假設,到時中龍會被合理分配到一個減碳目標,而且會認真減。然而這一切都充滿變數,任誰都無法預測或掌握。

就連他幫中龍估算的十五億減碳成本更是個「假議題」。他先假設經濟部會核給中龍減量目標、中龍無法自己減碳,必須到國外買碳權才能平衡汙染,才出現這個數字。

另外,沈世宏又自創「兩法合一」的監督制。他說要先以「溫室氣體減量法」監督,再以較嚴的「環評法」開罰;但到時如何處理兩法競合關係才是大問題,恐怕面臨訴願時,官方未必站得住腳。

依往例,九成的開發案環評結論都屬「有條件通過」,而所謂的「有條件」,指的是環保署可用比現行法規更嚴的標準去要求企業,並要求企業承諾。環評法視承諾為金,如果違法,輕則罰款、重責停工,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業主還可能被判刑。

條件必須是白紙黑字,雙方才得以適從,也就是說,環評結論要求中龍鋼鐵減多少碳、何時減,做出環評結論前就要說清楚、講明白,不容把問題留給「未來」,昨天通過中龍案根本就是打迷糊仗。

如果環保署還是執意用不確定的「未來」做為通過環評的條件,若企業承諾是假,未來監督也是假;倒不如回歸環評法的本質,訂出合理可行,符合現實狀況的條件,才是對企業公平,對環境負責的態度。

【2008/06/10 聯合報】

綠委建議 實施日光節約時間

節能減碳,政府、民間絞盡腦汁。民進黨立委王幸男昨天表示,節能減碳不只是脫衣服,建議政府實施日光節約時間,讓民眾充分利用自然光線,節約能源。

王幸男舉行記者會表示,政府推行節能減碳,不能只是官員出面脫西裝、脫衣服,應採行有效的方法,與全世界一百一十個國家一樣,實施日光節約時間;例如提早一小時上班,辦公室可以不用開冷氣、電燈,而提早一小時下班,民眾也可以利用天然光線做家事。

王幸男指出,台灣在廿七年前曾經實驗過日光節約時間,當初因宣導不夠,效果有限,但當年冷氣及電器沒有現在普及,因此建議行政院長劉兆玄重新考慮,再次實施日光節約時間。

民進黨立委涂醒哲也說,實施日光節約時間,不但可以節約能源,也因為早睡早起,還可以增進健康。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行政院是否恢復過去曾經實施過的「日光節約能源時間」?行政院發言人史亞平昨晚回應表示,行政部門會進一步了解立委國會議員的建議內容,再交由相關部會研議,經相關部會研究後認為可行且社會大眾有共識的情況下,才能推動。

行政院核心幕僚也說,日光節約能源時間,美國等先進國家曾實施過,台灣過去確曾實施過,但後來為什麼不再實施,此一議題,應配合行政院正要推動的「節能減碳方案」及本周四將通過的「節能減碳綱領」,由各部會詳細討論後再決定。

【2008/06/04 聯合報】

脫西裝減碳? 立委:全民脫光也難抵銷六輕

為表示重視環保,官員紛紛脫掉西裝。上午立法院就有立委質疑,就算台灣民眾把衣服都脫光光,也不夠抵銷六輕、台塑大煉鋼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未來將透過碳稅及其他方式來管制各大企業的碳排放量。

沈世宏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進行施政報告,一再強調,全民減碳節能運動的重要性,不過,卻引來許多立委的質疑,認為減碳節能幾乎已經淪為口號。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就質疑,就算全民衣服脫光光,來配合減碳節能,會達到任何效果嗎?一旦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重大開發案一一過關,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台灣總排放量比率超過60%,縱使大家都不穿衣服,都抵不上這些財團所製造的二氧化碳。

另外,總統馬英九宣示西元2016到2020要讓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到2008的標準,多名立委也質疑,這作秀成分大於實際作為,因為立法院正在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並未明定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年與目標量。

對此,沈世宏強調,未來將就整體架構進行評估,企業財團既然要設廠,就必須負擔起減碳的義務與責任,這些未來都會明定在行政命令中,透過碳交易平台來彌補二氧化碳的排放。

沈世宏表示,將支持在法案中明訂溫室減碳目標及時程,並將建請行政院列為施政參考,如果溫室氣體減量法順利立法,環保署就能使得上力,因為溫減法草案賦予環保署一定的權利,擁有對各大企業二氧化碳排放與減碳量的核配權,有效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另外,國民黨立委楊麗環認為,目前油電雙漲,已經引發諸多民怨,如果政府又開徵能源稅,對民眾日常生活勢必造成影響。

