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省油大車 才是老美最愛

紐約汽車展10日正式對消費大眾開放,鎂光燈焦點依然在省油小車上,但汽車製造商和分析師質疑這股潮流還能持續多久?他們認為,美國民眾內心真正渴望的,其實是省油的大車,部分車廠也開始推出這類車款。

汽車產業雖遭逢空前低迷景氣,但各家車廠仍把握機會,在紐約車展上展示最新車款,以吸引買主,其中最受矚目的非豐田iQ、飛雅特500和贏得此展首獎的福斯Golf VI莫屬。美國福斯執行長賈可比(Stefan Jacoby)高呼「這是小車的時代」,小車會在美國帶動潮流。

去年夏天國際油價飆至空前新高,小車和油電混合車就開始變得搶手。據汽車網站Edmunds.com的資料,豐田Yaris和福特Focus等這類車款的銷售,就占去年6月和7月新車銷售的四分之一以上。

然而,隨著經濟成長減速、油價崩盤,卡車和休旅車等大型車款又搶回失土。Edmunds網站資料顯示,上個月的新車市場上,小車僅占20%左右。

顧問業者IHS全球透視公司資深汽車業分析師說,小車成為大勢所趨的說法是被渲染了,現在根本沒什麼人要買小車。去年夏天汽油價格飆到4美元的時候確實有,但油價一跌,小車的銷售立刻縮回去。

美國速霸陸公司資深副總馬霍尼表示,美國人內心深處並不想要小車,但他們希望節省燃料。所以汽車業該努力的方向,是找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式,而不是計較車型大小。速霸陸在車展上展示新一代Legacy和Outback,兩者都比前一代車還大,但引擎效能更高。馬霍尼說:「如果不需犧牲舒適和空間,何必要這麼做?」

籠罩在倒閉陰霾下的克萊斯勒,也希望往這個方向發展。該公司並未放棄大車市場,畢竟大車的利潤較高。克萊斯勒打算把既有車款改成電動車,該公司事實上已展示五款電動車,並計劃明年開始銷售其中一款。

對部分消費者而言,小車就是不合用。今年36歲的赫許菲爾德,有兩個小孩,分別是三歲和五歲。她說,住郊區、有小孩的人,會告訴你根本不用考慮買小車。

【2009/04/11 經濟日報】

老美要種「人工樹」 抗暖化救地球

地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不斷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環境,美國白宮科技顧問霍準8日表示,美國政府已經在討論「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方案。

「地球工程」是指經由人為手段,有目的、大規模地改造地球環境。提出方案包括:將硫酸鹽粒子導入大氣層的上層,使之反射太陽光;設置「人工樹」(一種巨大塔型建築),使之可吸收、儲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霍準說,硫酸鹽粒子導入大氣的平流層,這些硫酸鹽顆粒形成的氣霧能阻擋一部分太陽輻射,從而使地球降溫。這個構想是2006年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儒正首先提出,但副作用包括硫酸鹽粒子可能吸收極地上空大量的臭氧層,讓地中海和中東地區更乾燥或讓地球陷入嚴寒。

「地球工程」的構想涉及大規模改變人類生存的環境,而且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因此過去遭到漠視,但因全球暖化的速度超出預期,現在已經在白宮的會議中被提出討論。

霍準表示,「我們熱烈討論所有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案」,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蘇可羅認為,萬一氣候惡化,「地球工程」應被視為選項之一。

霍準是1981年「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得主,他在半小時訪談中,兩度將地球暖化比擬為「在濃霧中駛向斷崖,而且煞車又不靈光」。

霍準指出,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應控制在攝氏3.6度之內,美國和其他工業國家在2015年前,必須持續、大幅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009/04/10 聯合報】

北極厚冰層面積 歷史新低

自由時報20090408
專家警告,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大幅縮減,越來越薄的北極海大面積冰層可能最快在10年內消失殆盡。圖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5日公布的照片,顯示今年2月28日北極海冰層分布的情況,當天是今年冬天冰層覆蓋面積最大的一天。(路透)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全球氣候暖化又出現一項有力證據:最新數據顯示,北極厚冰層的面積已降至歷史新低。專家警告,北極海大面積的冰層越來越薄,年代也越來越短,可能在10年內消失殆盡,成為引發全球擔憂的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7日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數據顯示,今年冬天北極圈的海冰面積為585萬平方英里,雖比2006年的最低紀錄多出28.2萬平方英里,卻仍是歷來第5低紀錄,也比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面積少了27.8萬平方英里。

照這速度10年內恐融光

北極一帶的海冰層也愈來愈薄,相較於1981年至2000年之間較厚冰層比例平均達到三成,如今北極圈一帶只有一成的海冰形成時間達到2年以上。換言之,結冰時間較短且較薄的海冰以往約占70%,今年卻已上升至90%,這意味北極圈海冰的面積可能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少。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科學家梅爾指出,過去20年全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大幅縮減,近6年來更持續創下歷來最低的6次紀錄。由於較薄的海冰可能在夏季融化,他估計北極海在2020至2040年會成為「無冰區」,這種情況甚至可能提前在2013年降臨。

北極圈新形成的海冰通常會在春夏時融化,若能存在2年以上,即可成為關鍵的厚冰層。但過去2年因氣候暖化,大都是新且薄的結冰,尤其是今年冬天,厚冰層面積更降至歷史新低,只有37萬8000平方英里,比去年減少43%,減少的厚冰層約相當於德州大小。

另一端的南極也存在地球暖化造成冰雪融化的問題。美國地質調查所上週公布南極海岸詳細地圖,也發現冰層逐漸縮小且消失,更首度顯示南極半島西端的沃迪(Wordie)冰架已整個消失。

諾基亞愛地球 世界第一等

來自人性的科技綠色和平組織公布全球最環保電子廠商排名,諾基亞在製造過程中大量使用再生能源,再度獲選為全球最環保的電子廠商。
(彭博資訊)

綠色和平組織日前公布3月份綠色電子產品指南(Guide to Greener Electronics),評比電子廠商的環保努力成果,並宣布排名。諾基亞獲評為全球最環保的電子廠商,宏�排名第11名。

報告說,在努力對抗不景氣的同時,一些PC大廠在產品的「綠化」上顯得有些落後,批評戴爾、聯想與惠普沒能遵守承諾,去除電腦中的有毒零件。戴爾、聯想和惠普這次的評級遭調降,分居第13、14、15名。

戴爾聯想 名次遭調降

報告說:「戴爾、惠普和聯想曾承諾在今年底前去除產品中的聚氯乙烯(PVC)和溴化阻燃劑(BFRs),但現在卻告訴我們今年無法達成目標。逐漸除去有毒物質對減少電子廢棄物至關重要,但廠商只有在面對公眾和消費者壓力時才會注重環保,這就是我們從事運動的原因。」

報告稱讚蘋果和宏�在環保方面的努力,說蘋果是全球前五大電腦製造商中,「唯一真正改變惡習的公司」,宏�也保持承諾,逐漸減少產品中的有毒物質。蘋果這次排名第10,宏�排名第11。

蘋果宏� 努力受肯定

報告說:「除了電源線尚未通過認證,蘋果的所有產品都不含PVC和BFRs。如果蘋果可以,其他公司沒理由不可以。我們認為,所有電子廠商今年都至少應該推出一項無毒產品。」


雖然大部分公司在有毒物質指標的得分大幅滑落,但在能源指標上普遍進步。三星和飛利浦公開支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戴爾、諾基亞、惠普和飛利浦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受到綠色和平組織讚揚。

許多公司也開始使用再生能源,諾基亞表現最亮眼,使用的能源有四分之一是再生能源,蟬聯全球最環保廠商寶座。

這次排名中,進步最多的是飛利浦公司,該公司從第15名竄升至第四名。報告說,因為公眾壓力,飛利浦在回收自家的電子廢棄物上有顯著進步,雖然仍需推出一項系統化的制度來補強,「但我們對該公司的走向感到高興」。

【2009/04/03 經濟日報】

水淹危機 日擬創島國環境共同體

日本讀賣新聞說,太平洋地區陷於水淹危機的島國,將在五月於日本北海道舉行「太平洋島嶼高峰會議」。日相麻生將在會議上提議,創設「太平洋環境共同體」,共同因應因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太平洋島嶼問題。

這個共同體是由與會的各太平洋島嶼國家以對等的夥伴身分參加,將就暖化、水與衛生、垃圾以及生物多樣性問題,進行深入的協商。

太平洋島國一向親日,在面對著即將來臨的水淹危機,都期待日本能夠提供具體的援助,麻生首相將在首腦宣言中,提出「太平洋環境共同體」的構想,希望在農業、漁業、金融與人員的交流等方面給予協助。

島嶼高峰會是太平洋島嶼國家與澳洲、紐西蘭所組成的「太平洋諸島論壇」等16個國家與日本定期召開。

【2009/03/31 聯合報】

抗暖化 歐巴馬推17國氣候論壇

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推動一項對抗全球暖化的計畫,將主辦17個重要經濟體參加的國際氣候論壇會議,以加速促成簽署重要的聯合國協約。