對此,沈世宏表示,能源稅是馬英九的競選白皮書中重要的施政重點,一定會實施,只是時機問題,環保署會提供意見給經濟部,希望能源稅是好稅,且有配套措施,一方面可以成為眾人減碳的誘因,也能顧及弱勢族群。

【2008/06/03 聯合晚報】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仿碳交易…水交易行得通

在缺水危機悄悄逼近的此刻,全球產業恐怕得開始面對水價日漸上漲的現實。如何有效管理水資源,是產業界應該關心的重大問題。小朋友在公園飲水機前開心地喝水,這些頭痛的問題就留給大人傷腦筋吧。
美聯社

水資源極為珍貴,水價卻未反映實際成本,在缺水危機悄悄逼近的此刻,全球產業可能必須面對日漸上漲的水價,如何建立有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是產業界應該關心的重大問題。

水是維生最基本的資源,但全球水價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愈窮,負擔的水價愈高,你愈富有,負擔的水價愈低。坦尚尼亞首都三蘭港的情形特別明顯,三蘭港貧民區的居民買一噸水要付出新台幣240元,而市區較富有的居民只要付10元。

工業國家和產業界也有同樣的現象,西班牙農民付出的水價是實際成本的2%,加州中部種稻和小麥的農民用掉加州五分之一的水,政府一年補貼他們的用水金額超過4億美元。

澳洲遭遇七年苦旱,澳洲農民因此比較了解水的珍貴,農業用水效率堪稱世界第一。

然而,從虛擬用水的觀點來看,生產一條新台幣300元的牛仔褲要用掉11公噸水,一公斤牛肉要用掉22噸水(一個幾十元的漢堡要用掉2.4噸的水),一磅烘焙咖啡要用掉將近10噸水(一杯咖啡要用掉140公升水)。

澳洲出口大量牛肉、小麥和乳製品,以澳洲這麼乾旱的國家來說,農民以虛擬用水的方式,生產大量耗水的農產品,其實是嚴重浪費水資源,十分不智。

水是最能夠再生的資源,只要一場大雨,大家就忘了水的珍貴。看來水的問題不光是雨量分布的問題,也是社會怎麼管理水資源分配的問題。

水資源的管理與分配十分麻煩,光是水價漲不漲,就可以吵上好幾年,因此建立可行的水資源分配與交易制度絕非一蹴可及。

目前除了瓶裝水外,水資源幾乎沒有什麼交易,各國或許可以仿效碳交易的方式,建立總量管制制度,進行水的交易,不過水、水權跟土地所有權常常密不可分,水的交易會受到土地所在地的限制,或許只能局限在小區域中進行。

但不論水的管理問題什麼時候可以解決,產業界、尤其是農業與食品加工業,都必須面對將來水價會上漲、用水會受到更多管制的局面。

【2008/06/09 經濟日報】

減碳宣傳2.5億元 減量不到千分之一

  • 2008-05-28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全民減碳成效如何?環保署強力推動節能減碳,經統計去年各縣市光宣導費就超過二.五億元,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僅廿五萬噸,減去的量連總排放量的千分之一都不到。部分縣市政府連省電燈泡都懶得用,廿五縣市中有十一縣市掛零,三縣市不到一成,聊備一格。

     環保署近年積極推動節能減碳運動,署內採取措施、印製「減碳小撇步」,同時要求各縣市同步推動,但從彙整的成果來看,減碳成效顯然不彰。

     全國各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環保署指出,工業部門總排放量五成二五、住商部門一成八四,交通部門一成四三,能源部門六.九%、農業一.二%及其他六.六%。工業和住商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最快,一年總量約二.六五億噸。

     但各縣市推動全民減碳宣傳經費花掉二億五千四百萬元,減量廿五萬噸;大安森林公園總面積廿七公頃,每公頃林木一年可吸收卅噸二氧化碳,一年總吸收量八一○噸,全民減碳成效相當三百座大安森林公園。但相對於總排放量二.六五億噸,「努力」全年減量成果連千分之一(○.○○一%)都不到。

     環保署統計,高雄市、台北縣、南投縣的宣導經費都高達上千萬元,花蓮縣三六七四萬元、台南縣更飆到近八千萬元。但減碳成效花蓮僅廿三噸、台南縣十噸、高雄市五噸,台北縣也不過一七○○餘噸。

     在使用省電燈泡比例,基隆市、新竹縣市、嘉義縣市、苗栗縣、雲林縣、高雄縣、連江縣、台東縣、金門縣都掛零;台中市一成、台北市八.七七%、台中縣一.三三%,高雄市成績稍好,也僅一五%。

     但有七縣市百分百換裝省電燈泡,包括台南縣市、台北縣等。整體來說,換裝比例不到三成七,顯示政府機關喊口號之餘,行動也要加油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齊頭式減碳 業界憂影響投資意願

  • 2008-06-11 中國時報 【陳鳳英╱台北報導】

     針對環保署有意強制要求業界日後設廠一律減碳一五%的做法,多位鋼鐵與塑化產業領袖十日表示,不知道政府減碳一五%的基礎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不分產業一律齊頭式要求CO2排放量降低一五%也不見得公平,建議政府定案前要再跟業界溝通,考量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否則將嚴重打擊業者在台投資意願。

     鋼鐵公會理事長林明儒表示,台灣CO2排放量有五八%來自電廠,產業界才佔四二%,政府若迴避檢討能源政策,只知一眛要求產業界降低CO2排放量,對降低台灣整體CO2排放量助益有限,對業界更是不公平。

     林明儒並強調,截至目前為止,業界並不清楚環保署如何計算各公司的CO2排放配額,是依據國際標準?還是國內另有標準?若鄰近的日本與韓國都沒有對自家鋼鐵業設置減碳限制,只有台灣實施的話,勢必將增加台灣鋼鐵業對外的產業競爭力。

     中石化董事長馮亨也表示,節能減碳的確已是世界趨勢,但節能減碳必須講究成本效益,「花錢一定要花在刀口上,不知道政府怎麼憑空抓出減碳一五%這個數字?」至今政府都還未跟業界溝通,業界只能任憑政府擺布,實在很無奈。

溫減法實施後所有產業 強制減碳15%

  • 2008-06-11 中國時報 【林倖妃、林諭林╱台北報導】

馬政府厲行全民節能減碳,環保署長沈世宏立刻端出具體政策,高耗能和高汙染既有企業擴建或新建廠時,必須在環評承諾減量一五%;《溫室氣體減量法》實施後,則全面強制核減既有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五%,否則依環評法最重可處停工歇業。

     行政院長劉兆玄並在立法院表示,台灣「非核家園」目標不變,他一九九八年主持第一次能源會議,會中把核能當作最後一種能源選擇的方向,也沒有改變。劉揆強調,根據環保署計算,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將在二○一四年達到最高峰。

     目前立法院尚未通過溫減法,沈世宏信心滿滿地說,依現在的國際情勢和社會氛圍,溫減法「一定要」、也「一定會」通過。

     沈世宏:十五% 得自精確估算

     沈世宏在九日的環評大會做成決議,要求申請擴廠的中龍鋼鐵廠承諾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一五%,否則要繳交十五億元交換碳權,引起相關企業界緊張

     沈世宏昨天進一步闡述,除擴廠或新建廠申請環評時一律適用此一原則,溫減法實施後對既有高耗能和高汙染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和電業等一併強制核減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五%。

     「一五%」得自精確的估算方式,他說,馬英九總統提出的減量目標為二○一六年排放量降到二○○八年排放水準,二○二五年下降到二○○○年排放量,兩條減量目標線在二○一四年出現交叉點,也就是最遲行動年在二○一四年;但到時再減量恐來不及,現在就要控制排放量。

     站在責任分攤的立場,沈世宏指出,既有工廠將核配減量,給新廠或擴建廠空間機會,但目前沒有法源,唯有《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後,環保署才有強制力,企業也有減量義務。至於新廠或擴建廠要申請環評時,依環評法要求業者給予「減量承諾」,否則環評法最重可到停工處分。

     綠委質疑減碳條件 將形同虛設

     然而,民進黨立委黃淑英等人質疑,馬英九總統的減碳目標,是要在二○一六年至二○二○年,讓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二○○八年標準,但若環保署趕在今年通過多項高耗能產業的環評,這項減碳條件形同虛設,且屆時馬早已下台,無人負責。

     中龍鋼擴建案環評有條件通過,朝野立委都對政院減碳立場提出憂慮。國民黨立委鄭麗文就說,台電規畫擴充現有核電廠發電機組,民眾可能會懷疑新政府節能減碳政策「說一套、做一套」;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也表示,《溫室氣體減量法》沒通過,環評通過中龍必須付費購買碳權,「根本是騙局!」

     劉揆表示,台灣是沒有能源的國家,不會把核能當做推動節能減碳的主要手段,但會是選項之一。至於新政府有無核一、核二、核三廠除役時間表?劉揆說,核電廠除役問題還須從技術、社會各界意見,加以考慮、溝通希望儘快達成共識後再做決定。

 

 盼此景不再▲節能減碳是未來政府施政重點,環保署有意要求業者以後設廠需減碳15%。圖為高雄重工業區廠房排放出來的黑煙。(本報資料照片╱楊嘉裕攝)
 ▲劉兆玄請沈世宏(右)回答立委質疑。(王遠茂攝)