歐巴馬推動的這項「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論壇」將邀請美國以外的另外16個國家共襄盛舉,預定4月27和28日在華盛頓舉行。

4月底的初步會談之後,17國領袖7月將在義大利舉行高峰會議,希望協助敲定一項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協議,以取代將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因前總統布希反對,美國並未加入京都議定書。

白宮發布的聲明說:「論壇將促成主要工業國與開發中國家的坦白對話,創造必要的政治領導,以在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協商中獲致成果。」

聯合國12月將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談,為聯合國協約催生,歐巴馬希望新的論壇會議能對這項會談提供協助。協商新協約的聯合國會議,30日將在波昂重新啟動,很多人都期待巴馬的新協商代表能為坎坷的談判過程帶來新的活力。

來自約190國家的代表將啟動一連串的馬拉松會議,希望能在哥本哈根達到最高峰,訂定2012年以後抑制溫室氣體的新公約。聯合國的首席氣候官員戴波爾說:「真正的協商從本周末的波昂會議展開。」

【2009/03/29 聯合晚報】

25年來首次 美提高汽車油耗標準

美國聯邦運輸部27日宣布25年來首次提高全美汽車油耗標準。根據新規定,2011年出廠的小客車每加侖汽油須平均行駛30.2哩 (每公升12公里)。輕卡車須每加侖汽油平均行駛24.1哩 (每公升10公里),包括敞篷卡車(pick-up)、休旅車(SUV)、廂型車(van)。

這項措施是落實國會2007年通過的新燃料效益法的第一步,最終目標是,2020年前把小客車與卡車的燃料效益提高到每加侖汽油平均行駛35哩(每公升14公里)。

聯邦運輸部估計,2011年車型的省油新規定,將能節省約九億加侖燃料 (34億公升),減少一氧化碳廢氣排放830萬公噸,但車廠在設計等各方面的成本將增加14億美元 (台幣472億元)。消費者由於少加一點油,總共能省20億美元。

美國原有的油耗標準,是1970年代依照「企業平均燃料經濟方案」(CAFE)制定。運輸部長萊胡德表示:「這些新標準是我國尋求能源自主,以及使美國家庭獲得更省油車輛的重要步驟。」

針對汽車製造廠生產的不同車型和不同大小的車輛,政府將個別制定燃料效益規定。表現良好超過標準的製造廠,將可獲得積點,將來如有某種車型未達標準,可以用來抵銷。

【2009/03/28 聯合晚報】

乾淨空氣法案 美擬管制碳排量

自由時報20090325

〔編譯魏國金╱綜合華盛頓二十三日外電報導〕美國環境保護署(EPA)日前提交白宮一份溫室氣體恐危害人體健康與公共福利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將促使白宮決定是否依據乾淨空氣法案,管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環保團體聲稱,這份報告具有歷史意義,可望為美國制定首部溫室氣體排放規範鋪路。

華盛頓郵報二十四日報導,EPA二十日向白宮管理暨預算局提交「依據乾淨空氣法案,溫室氣體的危害研究報告」,這份「危害研究報告」(endangerment finding)是美國政府對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實施管制的基礎,而唯有當EPA判定相關氣體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時,該研究結果才送交白宮。

這份劃時代的報告一反布希政府對氣候變遷的重大認定。○七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如果溫室氣體會威脅人體健康與公共福利,EPA有權規範相關氣體的排放,但在布希政府時期並沒有任何規範出爐。

環團「乾淨空氣觀察」主席歐唐納說︰「這是歷史性的消息,它為全球暖化污染制定第一個全美規範做好準備。」民主黨眾議員馬凱也讚揚︰「這份報告將正式終結否認全球暖化的年代,有別於前政府,歐巴瑪政府正讓陽光穿透全球暖化的危險現實。」

上述可能引發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立法程序的「危害研究報告」,不僅代表美國未來的環保路線,對許多產業也影響甚鉅。美國商會主管環境、科技與法規事務的副主席考沃克斯擔心︰「隨著後續動作,他們正在玩一場非常危險的遊戲,如果管制二氧化碳,遭規範的實體將從十五萬膨脹到一百五十萬,這對經濟將造成毀滅性的衝擊。」

廣角鏡》東京 花開早了

( 法新社)
 
( 法新社)

上圖:東京丸之內商業區的鬱金香展把大約10萬株鬱金香種到大街上,供上班族和購物者欣賞。一名小女孩21日索性坐在花海中。

下圖:東京上野公園,行人漫步在早開的櫻花樹之間。日本氣象廳21日宣布今年東京櫻花季正式開始。受地球溫暖化影響,今年東京櫻花季比去年早一個星期。

【2009/03/22 聯合報】

全球暖化 北極熊自相殘殺

全球暖化使北極的冰快速消融,同時導致北極熊同類相殘,靠吃掉對方以求存活的現象。挪威17日於5國北極熊高峰會中呼籲,務必抑制氣候變遷,以確保北極熊的存活。
法新社

可能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全球暖化,已使北極熊體型變小,這些較不強壯的北極熊日益出現同類相食的趨勢。

全球頂尖專家本周在挪威北部特隆索集會,討論保護北極熊的方法,並警告北極冰融造成的嚴重後果。國際研究網絡「熊類專家群」(Bear Specialist Group)主席德羅契說:「我們沒有氣候變遷的明確證據,但我們在北極熊身上看到氣候變遷無數徵兆的明證。」

氣候變遷似乎也影響北極熊的行為模式。最近在阿拉斯加就發生數起北極熊吃掉北極熊的事件,令專家感到憂心。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野生動物學家安斯特拉普表示,北極熊有彼此相殘、吃掉同類的紀錄,但這次顯然是蓄意獵殺其他北極熊,例如2004年,在阿拉斯加北部一頭公熊侵入母熊築巢地攻擊殺害母熊。他說:「我們假設這與獵取食物的壓力有關。」

生物多樣化中心法務專員凱西.希格指出,北極海融冰對北極熊是一大災難,因為牠們主要的行動全靠北極海的冰,一旦全球暖化冰融北極丕變,北極熊容易饑餓,淹死,甚至同類相食,因為他們已經喪失平常的食物來源。

科學家已注意到越來越多報告指出,飢不擇食的北極熊近年來彼此互相攻擊吞食。美國內政部去年5月把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物種」,主要因冰融可能繼續威脅北極熊棲息地,一旦喪失棲息地,北極熊在可預見的未來有瀕臨滅絕之虞。

也由於冰雪越來越不穩定,阿拉斯加北部三分之二懷孕的北極熊選擇在陸地上築巢,以便在年初生下寶寶,這與數年前觀察到的情況相反。

今年,母北極熊重約230公斤,比1980年輕了65公斤,身高平均約185公分,數十年前,當時母熊身高約220公分。

※ 延伸閱讀》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地球末日人 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2009/03/20 聯合報】

極洲暖化 冰崩提早10萬年

根據19日發表於「自然」期刊的兩份報告,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使得西南極洲冰原提早10萬年崩解,海平面約升高5公尺。

報告指出,「西南極洲冰原」(WAIS)於距今300萬到500萬年之間,曾定期發生崩解,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逾5公尺。這種「災難性的崩解」,在那段時期的前五分之三,約是4萬年循環一次,但在後來的五分之二期間,循環期加長一倍不止,現在則因全球暖化,導致這項自然環循縮短。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波拉德說,兩項研究顯示,數千年後,「西南極洲冰原」即會出現「災難性的崩解」,若無人類介入,這項循環約10萬年後才會發生。

科學家是在比較南極最大的「羅斯冰棚」(Ross ice shelf)的地下冰核,同時模擬它的過去與未來變化後,得出「災難性崩解」的循環結果。

「西南極洲冰原」的大小約與美國西南部相仿。近年來,鄰近的較小冰塊已出現脫離現象,有些還接近崩解,但這些比起研究人員所做的整個區域崩解,是小巫見大巫。

根據另一份報告,冰原崩解,是附近水溫升高,並使冰原底部消融所致。報告指出,氣溫必須升高華氏9度(攝氏5度),才會引發「西南極洲冰原」的完全崩解。之前,全球知名的科學家指出,全球氣溫可能在2100年即升高華氏9度。

作者之一,美國麻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德康托說,洋溫升高造成的融解,很難加以阻止或扭轉;冰核報告作者,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南極洲研究中心主任奈許說,跡象顯示,西南極洲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都快。

兩分報告結論為,人類若不採取行動抑制廢氣排放,數百年間即可見到海平面上升5公尺。

※ 延伸閱讀》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地球末日人 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2009/03/20 聯合報】

減碳責任 中國要進口國分擔

自由時報20090318〔編譯魏國金╱綜合華盛頓十六日外電報導〕
中國氣候官員十六日要求,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管制協議應豁免中國龐大的出口部門,因為購買中國外銷產品的國家,應對貨物在中國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負責,此說將對其頭號貿易對手國美國形成更大減碳壓力。