台電照辦:碳稅將反映在電價上

  • 2008-06-11 中國時報 【林倖妃、王莫昀╱台北報導】

     減碳是新政府重要目標,台電新建廠、擴廠或機組更新將更「艱難」?!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指出,台電發電的碳排放量就佔全國總排放量六成之多,台電應把國家減碳目標期程當成自身期程,相關環評案必須提出在二○一六年回歸到二○○八年排放量的時間表和具體減碳措施。

     沈世宏強調,台電應該盡速成立「減碳事業部」,同時要以整體國家觀念來思考減碳問題。

     對此,台電表示,一定會遵照環保署要求辦理。但台電也指出,環署、財政部等單位未來開徵「減碳費」、「碳稅」等稅費,勢將導致發電成本再度向上提升,長久下來,恐還是須要政府補貼,或是反映在電價上。

     台電強調,過去八年來電廠興建延宕,沒通過任何一座電廠計畫,隨著國人用電量持續增加,電廠的闢建,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一個電廠興建、更新要好幾年,再拖下去,幾年後就會看得到限電危機

     為了滿足民國一百年後的用電需求,台電除規劃興建彰工電廠外,還將全面更新深澳、大林、林口、通霄等火力電廠,希望增加發電量、補足用電缺口,同時,提升電廠效能,降低環境污染。台電發言人杜悅元說,台電會進一步提供各電廠的減碳作為,向環署與環評委員說明清楚。

     杜悅元指出,台電規劃更新、興建電廠,一定採最佳減碳技術設備,以大林電廠更新案為例,為了讓這座近四十年的老電廠更有效率,更環保,擬將五座現有機組全拆除,新興四部高效能機組。

     沈世宏強調,台電光在燃煤等總體發電的碳排放量,就佔全國總排放量六成,以如此龐大的額度來看,既然國家已訂出減量期程,台電也不能置身事外。

     沈世宏強調,台電要用燃煤或天然氣發電都不是問題,重點是二氧化碳減量時間表,以及減量具體措施;可用的方法有很多,如嫌繳交碳權費太貴,也可以選擇種樹,種樹地點以台灣優先,也可種到國外尤其是不毛之地,唯有如此才有通過環評的機會和可能。

未經模型評估 恐耗更多社會成本

  • 2008-06-11 中國時報 【林倖妃】

     環保署長沈世宏提出不論是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新舊廠都要減碳一成五,完全落實馬英九總統的國家減碳目標期程。但就如同他所說,《溫室氣體減量法》卡在立法院,減碳將陷入空轉;即使法通過,若未經模型評估,率然強制核減,恐造成經濟和社會重大衝擊。

     從中龍鋼鐵廠擴廠案,即可看出沈世宏的減碳政策脈絡,高耗能、高汙染產業不論是新舊廠都必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成五,逼迫企業主將碳排放成本納入生產成本,台電除具體減量,更要求其提出和國家目標同步的減量期程。

     看似完整的碳減量政策架構,卻潛藏不少「已知」和「未知」的風險。沈世宏一再提及種樹策略,但種樹抵減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國際間仍有爭議,不同樹種、樹齡成效不同,還需顧及多樣性。且以中國最新通過的抵減量,種一公頃樹不過抵五噸二氧化碳,以國內產業減量所需種樹面積,恐緩不濟急。

     其次是他提出《溫室氣體減量法》採取核配減量方式,要求既有產業和工廠減碳排放量一成五,由政府調度並給新建廠生存空間

     目前國際研究大致認為,政府掌握最有效的核配量為一○%到一五%,環保署的要求確實符合國際趨勢。但若朝野對溫減法遲遲未完成協商,一且都流於空談。

     更重要的,減碳不僅是「環保」問題,還事涉國家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若未如美國目前討論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和交易配套措施法案,先評估對經濟、社會、環境面等的衝擊和影響,再和相關部會研商後執行,到時為減碳恐要付出更大社會成本。

經建會: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年成長率3.9%

2008/06/06
【中央社】

     減碳節能為新政府的主要政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今天以國際能源署(IEA)資料,表示至2015年止,全球每年發電量年成長率將達3.5%,但再生能源發電量年成長率將達3.9%,超越全球總發電量的成長率,顯示再生能源發電已佔有一席之地。
 行政院昨天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草案,規劃碳權交易及設置減碳基金,也將能源相關研究經費由每年新台幣50億元倍增至100億元,能源議題再受矚目。
 經建會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署資料,全球發電量將由2005年的18.2兆度,增加至2015年的25.6兆度,年成長率為3.5%;其中,再生能源發電量將由2005年的3.32兆度,增加至2015年的4.89兆度,年成長率為3.9%。
 經建會表示,其中風力發電因技術純熟,且受世界各國普遍立法獎勵推廣下,已成為次於水力發電的主要再生能源。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於今年五月最新發表的「2007年全球風力年報(Global Wind 2007 Report)」,全球風力機組裝置容量由1996年的6.1 GW(百萬瓩),去年已增加至93.9 GW,年成長率約28.2%。
 經建會指出,去年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前5名國家,分別為德國、美國、西班牙、印度、中國;該協會並推估至2012年止,全球風力機組累計裝置容量將上看240.3 GW,約較2007年增加155%,年成長率達20.7%。
 經建會表示,去年台灣風力發電裝置容量達28.2萬瓩,排名全球第24名。未來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目標已訂定,希望2010年達98萬瓩,2015年達148萬瓩,2025年達300萬瓩。
 經建會表示,政府已公告「第1階段設置離岸式風力發電廠方案」外,為推動風力發電,將持續開發具抗颱耐震等創新風機設計技術,短期建立關鍵元件商品化技術,中期建立國內整機商品化系統整合技術,長期發展離岸型風力發電技術。
 經建會指出,風力發電將以內需市場及國際供應鏈為目標,將推動由陸域至離岸,離岸則由小水深朝大水深發展,持續開發葉片、齒輪箱、發電機、電力轉換器及控制系統等關鍵元件,並經由工業合作及策略聯盟,加速切入國際供應鏈。

沙漠提供太陽能發電 可供應全非洲甚至歐洲

2008/06/06
【中央社】

     今天在奈洛比舉行的一項綠色能源會議聽取的報告說,非洲沙漠的太陽能發電可供應目前無電力供應的全部六億人使用,甚至電力可出口至歐洲。
 「泛地中海回收能源公司」計劃經理克尼斯在一項非洲九國會議上說,沙漠的熾熱太陽可提供的能源相當於每平方公尺一點五桶原油。
 克尼斯在二十位國會議員在肯亞舉行會議之前告訴記者說:「能源的最大來源是太陽輻射,而接收太陽輻射的最佳地點是沙漠。」
 他解釋說:「沙漠每年獲得的能源比全人類使用的能源多七百倍。這好像是,每年有一層二十五公分(十吋)厚的石油落入沙漠。」
 這項九國國會議員會議,目的在討論讓窮人取得能源,與會的國家包括蒲隆地、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馬達加斯加、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和塞席爾。
 這項「電子議會」會議的創辦人鄧樂普說:「東非窮人極需獲得電力供應。」
 鄧樂普解釋說,和開採化石燃料與加工相比較,提供太陽能所需的技術,簡單且乾淨。
 他說:「結合鏡片與管線,集中太陽的熱氣,燒開熱水並推動老舊的蒸汽渦輪。你只需要建造鏡片與管線,你的成本就是這些。剩下的就交給上帝了。」
 他又說,在太陽能產業擴充的情況下,尤其是歐洲,成本正穩定下降,而「油價則漲翻天」。
 克尼斯說:「現在,回收能源被認為是化石燃料的補充能源。我們必須研究讓化石燃料成為回收能源的補充能源。」