中國 已成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來自中國、日本、歐盟與美國的氣候官員十六日群集華府,就即將在十二月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會議先行會商,該會議旨在草擬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氣候變遷規範。

中國已凌駕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氣候司國際談判處處長李高說,中國有十五%至二十五%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外銷產品生產過程,任何公平的國際性溫室氣體排放規範,都不應要求中國減少因製造外銷產品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他說︰「作為開發中國家,我們處於全球經濟生產線的末端,我們生產產品,但這些產品是被其他國家消費,這部分的責任應由消費者而非生產者承擔。」

歐、日不認同中方論調

李高這番說辭不啻對美國揮了一拳,因為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有意對不願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的輸美產品課徵碳關稅。對此,李高也批評說︰「如果已開發國家以氣候變遷之名設立貿易障礙,將是一項災難。」

歐盟與日方代表並不認同中國前述倡議。歐盟代表倫格.麥茨格說,如果中國的論點被採納,那麼將容許其他國家對其國界外的氣體排放有司法與立法權,「我不確定中方代表是否會同意這一點」,他強調,歐盟包括主要的出口成員國,將境內生產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算為該國應承擔的概念全無疑義。

日本代表杉山晉輔說︰「日本不願京都議定書無法將全球最大排放國,也就是美國與中國,納入規範的景況重演。」美國前總統布希因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可不受京都議定書規範而拒絕簽署,該議定書效期將於二○一二年屆滿。

打造零碳國 馬爾地夫改用再生能源

自由時報20090316〔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速度遠超過兩年前預測之際,終於有國家領袖決定有所作為。印度洋國家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十五日宣布,馬爾地夫將在未來十年內全面改用再生能源,為減碳盡一分心力。

採風力、太陽能、椰子殼發電

納希德這項碳中和計畫,由英國氣候變遷專家古鐸與林納斯合作研擬,目標在二○二○年前,幾乎全面排除石化燃料的使用。計畫包括以一百五十五個大型風力「渦旋機」構成的可更新發電與傳送系統、半平方公里大小的太陽能板屋頂,以及以椰子殼發電的生物質能電廠;電池銀行將在沒有風力或太陽能時提供後備電力。

這些乾淨的電能不只提供住家與公司行號電力,也可當作車輛的動力,使用汽柴油引擎的船隻與轎車將逐步淘汰,由電力船或電力車取代。

氣候難民 馬爾地夫展開自救

領導計畫的古鐸表示:「馬爾地夫可以單純放棄,宣稱自己是氣候變遷的難民,但這個新政府請我們給他們近乎零碳經濟的計畫。我們不想妄稱計畫很容易落實,但我們認為,建造近零碳的馬爾地夫是很實際可行的挑戰。」

馬爾地夫地處低漥,三十八萬五千人居住在海拔不到兩公尺的土地上。林納斯表示,馬爾地夫可以說是處在氣候變遷的前線,面對氣候變遷,這裡或許是全球最脆弱的國家,如果再不採取行動,馬爾地夫本世紀就會沉入海中。

馬爾地夫並非全球第一個國家性的碳中和計畫,挪威也打算在二○三○年前成為零碳國家,不過馬爾地夫更具雄心,不僅設定十年期限,更以本地經濟全面減碳為目標,挪威允許企業以海外造林投資抵銷國內碳排放,相較之下略遜一籌。

馬爾地夫這項計畫預估每年耗費一億一千萬美元,不過往後可望迅速回收成本,因為一旦計畫執行,馬爾地夫就不用再進口石油供發電與運輸等。如果油價升高到每桶一百美元,計畫成本可以在十一年內回收,不過以目前的油價計算,需要約二十二年才能損益兩平。

美東海平面上升速度 是全球兩倍

自由時報20090316〔編譯管淑平╱法新社巴黎十五日電〕
根據十五日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網路版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大西洋洋流活動減緩,將導致美國東北岸的海平面以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速度上升,令紐約和其他東岸大都市面臨更激烈、頻繁的暴風巨浪威脅。

美東大城 面臨暴風巨浪威脅

全球海平面高度因地區而有不同,差異達二十四公分,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環繞全球的溫鹽環流(輸送洋流)強勁洋流影響。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七年初提出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將使得全球海平面到了二一○○年上升十八到五十九公分。更近期的研究把格陵蘭、南極西部地區的融冰納入考慮,預期同時期海平面上升幅度將比之前預測更高,上升至少一公尺。

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研究氣候變遷的學者應健君(Jianjun Yin,譯音),則從區域角度出發,尤其著重美國東海岸地區所受的海平面上升威脅。他們用十二種氣候變遷模型預測三種不同程度溫室效應氣體情況,發現北大西洋海平面都將因墨西哥灣流及其向北延伸出去的北大西洋洋流活動變慢而上升,光是美國東北岸海平面因海水熱膨脹而預期上升三十六到五十一公分應健君說:「這將導致美國東北岸海平面迅速上升。」

去年美國「關懷科學家聯盟」發表的一份報告預期,海平面上升將使得以往規模百年一見的暴風,到了二一○○年變成平均每十年就發生一次,屆時包括華爾街在內的曼哈頓地區一年會有十%的機率鬧水患。

美不適人居? 出現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過去多指因為環境生態改變被迫遷居的行為,但最近美國出現擔心居住環境遲早會因為全球暖化效應不適合人居,主動移民的例子。

華盛頓郵報報導,住在華府郊區的費爾,日前賣屋賣車、帶著老婆與兩位6歲的雙胞胎女兒,舉家移民到紐西蘭。費爾一家人過去從未去過紐西蘭,在那邊也無親無故,選上紐西蘭是費爾花了多年時間研究世界主要國家環境政策後的決定。

華盛頓郵報引述英國牛津大學環境學家邁爾斯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生態移民,孟加拉、菲律賓、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帶等地的環境改變,都造成數以百萬甚至千萬人離鄉背井。與我國有邦交的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面臨海平面不斷上升,數十年後即將淹沒全國的危機,總統湯安諾最近又呼籲國際社會幫助該國10萬國民遷居他處。

雖然生態移民多為面對環境劇變時不得不為之舉,但費爾的例子顯示,尚未遭遇環境變遷影響的人,已開始未雨綢繆。

現年38歲的費爾是電腦安全工程師,他表示,移民之路雖然艱辛,但續留美國更危險。他從幾年前就開始從環境政策、自然資源,以及免於區域衝突等角度研究哪一個國家在下一世紀適合人居,他的答案是紐西蘭。

費爾表示,他無法預測全球氣候會如何變化,當然也不知道紐西蘭未來會因為氣候變化變成什麼樣子,他只知道,100年內他女兒應該還會活在這世界上,他若是沒有女兒,他也不會在這時選擇移民。

費爾說,面對危機卻無動於衷才是不理性的行為,就算科學家對於全球暖化的預測,實現的機率微乎其微,但若一旦成真,將來如卡翠納颶風帶來的災難就會是常態而非特例;面對未來人口過多、環境惡化的世界,是現在就採取行動的人不理性,還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人不理性?

【2009/03/02 聯合報】

氣候變遷協定 美有望簽署

1997年,美國拒絕簽署管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不過隨著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國際間對美國參與氣候變遷協定重新燃起了希望。只是,在金融風暴的當下,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預期將自然下滑,可能連帶影響各國對抗地球暖化的壓力。

紐約時報1日報導,歐巴馬24日在國會演說中重申,今年將推動立法,抑制美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美國氣候變遷特使史登(Todd Stern)上周也說,美國將積極參與12月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協定談判。

在美國的倡導下,英國和丹麥的團隊已經至白宮討論氣候議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日前訪問中國時,以氣候變遷為雙方會談的主要議題;聯合國氣候事務首席官員德布爾(Yvo de Boer)也將至美國華府討論氣候變遷。此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在籌組氣候和能源議題的高層會議。

隨著國際間的動作頻頻,美國似乎可能推動、簽署年底在哥本哈根的氣候協定。官員和氣候專家進一步表示,新的氣候變遷協定將與「京都議定書」大不相同,內容將建立財政機制,提供開發中國家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金錢和技術協助。

【2009/03/02 聯合報】

暖化浩劫 半數物種恐在數百年內滅絕

自由時報20071025〔編譯羅彥傑╱綜合二十四日外電報導〕
一項針對化石紀錄所做的統計調查警告說,過去五億年間,每當赤道熱帶海洋的溫度升高數度,地球就會經歷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因此科學家擔心,讓地球超過半數物種滅絕的情形可能再度發生,而且可能在數百年甚至數十年之內發生。

化石分析顯示 物種五次大滅絕

這份二十四日刊登在英國期刊「皇家學會學報:生物科學」的研究指出,在地球有化石紀錄的五億二千萬年期間,共有五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都適逢暖化嚴重的週期,其中有四次與熱帶海洋暖化有關,而熱帶海洋變暖也意味整個世界更溫暖。

本研究首席作者、英國約克大學生物學家梅修說:「我們發現,如果將化石紀錄視為一個整體,氣溫升高得愈多,物種滅絕的數量也更多。」在五個生物種類劇減的時期中,其中一次甚至有九十五%的物種消失。科學家所定義的大滅絕,指的是有超過五十%的物種滅絕。

未來數百年 恐達暖化高峰

這篇首次將氣候變遷模式與大規模物種滅絕成因相結合的研究指出,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狂增,預期地球溫度在未來數百年的增加幅度,可能接近這些暖化高峰。

根據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的預測,到二一○○年時,地球溫度和一九八○到一九九九年間相較,可能增加攝氏一.一到六.四度之間。

梅修與同僚特別注意地球在每一千萬年時期的溫度,是因為化石紀錄無法做如此精確的時間劃分,於是他們比較物種數目、物種科別數目,以及整體的生物多樣性。他們發現,溫度愈低,生物種類愈多,溫度愈高,則會有愈多物種死掉。

但這篇研究並不試圖指出溫度升高與物種滅絕一定有因果關係,譬如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最近一次物種滅絕,造成包括恐龍在內的物種絕種,禍首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

另一篇研究則認為海洋暖化與物種滅絕有因果關係,而二氧化碳的自然增加,又使得空氣與海洋暖化。

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與古生物學教授華德說,暖水的含氧量較少,而且滋養更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回過來又會釋放有毒的硫化氫到空氣與水中,殺死物種。

華德在檢視過去十三次大大小小的物種滅絕後,發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增加,含氧量就會減少。這篇研究將發表在二十八日的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

東方威尼斯曼谷 20年內變水世界?

自由時報20071022 
泰國首都曼谷市郊鄰近泰國灣的地區幾乎每逢雨季便淹水,海水甚至直衝入附近寺廟。(美聯社)

〔編譯張沛元╱美聯社曼谷二十日電〕專家表示,海平面上升再加上地層下陷,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泰國首都,正面臨與威尼斯一樣的淹沒危機。

泰國灣附近地區每逢雨季便淪為水鄉澤國,當地村民與寺廟僧侶飽受水患之苦。

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在曼谷開會所提出的警告,隨著海平面在未來數十年內上升,全球二十座大城中有十三座城有滅頂之虞,其中包括曼谷。

研究全球暖化的美國專家薛波在造訪遭淹沒的泰國灣寺廟後說,這是未來會在全球各地看到的景象。

每年以逾10公分速度下陷

作為泰國經濟龍頭與重要區域觀光景點,無人能承受曼谷滅頂所造成的損失。泰國政府全國災難警報局主席史密斯就說,曼谷身為泰國心臟,一旦沉沒將導致一切停擺,「我們無暇在未來十五到二十年內遷都,我們現在就得保護好我們的心臟,只怕為時已晚。」

各項數據顯示,曼谷沉沒危機並非空穴來風。曼谷地勢僅高於南鄰的泰國灣一到一.五公尺,有些區域甚至低於海平面,而泰國灣水平面以每年○.二五四公分的速度上升。

專家預言 15到20年內沉沒

此外,由於曼谷地質為黏土而非岩床,隨著民眾非法抽取大量地下水,這座東方威尼斯便以每年逾十公分的速度下陷。

包括泰國政府、科學家與環保人士,都同意曼谷面臨沉沒危機,但對何時沉沒卻無定論。南亞行動區域中心主任安諾德認為還早,但史密斯卻沒這麼樂觀。

史密斯說,沒有打地樁的高架路、公路與建築都開始下陷,再加上感受到地層下陷與水平面上升,「曼谷恐將在未來十五到二十年內永遠沒入水中。」

曼谷在兩百二十五年前沿昭披耶河沼澤氾濫平原建城;一九五○年代起,在國際開發機構的建議下,該市大部分運河遭填平改作道路以避免瘧疾蔓延,但卻使得曼谷失去雨季時的天然排水系統。

史密斯建議,應立即在曼谷昭披耶河兩岸興建長逾九十六公里、高將近五公尺的護欄;海洋學家安諾德則認為,應該研究其他選項,包括分水渠道、內陸水壩,以及泰王蒲美蓬所提出的「猴頰」構想,即興建或疏通池塘與水井作為收集雨水的臨時蓄水池,稍後再將水洩入泰國灣。安諾德說,對付氣候變遷沒有單一解決方案。

歐盟擬新法汽車廣告須刊CO2排放量

自由時報20071021〔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歐洲議會二十四日將討論更嚴格的汽車業新規範。英國泰晤士報報導,這項預料將會通過的新法除要求汽車廣告必須挪出至少二十%版面刊登省油性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外,二○一五年起出廠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必須由去年的每公里一百六十克降到每公里一百二十五克。

新車排碳量未降標準將處重罰

另外,達不到標準的高污染汽車,製造商也可能被處以每部最高五千英鎊(約台幣三十三萬五千元)的罰鍰,這筆罰鍰將被用於獎勵努力降低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車廠和換購更環保車輛的個人。

在新規定下,汽車廣告將必須刊登彩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標章,排放量最低的是深綠,最高的是紅色。儘管這項做法是為了「懲罰」車廠未努力降低汽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汽車業者仍然抱怨。英國汽車製造和貿易商協會(SMMT)表示,刊登這些資訊根本沒意義,因為多數人會視而不見。

但負責起草新法的歐洲議會議員戴維斯表示,德國車廠是(環保的)最大阻礙,因為像Benz、BMW這些車廠主力車款都是污染排放量高的大型車,雖然議會通過了二○一五年的排放標準,「但我相信部分車廠寧可繳錢了事,也不願降低馬力或是車重」。

汽車業者原本在一九九八年時同意,在二○○八年將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每公里一百四十克。但數據顯示,去年的排放量還有每公里一百六十克,且僅比前年降低○.二%,是有史以來縮減幅度最少的一年。

峰頂積雪愈來愈厚…白朗峰長高了

自由時報20071017
受全球暖化影響,西歐第一高峰白朗峰居然愈長愈高。專家發現,白朗峰過去2年長高了2公尺多,峰頂積雪愈來愈厚,而且始終不退。 (取自每日電訊報)

〔編譯陳泓達╱綜合報導〕專家發現,法國和西歐第一高峰白朗峰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居然在過去2年長高了2公尺多。

暖化效應 兩年增高2.15公尺

英國每日電訊報15日報導,作為阿爾卑斯山脈第一高峰,法國教育當局數十年來一直教導學童,白朗峰的高度為海拔4,807公尺。但自2003年以來,白朗峰愈來愈高,近幾個月來更是加速增長。法國上薩瓦區測量員的實測結果顯示,白朗峰已長高為4,810.9公尺,等於過去2年來增高了 2.15 公尺。

測量團隊成員波瑞爾在度假勝地霞慕尼召開的一場會議中表示,白朗峰不論是高度或體積都明顯增長,因為過去2年堆積在峰頂的降雪愈來愈厚。

2005年以來,白朗峰坡面的冰雪面積成長將近一倍,今年已達24,100立方公尺。積雪之所以愈堆愈高,原因在於強風吹拂頻率增加,夏季氣溫也不斷升高,這應是拜全球暖化所賜。

氣象學家吉札丹納指出,這導致白朗峰4千公尺以上地區的積雪始終不退,反而愈堆愈高。

相較於歐洲其他高山的降雪與積冰愈來愈稀疏,導致滑雪場難以經營、愛好滑雪的觀光客無處可去的趨勢,白朗峰長高的奇特現象似乎極為反常。

吉札丹納表示,白朗峰「長高」的現象,僅限於一些海拔較高的阿爾卑斯高山,因為高海拔地區的冰河似乎不斷成長,但中低海拔的冰河不斷融化,甚至可能逐漸消失。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農友植樹做碳交易 環局籲審慎

自由時報20081118
植樹被國際間認為是減碳方法之一。(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國際間每噸碳交易價最高約新台幣2000元,有民間公司以此招攬民眾投資、農民植樹,甚至先收手續費。環保局表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尚未立法通過,計算及認證方式都不明,民眾要審慎評估。

業者鼓勵投資收手續費

「節能減碳」是政府重要施政措施,近來卻疑淪為非法業者斂財工具,植樹是國際間認為有減碳效益的方法,依樹種及樹齡不同,每公頃每年約有12至23公噸的減碳效果,目前國際間每噸碳交易價最高約新台幣2000元,植樹1公頃有2萬4000到4萬6000元交易金額。

有民間公司看到此一利益,四處向農民宣稱配合政府政策進行植樹減碳,所產生的減碳額度可以賣給企業或其他國家,鼓勵農民投資,並開始收1公頃數千元手續費;也有業者向造紙、鋼鐵廠等污染性高行業,推銷新的減碳製程或減碳認證。