油價高漲 主要經濟體傾向大量興建核電廠

2008/06/09
【中央社】

     在高油價和全球暖化日益引發關切之際,世界主要經濟國家宣稱,世界正進入核能的新時代,但是德國堅決反對這項說法。
 八大工業國家集團以及中國、印度和南韓,上週末在日本本州北端城市青森集會。青森是日本核能工業中心。
 這十一個國家消耗了全世界三分之二能源。他們在聯合聲明中說:「愈來愈多國家表示對核能計畫感到興趣。」
 英國能源大臣赫頓告訴記者:「我們正處於新核子時代的邊緣。」
 他認為「此事對世界具有正面意義」,並表示核能只產生少量的二氧化碳,且能確保能源供應。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
 油價自二零零三年以來上漲了五倍,美國、加拿大與義大利都已重新興建核能發電廠,法國與日本則長期以來一直提倡使用核能。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長龍恩同意此一說法。他表示,核能「未來幾年將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加拿大已三十年未興建核電廠,但是該國目前正在建造新的核子反應爐。
 龍恩說:「我們正為安全及和平的目的,致力於安全的使用核能。」
 義大利能源部長史卡喬拉也表示,他「強烈」支持這項核能聲明。
 在右傾總理貝魯斯柯尼上月重新當權後,義大利就表示將撤銷二十年來的禁令,恢復興建核能發電廠。這項行動可能引發強烈抗議。
 但是德國是明顯的例外。該國在二零零零年就宣布打算關閉所有核能發電廠,以履行當時執政綠黨所做的承諾。
 德國能源部長霍曼在青森表示:「在聽取其他國家的立場後,我認為這是核能的復興。」
 但是他說:「德國已經決定逐步廢棄核能世代。」
 他表示:「德國關於核能有正反兩面的看法。大眾的接受度是很重要的,我無法預測輿論是否會改變。」
 核能在工業世界一直遭受重大批評,一些環保人士認為,核能的安全風險太大了。
 烏克蘭車諾比爾核電廠一九八六年發生的爆炸事件,污染了歐洲大部份地區,並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亡。
 位於東京西北方新潟縣的世界最大核電廠,去年因為地震被迫關閉,儘管當時並未有人受傷。
 日本在察覺到日本公司的商機後,七日不顧其核能形象的問題,表示願意協助美國興建核電廠。
 南韓知識經濟部長官李允鎬盛稱核能在油價高漲的背景下,是「合乎成本效益的穩定能源來源」。
 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為達成在二零五零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每年需要額外興建三十二座核電廠與一萬七千五百個風力渦輪機。
 美國能源部長波德曼說:「我不認為這是一個不合理的預測或評估。」
 他表示:「我們真的處於大量增加核電廠的邊緣。」960609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紐西蘭海底 驚見千萬隻海星

2008年05月20日蘋果日報

 
數千萬隻小海星罕見地棲息在靠近南極圈的海底火山山頂,其數量之多令專家驚訝。法新社圖片: 1 / 1

紐西蘭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紐西蘭南部海底有座「海星城」。紐國及澳洲海洋科學家,上月在南極圈邊緣的海底火山頂,發現有數千萬隻小海星棲息,不受掠食者侵擾。科學家表示,無論這群海星所在的地點或數量,都顛覆學界的既有認知。

 

環流阻掠食者
科學家上月靠近麥格里洋脊(Macquarie Ridge)中一座海底火山,意外發現海面下90公尺的山頂平坦處,一平方公尺的岩石上,棲息著數百隻厚1公分、長5公分的「五足蛇尾海星」(brittlestar)。學者因此推估,整個山頂寄生有數千萬這種原本活在海底火山坡上的棘皮動物。
澳洲海洋生物學家奧哈拉認為,小海星能在當地落腳,過著「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是因為流量比一般河川大150倍、「宛如高速公路」的南極洲環流,讓掠食者無法靠近。而這項發現有助人類了解深海生物的多樣性,及在全球暖化下找出保護生態的對策。

暖化冰融危生存 北極熊列瀕絕2050年恐剩1/3 美立法保護

2008年05月16日蘋果日報

法新社圖片: 1 / 1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政府前天宣布,依《瀕臨絕種動物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將棲地因全球暖化而縮減的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動物」,這是該國破天荒將「氣候變化」視為威脅該國物種的元兇。內政部長在記者會上否認,決策過程曾遭總統布希阻撓。但可預測的是,在北極圈砸下重金的石油公司,將是最大的反對阻力。

 

內政部長坎索恩(Dirk Kempthorne)15個月前提議,由該部科學家研究,是否將北極熊列為瀕絕動物。前天,他在記者會宣布,「基於《瀕絕動物法》的法定標準,我必須將北極熊列為瀕絕,但我要聲明,改變其地位無法阻止全球氣候變化,也不能防止海冰融化。真正的解決之道,要各主要行業採取行動,才能奏效。」

 

恐面臨石油公司阻力
依美國《瀕絕法》,只要境內某物種,在可預見未來有絕種之虞,就須納入瀕絕名單,接受聯邦政府保護。坎索恩前天表示,政府會加強監控阿拉斯加、波弗特海及楚科奇海中小島的北極熊數量,但除此之外,他沒詳述更具體的管制作法。目前最新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萬到2.5萬隻北極熊,而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若人類再任由海冰融化,全球2/3北極熊將於2050年消失,屆時全球北極熊數量可能不到8千隻。
北極熊能否因被列為瀕絕動物,生存空間得以擴大,美國政府心知肚明。布希政府向來支持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開採石油,並與業者同一口徑,堅稱既有法規已含有保護北極熊、鯨魚、海豹等以北極圈為家的野生動物,瀕絕動物名單不太重要。今年2月楚科奇海的石油、天然氣租賃權開放競標,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出價21億美元(約648億元台幣),成為最有可能得標者,此案還在礦業管理局審議。

 