這項新興投資產品,讓不少農民心動,認為政府本來就獎勵造林,如果還有碳交易費收入的話,十分划算;還有工廠打算使用垃圾延伸性燃料,完成減碳認證,因應減碳政策。

認證及核算方式皆不明

環保局空氣品質及噪音管制科長商文麟表示,改善生產製程及種樹都是目前國際上同意的減碳方法,但因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尚未立法通過,認證及確切核算方法尚未定案,農民想植樹賺碳交易費或工廠想作認證都要三思,多加評估,以免血本無歸。

養蚵潟湖變淺 台南縣搶救沙洲

台南縣將軍鄉沿海離岸沙洲因受到波浪的沖刷,問題嚴重,造成養殖蚵仔的潟湖面積縮減,潟湖變淺。

北門鄉養殖漁民陳石村指出,北門鄉潟湖養殖蚵仔的環境變差,甚至有蚵架被海沙淹沒,養殖蚵仔漁民損失慘重,期望縣府重視,搶救離岸沙洲。

台南縣政府水利處海岸保護科科長王國安說,縣府去年已動用1億8800萬元經費進行緊急復育濱海沙洲,包括北門潟湖、七股鹽田海堤外側、網仔寮和曾文海埔地外側沙洲緊急復育工程,最慢6月汛期前完工。

王國安指出,為了搶救北門濱海、七股鹽田潟湖外圍的離岸沙洲,避免沙洲流失影響漁民生計,縣府水利處去年已展開搶救濱海沙洲復育工程,在沙洲設密集竹樁、突堤,降低波浪的侵蝕能量。

根據縣政府調查,台南縣僅存曾文海埔、七股鹽田、網仔寮與北門濱海沙洲,面臨波浪的淘刷和東北季風風蝕,沙洲逐漸流失;8年來台南縣沿海潟湖面積從1600公頃縮減為1000公頃,除危及漁民養蚵捕魚生計外,也容易發生海水倒灌。

台南縣政府已經進行濱海沙洲緊急復育工程,展開搶救沙洲的計畫。

【2009/04/25 聯合報】@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美國認了CO2威脅 產業大震撼

  • 2009-04-20 工商時報 【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歷經柯林頓和小布希執政皆未改變的美國氣候政策,在歐巴馬任內出現重大轉變。美國環保署(EPA)首度承認二氧化碳和其它5種工業排放氣體將對地球和人類造成危害。此一政策轉向可能增加美國政府和國內許多產業數十億美元成本支出。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是美國政府頭一回正式承認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環保署署長傑克森(Lisa Jackson)上週五在寫給職員的備忘錄中提到,環保署發現包括二氣化碳和甲烷、氧化亞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及氫氟碳化物這些氣體的擴散,都會危害「當代和未來人類的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於此一發現指出,氣體擴散將對全體民眾造成影響,即使環保署不動用「空氣清淨法」所賦予它的權力,美國國會修改氣體排放相關規定的機率也大幅提升,一般預料從發電廠、煉油廠、汽車製造到水泥廠都將受到衝擊。

     對此,環保署官員強調,針對相關的因應措施,他們會以慢工出細活的態度審慎討論。在本結果成為官方數據前,將先在5月舉辦兩場公聽會。在那之後,任何新規章的制定,也會經歷社會大眾的公評,和長時間的反覆檢討。

     儘管新規章從催生到通過只怕還要等上好幾年,但是除非被國會制定的法案取代,否則環保署對氣體排放限制將趨於嚴格的態勢已難撼動。

     甚至在法規走向尚未明朗前,已有部份廠商受影響。位於匹茲堡的大型煤礦公司Consol Energy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關規定的不確定性,讓它取消了原訂在北阿帕拉契山區進行的2項大型開採計畫。

     在此之前,美國一向反對替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限制的京都議定書,環保署這次的動作被解讀為,朝簽署排放協定靠攏一大步。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推動碳揭露 階段性減量

針對廿日「美國努力溫減,我們原地踏步」一文,筆者認為須向社會各界說明。

參酌我國減量與調適能力所及,我國溫室氣體管理係採階段性減量策略。在「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實施前,推動自願盤查登錄與減量;立法通過後,則以強制盤查登錄、鼓勵產業自願減量及協助產業能力建構等為主要推動目標,以使產業能符合國際潮流及國際碳揭露之趨勢,有助提升產業國際上之競爭力。

因此,在溫減法立法工作尚未完成前,環保署已啟動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迄今有一四一家廠商提報盤查資料,約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六十七以上。此外,亦積極規劃實施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計畫之配套措施,以建立自願減量之認定、審議及查證機制,並研訂減量額度後續抵換交易之管理制度,並逐步與國際接軌。

【2009/04/23 聯合報】

高耗能絆台灣…課碳稅雙紅利

馬英九總統競選時曾提課徵碳稅的政見,但一年來「能源稅(或碳稅)條例」立法進度卻是減碳三法中最遲緩的,至今行政院仍無草案,財政部長也未出席全國能源會議。

課徵碳稅,挪威等北歐國家早在一九九○年代就已經實施,為避免碳稅肥政府瘦企業,必須同步調降所得稅,從「有所得就課稅」轉向「汙染者付費」和「使用地球者付費」之後,便產生環保節能與財富公平分配的雙重紅利。

相反地,台灣十年來碳排放量增加一倍,經濟卻未同步成長,就是高耗能產業絆住台灣的發展,失業率則因愈加依賴全球市場而大幅攀升。

目前環保署傾向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的碳交易機制,作為主要減碳工具,然而無償核配碳排放額度,賦予既有汙染者特權,後續盤查與稽核也需要極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兩岸減碳合作則牽動政治敏感神經,台灣製造鋼鐵、塑膠、水泥銷往中國,汙染(不只是溫室氣體)留在台灣,卻在中國植樹補償,以讓高耗能產業根留台灣,民眾感受勢必無法接受。即便植樹為真,國際碳監督組織也提出「碳殖民」的疑慮,擔心富國藉此在窮國圈地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

碳稅工具較簡單且透明公開,企業方便估算成本,不像碳交易價格變動難以預期,財政效果也足以更廣泛的影響既有廠商與未來投資者,甚至透過商品價格的轉移,間接引導消費者的行為。甚至能夠促成各個產業內部的節能競賽,如同等級的紙張,哪家廠商能夠用最少的能源生產出來,排碳量便越少,其市場上的成本競爭力愈強,消費者選購綠色商品便將是基於省錢的利潤因素,而不是基於道德驅動。

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哥本哈根協定,因國際角力暗潮洶湧,是否能於年底完成猶有變數,然歐盟與日本已放話,就算沒取得國際共識,他們也極可能自行啟動「課徵碳關稅」。與其未來因應國際減碳壓力手忙腳亂,以外貿為主的台灣應及早因應。

【2009/04/23 聯合報】

地球日看能源會議

20090422自由時報 王敏玲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地球日,民間舉辦的各種環保講座、營隊、綠色影展、淨灘活動等熱鬧展開,無非是希望呼籲更多人一起來愛我們唯一的地球,畢竟,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母親生病了、發燒了,大地的子民,還能袖手旁觀嗎?

而我們的政府,經濟部能源局在地球日前浩浩蕩蕩地舉辦了全國能源會議,看似煞有其事地重視能源與碳排放的問題,然而,整整兩天,影響台灣溫室氣體排放最關鍵性的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卻隻字未提;全國最高階的環保公僕─環保署長,並沒有到場,沒有站在減緩暖化、正視氣候變遷的立場把關;財政部長更不見人影,能源稅制的興革彷彿與他無關。整場會議,在全台灣許多民眾心中,只藉由傳媒放送而烙下「核能是低碳能源選項」的印象。

在世界地圖上,台灣是個不太明顯的小島,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站上全球第二十二名(二○○六年資料),雖因無法取得國家的身分證而暫時倖免於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框架下的國際規範,然而,一旦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將檢視的鏡頭聚焦在較先進的開發中國家或其他「高碳排放經濟實體」時,台灣是不可能隱形的!

誠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所言:「全球暖化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嚴峻且迫切的挑戰!」如果我們繼續放任政府將人民賴以維生的大片良田水泥化,用以發展高碳排放的污染產業、繼續默許政府讓浮誇不實的電力數據伴隨著電廠設施年年覓地擴張、繼續需索無度砍伐森林、濫用各種石化製品,那麼,台灣遲早逃不掉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污名與國際制裁,更逃不掉全球暖化所導致的苦果!

在漂綠廣告大肆登場的地球日,我們究竟該如何跟孩子解釋,我們這一代做了什麼好事?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副執行長,http://met.ngo.org.tw

社論-落實節能減碳的多元策略

  • 2009-04-22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經濟部上週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節能減碳再度成為廣受關切的議題。事實上,近年來由於地球暖化,減少CO2排放已為普世共識,我國政府早就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其中明訂「全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於2016年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量,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依此政策,到2020年必須削減CO2排放量36.5%,至2025年必須削減59.6%。但這個決策若沒有適當配套,將大大影響工業發展,壓抑台灣經濟動能,不能加以漠視。

     台灣是人口密度高的島型經濟,但耕地面積只能養活600萬人口,不靠工業加工外銷,根本無法養活2,300萬人。為了經濟發展,政府有義務設法改善經營環境,及提供優惠條件吸引投資。以目前台灣景氣低迷情況來看,政府必須馬上採取一些有利於企業營運的對策,例如減稅措施等;環評的障礙也要排除,才能讓重大投資計畫儘速執行。此外,節能減碳政策的落實,應多元推動、齊頭並進,不應全由工業部門承擔。

     台灣CO2排放量,2006年為2億6,500萬噸,其中電力部門1億6,400萬噸占61.9%比重最高,比1990年成長253%;其次為工業部門5,250萬噸占19.8%,同期間成長56.3%;運輸部門3,710萬噸占14.0%,成長91.2%。由上述看來,CO2排放增加速度發電部門最快,次為運輸部門,工業部門成長最慢。上述統計,顯示工業部門為控制成本已持續採取節能措施,另方面也凸顯這幾年工業成長趨緩的警訊。在此情形下,若再壓抑工業部門CO2排放量,非但無助CO2大幅降低,更為甚者將抑制我國經濟發展。

     至於運輸部門是有一些改善空間,例如推動大眾捷運系統及發展海上運輸、減少陸運,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共建設擴大內需市場,另方面可降低運輸能源使用量,惟對整體CO2排放之減量,效果非常有限。

     相較於工業及運輸部門,電力部門CO2的減量空間明顯較大,此可從推廣無碳電力及改善火力電廠效率雙管齊下。根據台電公開資料,台電目前共擁有火力發電機組2,200萬千瓦,其中燃煤機組效率37%,燃油效率34.4%,燃氣效率30.6%,氣渦輪及複循環機組效率分別為27.3%及43.3%,比起先進國家及中國大陸所使用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效率48%,低了許多。若能將台電這些燃煤機組及燃油機組全數改以超超臨界機組發電,估計可降低CO2年排放量1,504萬噸,相當於2006年工業部門CO2排放量之28.6%。況且,投資這些老舊機組更新,除了可降低發電成本約756億元外,估計總投資額約為3,760億元,對於政府目前大力推動公共建設及擴大內需也有相當的助益。

     目前政府因應CO2減量所推出政策中,有兩項措施確有再審慎檢討之必要。其一為碳稅的徵收,由於台灣CO2排放量75%以上來自發電業及運輸部門,一旦徵收碳稅勢必全部轉嫁給消費者,結果是全民埋單,對於CO2減量意義不大。另一為再生能源的發展,包括水力、風力、太陽能等,不過侷限於台灣的自然環境,目前均不具備基載能源的條件。其中水力發電由於河川流量枯竭,發電量自民國92年以來僅占台灣總發電量2%;至於風力發電,根據台塑企業的試驗,2007年發電率僅24%,發電成本含政府補助每度2.73元,約等於目前台電平均售價,雖然成本仍可接受,但操作率太低是一大缺失;太陽能在台灣則不具大量發展條件,它需要大空間且目前成本約為每度6~7元,除非政府補助否則無法存續。故無碳電力中,以核能較具規模且能穩定供電,實是現階段最佳選擇。

     依京都議定書,雖然核能發電不能視為溫室氣體減量的手段,但今後為了減少CO2排放及降低發電成本,發展核能發電被認為是各國必走之路。台灣目前核能發電所占比例僅17.3%,遠低於日本之30%及韓國之38.6%。我國核能發電比例若能比照韓國,則可減少CO2排放量4,440萬噸,約相當於2006年工業部門CO2排放量之85%。過去政府如有遠見,早日推動核能,台灣今日就更有空間來發展工業。不過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今後新發電機組若能採用核能,絕對有助於台灣的CO2減量。此外,世界各國的核能發電業,並不僅限定由政府投資,執政當局若能比照開放,鼓勵民間企業投資核能發電,深信透過良性競爭,將可提升國內能源效率與核電安全。

     CO2減量是政府現行重要政策,民間企業普遍已有認知,都會主動配合。例如以台塑企業六輕廠區為例,過去十年間推動614件節能改善案,每年降低CO2排放量369.8萬噸,而且尚有264件節能改善案進行中,每年約可再降低224.9萬噸,合計每年共可降低594.7萬噸,約占六輕2006年使用能源產生CO2之23.1%。事實上,節能減碳對節省營運成本也有正面效益,只要政府給予適當獎勵,業界就會自動配合投資,實不須一味嚴加限制。但是目前如中龍鋼鐵等案的環評都要求業界做不合理的減碳承諾,若此一政策不變,後續的諸多投資計畫都將胎死腹中。我們認為,與其課予工業界諸多負擔,不如要求台電就CO2排放積極做適當的改善,將其減量部份用來支應工業發展,才是兼顧節能減碳與經濟發展的務實做法。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個人、企業新投資 低碳變黃金

遠見雜誌
第  255 期  2007.09.01 出刊

作者:徐仁全 設計:陳之俊

低碳時代,我們正在切身感受的:

暖化帶來的天候異常、物價上揚帶來的生活壓力,以及節節上升的高油價。台灣民眾又如何看待暖化?未來,在低碳時代裡,物價、油價又將如何變化?

美國的未來趨勢專家、《超限未來10大趨勢》作者詹姆斯•坎頓(James Canton),在其書中預測了一段2020年發生在紐約的新聞:

自稱是Shadow Lords的一個集團,因偷竊二氧化碳的使用額度、並在線上的黑市拍賣而被攔截。

「他們侵入彭博並設了一個假帳戶,佯稱是二氧化碳使用額度的合法賣家,」FBI探員馬荷尼表示,「這個集團的做案手法相當縝密,範圍擴及五個股票市場,並涉及20個國家10家銀行,金額高達50億美元。」

「他們想壟斷去年已高達100億美元的二氧化碳額度交易,看來是沒辦法讓他們稱心如意了,」馬荷尼說。但他也承認,這個集團逃過官方圍捕,並帶走了50億中的20億美元遠走高飛。

從詹姆斯的預測中,你可能會問:「什麼!二氧化碳還可以賣錢?」

這個過去被當成廢氣,人類呼吸時吐出的二氧化碳,現在竟成為要花錢去買的「商品」,而且犯罪集團還花心思去竊取,價值甚至比黃金、鑽石還珍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低碳創世紀

隨著「京都議定書」2005年正式生效,以及全球抗暖化議題受重視,也象徵我們進入了另一波工業革命——低碳。

「我們正進入另一波工業革命,就是低碳時代的來臨,」學生時期就參與環保運動、赴美專攻環境政策,並多次參與國際環保會議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說。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碳不再是廢物,碳可以決定你我的未來。」

自從「京都議定書」在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發表,並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後,就象徵全球將進入另一個新時代。

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2006年5月發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國際上引起大轟動,近一年來全球抗暖化議題,可說熱到最高點。

人類文明已經從燃燒大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的「高碳時代」,轉變到倚賴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的「低碳時代」,甚至走進「無碳時代」。

過去100年來,台灣平均溫度上升了1.2度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前環評委員徐光蓉說,現在學界已沒有人再去爭論溫室氣體到底是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兇?也不會爭辯全球暖化是否日益嚴重?「這些從日常生活中很明顯就可以感受到,根本不用再去證明了。」

徐光蓉舉例,20多年前她讀台大時,教室旁的那兩棵鳳凰樹不曾開花過,記憶中只有在台南的成功大學校園內的鳳凰樹才會開花。「但現在,台大的鳳凰樹年年開,這就是全球暖化的實證。」

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應該都已感受到暖化現象。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研究發現,過去100年來,台灣的溫度上升速率約為全球平均0.6度的兩倍。

7月21日下午,台北市氣溫高達38.6度,平了86年前,台北市創下的7月最高溫紀錄。

不僅在台灣,位處溫帶的日本,8月16日下午,埼玉縣熊谷市和岐阜縣多治見市出現有史以來的最高氣溫40.9度,不少人昏倒,鐵軌也因此變形,這在日本還未曾發生過。

許晃雄也發現,過去30年間,全球平均溫度上升速率突然加速至約過去百年的三倍(相當於2度∕百年),台灣的暖化也加速至相同的速率。

「這30年的增溫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暖化,因為幾乎地球上所有地區都變暖了,」他說。

氣候異常將造成全球2.4兆的經濟損失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不僅在氣候變異、環境生態的改變,更會造成新疾病的產生與擴散、海平面上升、沙漠面積擴大等,甚至會危害人類生命。

「熱死人」,這句話已不是誇大的形容詞,而是現象與事實。今年7月,40餘度的熱浪襲捲東歐、南歐,單是匈牙利一國就熱死了500多人,顯示暖化造成的氣候異常,已危及人的生存。

地球暖化已經改變了地球生物的命運,就連商業經濟活動也受到它的威脅。

{page}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登(Nicholas Stern)去年底應英國政府所做的暖化報告《Stern Review》中指出,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氣候異常,如颶風、洪水、乾旱及熱浪等現象日益增多,將造成全球總生產毛額(GDP)減少1%到5%,約為3680億英鎊,相當於2.4兆元台幣的損失。