加國政府表明不跟進
長期與政府糾纏的動物保護人士,也不以此為滿足。美國漁業暨野生動物局退休局長克拉克認為,政府只拿名單做幌子,但沒解決根本問題。環保團體人士洛里斯直指,「若美國人想救北極熊,聯邦政府的作法只是杯水車薪,若讓(冰)繼續融化,也不停止鑽探牠們的棲息地,列入名單也無法拯救牠們。」
在加拿大,一群科學家上個月也要求該國政府拿出辦法保護北極熊,畢竟該國是全球北極熊分布最多的地區。前天,加國政府明白表示,將不跟進美國腳步。居民以伊努特人(Inuit)為主、平日與美國共管北極熊的努勒維特行政區(Nunavut)首長歐卡立克,更對美國作法表示遺憾,因每年美國人都會到該區獵熊,北極熊若受法律保護,伊努特人將損失大筆收入。

 

北極熊小檔案
學名:Ursus maritimus
主食:海豹,偶爾獵食海象幼獸、魚、海鳥或海鳥蛋
數量:最新資料(2004年)全球約2萬到2.5萬隻
重量:成年公熊體重可達600公斤
紀錄:地球陸地上體型最大的掠食性動物
特性:
.游泳時速最高可達10公里
.一生都靠海而居,但無地域性
.倚靠海冰行走、移動,以獵捕食物或設置棲息地
資料來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路透、維基百科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亞馬遜森林面積 四月份減少1123平方公里

2008.06.04  中央社

     過去九個月亞馬遜森林累積的伐林面積已比之前十二個月的累積值多出百分之十五。去年八月至今年四月間被砍伐的森林面積達五千八百五十平方公里;二零零六年八月至去年七月的面積為四千九百七十四平方公里。

     這些數據是巴西國家太空署公布的,結果證實亞馬遜森林遭砍伐面積有增無減的趨勢。非政府組織「亞馬遜人類與環境機構」(Imazon)的研究員韋瑞西莫表示,這意味著巴西政府宣佈採取的嚴厲措施不足以讓伐林速度慢下來。

     調查指出,四月份伐林面積最大的是馬托格羅斯州,達七百九十四平方公里;其次是羅來馬州,兩百八十四平方公里的森林遭砍伐;宏東尼亞的伐林面積為三十四平方公里。森林砍伐問題向來嚴重的巴拉州,因一連兩個月雲層聚集,能見度低,衛星照片只顯示減少十一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

     位處南美洲的亞馬遜森林總面積達七百萬平方公里,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巴西,它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保留區,地球上百分之二十的生物品種都在那裡,包括一萬種魚類、一千三百種鳥類和三百種哺乳類。根據調查,在亞馬遜森林裡一公頃範圍內可以找到的植物品種,就比整個歐洲大陸加起來的要多。

     過去二十年,約百分之十七的亞馬遜森林已遭砍伐,面積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巴西的米納斯、里約和史匹瑞杜聖多斯三州加起來的土地面積,意即平均每十秒鐘一個足球場面積的森林消失。

節能大競賽 美校園吹永續環保風

中國時報 2008.05.27  潘勛╱紐約時報廿六日專題報導

     美國全國大專院校吹起環保永續風,而且這股運動不斷成長;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一群學生推動的「學生生態設計實驗」(Student Experiment in Ecological Design)計畫,是最為積極之一,住宿生彼此角逐節能省水,甚至較量誰淋浴最為迅速。

     一天,主修經濟的大三學生布朗匆匆洗完淋浴,看看計時沙漏,發現自己只用了3分鐘,比前一天要快2分鐘,也比其他2位住宿生快2分鐘。但布朗表示,上學期有位來訪的馬拉松賽跑選手,創下2分18秒的紀錄。

     目前努力推動永續環保全美大專院校很多,由小型學校如歐柏林學院、佛蒙特州的明德大學,還有密西根州的蘭辛社區學院、亞特蘭大市的莫爾豪斯學院,另外,各公立大學如新罕布夏大學也都在進行。

     以往各世代美國大學生的環保行動,著重在資源回收以及恢復河川潔淨,現在的學生則希望找出各種方式,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憑此對抗全球暖化。

     學生們還認為,由大局來看,自然環境與社會及經濟等課題有關;他們也關心「卡崔娜」颶風造成低收入戶流離失所,還有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南邊創造「綠領」(與環保有關)的工作。

     這項任務很嚴肅,但是學生們把它跟理想期盼、親自實際動手、悠閒的合群生活結合起來,做得很有趣。

     教授們與學生通力合作,再加上學生們懂得科技與政治溝通,正努力說服學校行政人員改變校園,使用非化石燃料的能源。明德大學便斥資1100萬美元,正在建造木屑發電廠,希望有助於達成2016年零釋碳的目標,學生餐廳也提供當地自產的食品;通勤距離太長而不便騎腳踏車、又沒有公車時,則製造油電複合汽車供大家合乘。