史登認為,為防止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唯一可做的就是減碳。

他提醒,如果我們沒有做任何減碳的努力,在2035年即可看到大氣層含二氧化碳量為55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也超過現在430ppm甚多。屆時,全球溫度將較今日再上升2度的機率達到75%,甚至高過99%。

京都議定書明定38個工業國及歐盟減碳標準

減碳不只是救地球,更是減少個人、國家財務損失的最直接方法。

英國政府早在2003年就揭示其新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構一個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為這一波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新趨勢,清楚地做了宣示。

白皮書中開宗明義即說:英國要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準再大幅降低60%。

「京都議定書」中也明訂,38個工業化國家及歐盟要以身作則,在2008到2012年間,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該國1990年時的排放量水準,並再降低5.2%。

綜合種種因素,國際間一場減碳大作戰正式宣布開打。

低碳成風尚

低碳有多流行?瞧瞧歐陸各國力推的自行車活動,名牌環保包、各式各樣的碳商品,就可以知道。

近年來,減碳,已成為各國政府、企業、人民,最紅、最IN的新時尚。

本月即將在澳洲召開的亞太經合會領袖高峰會(APEC),也將暖化減碳排入議程。

儘管美國總統布希遲遲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是美國各州已陸續呼應減碳活動。例如藝人出身的加州州長阿諾,去年9月宣布,要在2020年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到1990年的25%,成為全美第一個宣示減碳的州政府,此舉更帶動包括夏威夷、紐澤西等州的跟進。

阿諾在宣布記者會中說,「我們加州將開啟環保的全新時代,這將改變歷史軌跡。我們可以同時拯救地球又追求經濟發展。」阿諾主政下的加州,被公認是美國最響應環保的州政府,將阿諾聲望推向新高點,登上《FORTUNE》《Newsweek》《TIME》等雜誌的封面人物。

流行風∕歐陸腳踏車、名牌環保包、明星演唱會……

歐洲各先進國家更是熱中減碳。巴黎今年7月開始提供1萬部腳踏車,供民眾付費使用,以減少車輛對市區的空氣汙染。這也是繼巴塞隆納、日內瓦、斯德哥爾摩及維也納後,由市政府提供腳踏車出租的歐洲城市。

最近在全球流行掀起搶購的環保包「I am not a plastic bag」,更是流行與環保結合的最佳例證。台灣的賣場將英國名設計師Anya Hindmarch設計的環保包,以500元台幣售出,雖然搶購風波引起爭議,但設計師的初衷仍是想喚起民眾對地球暖化日益嚴重的關注,也希望能推動購物袋使用。

低碳成為流行主軸,也可從全球各地流行歌手、政治人物、好萊塢明星,在7月7日展開的「Live Earth抗暖化接力演唱會」上看出端倪。這個全球接力演唱會就是為了宣導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並鼓勵民眾採行減碳的生活方式,吸引150位歌手、在全球九大城市演唱,超過20億人收看。這更是繼約20年前流行歌手為了衣索比亞饑荒問題演唱〈We are the world〉後,再一次號召全球大團結的舉動。

商品化∕碳補償、碳禮物、碳權、碳交易……

進入低碳時代,各種具備減碳概念的新興行業、產品、稅則等,也紛紛問世。在英國就發展出個人碳平衡(Carbon Balance)交易。十餘家碳權公司相繼成立,如Climate Care或Carbon Footprint。它們提供網路訂購碳補償(Carbon Offset),以平衡你排出的二氧化碳量。

不止在英國,在澳洲、瑞典等歐洲國家,有愈來愈多的人購買碳禮物(Carbon Offset Gift)做為生日或聖誕節禮物。

英國還打算發行碳信用卡,建立個人的碳配額交易市場。例如倫敦早在2003年開徵「進城費」,週一至週五早上7點到下午6點,每輛汽車進城得付8英鎊,但若是開著環保車卻不需繳納。短短四年,倫敦進城車輛已經減少二成。

今年5月,紐約也宣布跟進,即將在曼哈頓市中心開徵塞車稅,並預計五年內把1萬3000台計程車,全部換為油電混合車。

投資學∕台灣首檔綠能趨勢基金半年達328億

不僅在海外,現在在台灣,減碳也是最新興的時尚運動。

細心的家庭主婦最近可能都發現了,台電公司帳單裡,出現了一欄過去沒有的訊息:「貴用戶本期用電排放CO2約□□□公斤,敬請節約用電,以減少CO2排放,降低地球溫室衝擊。」

統一超商近一個月來,也罕見地在各大報章媒體刊登廣告,宣示今年夏季實施「夜間關燈」的減碳行動,在半夜1點後即會關掉部分電源。

愈來愈多企業也運用減碳做為最佳的形象廣告。例如舒潔衛生紙最近就大打形象廣告,表示他們的木漿來源皆是人工再造林地,不會砍伐熱帶雨林的樹木,並在每砍一棵樹的同時,會種兩棵樹來確保林木資源的永續繁殖。

低碳流行風,甚至也吹到了年輕偶像歌手王力宏。他在最新專輯《改變自己》中大膽以全球暖化為訴求,「現在時機成熟,也是最佳宣導的時候,」王力宏說。

低碳投資也已成為台灣人投資的新顯學。

去年10月,國內第一檔同時投資替代能源、水資源及環境汙染控制三大綠能產業的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甫上市,不到六個月,募集額度已達上限328億元。

低碳變黃金

節能減碳不只省荷包,更能幫人賺鈔票!全球碳交易市場正在成長、替代性能源投資報酬可期……。

減碳風從國外吹到國內,引起空前大流行。除了是為了拯救地球繼續暖化危機外,更多的企業與個人也都體會到減碳可帶來好處。首先,減碳能省錢。

行政院能源局8月表揚24家公民營機構及學校在減碳上傑出的成效,共有包括中鋼、中油、中華汽車、台積電及統一實業等,一共減了22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600座大安森林公園節省8.5萬公秉油當量,換算金額省下了8億元能源成本。

統一超商今年7月開始在全台超過4000家門市,從每日凌晨1點起,全面關閉騎樓燈和橫式招牌燈,預計每月可省下77萬度電力,減少約491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如此節能效果,相當於一天減少2萬7206輛小客車的碳排放。

其實,早在去年統一超商就啟動減碳計畫,導入省電燈泡、變頻冷氣等做法,共省下4606萬度電力,相當於減少2萬938公噸的二氧化碳。今年更進一步,減少夜間開燈,減下碳量,也省了大筆的電費開銷。

碳交易市場蓬勃發展,2006年達300億美元

其次,減碳不只省錢,減碳還可以賺錢。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開發中國家企業可進行減碳工程,減下的碳量還可轉賣。

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事長林志森說,他一位朋友就跑到中國大陸去參與大陸的碳權市場,並成立私募基金,在濟南市以不到2億元買下一個工廠。今年初賣掉後獲利逾2億元台幣,其中大部分獲利就是來自賣碳權。

因為該工廠申請製程改善及提高能源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時也向中國政府登錄,並在聯合國註冊,最後被國際碳基金買下,大賺了一筆。 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今年5月的最新統計,2006年全球碳交易規模已達到300億美元,相較於2005年的100億美元,成長了兩倍,顯示碳交易市場正在快速成長中。

除了省錢與賺錢外,低碳會風行,也是因為全球石油正快速消耗殆盡中,讓愈來愈多人覺醒到必須開發替代的低碳能源。

石油到底還剩多少?沒人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會有用完的一天。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出版、被喻為「史上最黑暗」的報告指出,受到中東政治地緣不穩定、全球煉油產能不足、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持續減產、與新興國家需求強勁,到2012年,每天將出現1420萬桶需求缺口,造成油價高漲。

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表示,過去石油危機引發美蘇間的冷戰,未來的石油危機已是新興國家與美國的對抗。他認為,能源已是各國爭奪生存的命脈,未來各國在掌握能源上都會以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已不是單獨的經濟或農業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最近北極臨海各國開始插旗宣示主權,背後的動機就是為了海底蘊藏大量石油。

高油價時代,投資替代性能源的報酬可期

最後一個低碳風行的原因,則是石油愈來愈貴。

能源短缺使油價上漲。國際油價近三年漲了三倍,國內95無鉛汽油也從今年1月3日的每公升27.2元,漲到8月15日的29.1元,漲幅達6.9%。

油價上漲,讓民眾不得不減碳。根據能源局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台灣油價上漲,意外減少運輸消費的汽油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7%,促成民眾過低碳生活。

此外,石油恐用盡、也愈來愈貴,都讓各國積極投入再生能源開發。

巴西是目前最成功將石油倚賴度大幅下降的國家,兩次石油危機讓巴西提早發展自有能源,藉著廣大土地種植甘蔗以換取生質能酒精,降低對石油倚賴。

目前生質酒精占巴西四成的能源用量,500餘萬輛汽車都能使用酒精汽油做為能源上路。就連台塑王永慶之子王文洋也看好此商機,打算從巴西進口生質酒精來台灣販售。

相同的思惟也發生在台灣,政府近來推動生質柴油、生質酒精,期減少石油倚賴度,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很難想像碳竟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及商機。