     大學生們還親自種植有機果菜園,而且在宿舍裡比賽誰最節省能源。歐柏林學院環境研究學教授歐爾便表示,這個世代的人正目擊世界的解體,所以,歐柏林宿舍的節能專案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再把世界「縫合」起來。

     歐爾教授開設生態設計課程,2007年春天,布朗及另兩位「學生生態設計實驗」計畫的創辦人申請就讀。

     他們到明德大學、布朗大學及塔夫斯大學,研究學生宿舍的節能永續做法,再說服學院當局,把一棟四處漏風的兩層樓舊房子翻新成學生宿舍。

     歐爾的班級通盤研究了水電利用、絕緣設施、冷暖氣設備與財務後,最後學院花4萬美元(約120萬台幣)翻新房舍,俾使合乎居住安全,住宿生便在2007年9月搬入。

     住入宿舍的學生晚上一起在客廳讀書,如此別的房間便不必開燈;他們還擅長堆肥增溫法,藉此減輕宿舍的暖氣負擔。學生們還注意家用電器使用完畢,插頭都要拔掉;宿舍裡沒有電視,但大家都不以為苦。住宿生還學會把淋浴及廚房用過的水回收貯存在桶子裡,再用來沖馬桶。

又現大裂縫 北極冰棚解體中

中國時報 2008.05.25  黃文正╱綜合報導

     北極冰棚又出現了裂縫!加拿大軍方的隨軍科學家,在針對加拿大極北地區巨大冰棚狀況進行評估時,發現了新的大規模裂縫,顯示冰棚正在解體中。

     科學家在區內最大的沃德.亨特冰棚(Ward Hunt Ice Shelf)上,發現許多新的裂縫,最長達16公里。這些巨大冰塊的命運,被視為氣候變遷的一大重要指標。

     參與探險的安大略省特倫特大學的穆勒博士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這些新裂縫讓我感到驚訝。這意味冰棚正在解體中,目前它們像拼圖一樣被釘在一起,但也可能會漂流走。」

     另一位參與探險的科學家、渥太華大學柯普蘭博士說,新的裂縫跟北極圈的變化模式吻合。

     他說:「從冰川的後退,到海上浮冰的融化,我們見證了非常戲劇性的變化。去年比以往少了23%(海上浮冰),而目前在冰棚上發生的事,正是全貌的一部分。」

     當冰棚崩裂後,它們會從陸地漂向海洋成為「冰島」,從而改變整個海岸線的地貌。

     去年穆勒博士和柯普蘭博士對埃利斯冰島進行首次探險,它的面積原本跟紐約曼哈頓島差不多,但現在這個島已斷裂成兩大塊,目前位置都在距離原來地點的南方640公里處。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碳市規模擴張 碳排指數走紅

工商時報2008.05.22【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顯學,投資界看準碳市潛力,紛紛推出與主要碳市連動的商品指數,過去半年內,就有4項相關指數問世。根據碳市研究公司Point Carbon的預估,今年全球碳市規模將比去年擴大約56%。

     從去年12月到今年3月,陸續問世的碳排放指數分別是,巴克萊資本的全球碳指數、瑞銀的溫室指數、美林的MLCX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數、興業銀行的SGI-orbeo碳配額指數,這些指數都追蹤全球兩大碳市行情,一是歐盟碳排放配額(EUA),另一為減排額認證(CER),各家指數的主要差異僅在於權重。

     EUA隸屬歐盟的排放交易機制(EU ETS),交易自今年起進入第二階段,而CER源自聯合國京都清淨發展機制(CDM)。

     根據碳市研究公司Point Carbon預估,全球碳市規模今年會擴張將近56%至42億公噸,價值630億歐元(約920億美元)。全球碳市去年規模為27億公噸,價值400億歐元。依照歐洲氣候交易所周二行情,2008年12月期EUA每公噸碳約25.40歐元。

     Point Carbon在今年2月指出,EU ETS仍將是全球最大碳市,今年交割量預估為26億公噸上下,約值680億美元,將近全球碳市的74%。

     巴克萊兩位分析師威廉士和文卡塔拉曼周二發表報告指出,2001年至今,碳基金已吸收約125億美元資金,此外,2006年投資於清淨能源計畫的資金總計約754億美元。

     巴克萊資本已為其環保市場指數(包括全球碳指數)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決定這些指數的規範、權重、方法論。目前,該委員會成員共8位,3位是巴克萊資本的員工,另外5位是獨立的碳市專家或來自機構投資人社群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