清大經濟系教授黃宗煌說,「企業如果還沒體認到碳的威力,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碳排放規定一定會愈來愈嚴格,企業要將碳成本列為經營成本之一,否則會倒大楣。

近年來國內大學院校內開設唯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課程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教授就形容,「管理得好,它就會變成你的資產;管理得不好,它就是一種成本!」

碳不再是廢物,低碳變黃金,時代正式來臨。

九成民眾意識暖化,物價每月漲掉人民460億

遠見雜誌
第  255 期  2007.09.01 出刊

作者:徐仁全 攝影:陳之俊

近半年來全球暖化、高油價、高物價,不只對全球、也對台灣民生影響甚深,這三個議題又環環相扣,到底國人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全球暖化議題】88.5%民眾認為全球暖化問題嚴重

近一年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拍攝的《不願面對的真面》在全球轟動,片中詳實記錄並說明全球暖化造成的危害,再一次讓全世界感受到全球暖化近在咫尺,搶救地球的任務已迫在眉睫,不再只是一件「與我無關」的全球議題。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劉紹臣指出,受到熱島效應及全球暖化的雙重影響,台灣地區平均溫度已愈來愈高。據他的研究,百年來台灣全日平均氣溫提高1.1度,從原本的23.3度,升至24.4度。其中又以夜間平均溫度增加更為明顯,夜間平均溫度百年來上升了2.5到3度,也因此,晚上熱烘烘的現象將愈來愈明顯。

這就是全球暖化影響台灣最直接的證據。

《遠見》針對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人進行全球暖化問卷調查,結果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很嚴重」與「有些嚴重」,顯示國人對全球暖化感受深刻。

六成願犧牲經濟成長,維護環境生態

九成台灣民眾認為暖化問題嚴重,那麼他們最憂心造成哪些影響?最高比例、近五成(48.7%)的受訪者最憂心「天氣異常」。另外有19.7%擔憂「海平面上升、淹沒土地」;有15.9%民眾憂心「自然災害將增加」;15.5%認為全球暖化會影響「生態環境異常、農漁收成減少」。

當然國人也擔心整體經濟受影響,煩憂國家經濟會因此更不景氣,能源恐因短缺而價格上揚等。經濟發展與環境維護孰重要?近來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等大投資案卡在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再次引發經濟建設與環境維護無法兼顧的爭議。

《遠見》調查顯示,受訪者有63.5%「很同意」與「同意」為了保護環境生態,就算經濟成長下降,仍是值得的,顯示國人環保意識甚強。

【高油價時代】35.9%認為,未來一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而溫室氣體又是燃燒石油等石化原料所引起。近幾年來,為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各國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同時各種預測指出,全球石油蘊藏量只剩40年開採期,造成原油價格近幾年來大幅上漲,不僅開車族叫苦連天,也帶動其他產品的通貨膨脹。

近來石油價格攀升快速,國際布蘭特原油8月期貨價格一度衝到77.57美元,國內每公升價格節節上揚,98無鉛汽油來到30.6元,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8月中後,國際原油價格又回跌到70美元附近,短暫紓解了油價上漲與物價恐慌,但相關報告皆指出,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其實不是夢。

美國高盛證券也預估,今年底有機會看到每桶95美元的價格,距離每桶100美元只差一小步。

那麼,台灣人如何看待油價呢?當問到「何時可看到國際原油價格每桶100美元,相當於國內每公升汽油35元新台幣的價位時」,有近35.9%、超過1∕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年內就會看到原油達到每桶100美元。

46%民眾因高油價,轉搭大眾運輸

今年初國內95無鉛汽油每公升27.2元,漲到8月15日的29.1元,漲幅達6.9%。節節上揚的油價,是否也讓愈來愈多國人捨棄開車,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更低碳排放的生活呢?調查發現,46%民眾已因為油價上漲而減少開車,改搭公車或捷運。這些民眾中「過去以開車及騎機車」為主者占了53%。明顯反映油價上漲,讓開車族不得不改變交通方式的情況,已十分普遍。

【高物價生活】81.6%民眾的生活,已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

近日來,除了高油價苦惱民生外,油價也是帶動物價上漲的主因之一。近幾個月來,台灣其他物價也有齊漲現象,最明顯的如乳製類食品、麵粉、食品原物料等。

有高達81.6%受訪民眾認為,這一波物價上漲已經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認為「影響很大」的有38.1%,回答「有一點影響」的也有43.5%。

近一兩年來緊盯油價議題研究的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表示,物價節節上漲,但國內的經濟環境沒有大改善,包括就業率(不包括短期工作者)、薪資水準及整體經濟成長率,都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因此會讓民眾感受到「萬物齊漲,就是薪水不漲」的情緒。特別是中低收入的「M型社會」另一端的小老百姓,對物價上漲會特別有切身感受。

全台每月增加460億元消費支出

油價、物價上揚,民眾改變通勤方式,也造成日常生活上的影響,到底每人會增加多少開銷?民眾如果要維持現在的生活消費習慣,認為每月因物價或油價上漲而增加多少支出?回答「1001∼3000元」者最多,有29%;其次為「3001∼5000元」,有20.8%。認為每月增加「5000元」以上者也有13.7%;增加「1000元」者只有7.3%。如進一步從增加消費的各級中位數,再乘以所占比例之人數來推算,可得到全台灣18歲以上民眾,要維持跟過去一樣的生活水準,每月總共要多花460億元支出。

氣候暖化與異常、油價高漲、油荒、高物價,已經成為未來幾年全球不得不面對的大趨勢。當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已逐漸在改變政策、產業與生活習慣時,台灣人準備好了嗎?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馬促溫室氣體減量 工商界反彈

馬英九總統(右)上午出席「98年全國能源會議全體大會」,宣示節能政策,站在馬總統身旁的是將在能源會議中發表專題演說的諾貝爾慈善基金會總裁麥可諾貝爾(左)。
記者陳柏亨╱攝影
馬英九總統上午在能源會議中宣示,善盡國際公民責任,在能源使用要節流、淨源。他說,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在2016年至2020年排放量要降到2008年水準,2025年降回到2000年水準,2050年排放量更降至只有2000年的一半。馬英九說,他知道這是雄心勃勃不易達到的目標,但若沒有規畫,工作就不可能起步。

馬英九說,世界195國有181個國家簽訂京都議定書,我們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社會,不但不能逃避,還應積極回應,在必要範圍內,讓我們不能參與但與我密切相關的國際公約,成為國內法。

工商界反對溫室氣體減量法,六大工商團體下午為此拜訪行政院;官員表示,節能減碳是政府的目標與政策,溫室氣體減量法是達到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至於如何執行,政府會多聽各方的意見。

此外,馬英九在會議中提及綠能產業時,只點出光電和LED兩項,讓其他綠能業者憂心被排除。官員澄清說,總統提的是台灣有較好技術發展、競爭力的產業,包括風力發電等其他綠能產業,政府都不會排斥。

馬總統表示,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能源水使用效率每年要增加2 個百分點,能源使用密度在2015年時要比2005年降低20%,2025年要比2005年降低50%。他指出,今年2月21日提出今年經濟成長率-2.97%時,政府就決定未來六大產業發展方向,其中就包括綠能產業太陽能發電產業與LED產業。

馬英九指出,政府將在雲嘉南造林6萬公頃,並在嘉義、屏東、花蓮各推超過1000公頃平地森林公園,改善地層,並可與企業減碳相結合。

【2009/04/15 聯合晚報】

生態志工 聽內在鼓聲 牙醫組荒野大軍

  • 2009-05-02 中國時報 【黃哲斌、何榮幸、高有智╱專訪】

     他是一位非典型醫,拒絕月薪七、八十萬的挖角誘惑,堅持「錢夠用就好」;這位醫刻意採取約診制,每周平均只看診二十三小時,卻花另外二十三小時擔任志工。他用童子軍的義務服務精神實現成人的夢想,努力影響周遭所有人成為志工,不靠政治或宗教力量,創建一支上萬人的生態志工大軍。

     五十年次的李偉文,或許是台灣最窮的開業牙醫,卻是精神上最富有的生態志工。他在一九九五年與知名生態攝影家徐仁修等人共同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已是台灣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參與會員超過一萬人,目前仍有六千多位活躍志工。

     菁英反思回饋 凝聚讀書會員

     李偉文的人生上半場,擁有世俗眼中「社會菁英」的標準配備,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住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有一個幸福家庭。然而,某種內心的不滿足,讓他與十幾位社區友人成立讀書會,每周交換彼此的專業故事。

     四、五年後,這個涵蓋金融業、醫生、律師、建築師的讀書社群,擴大到兩百個家庭,他們除了每個月舉辦露營、旅行,開始思考如何回饋社會。就在此時,徐仁修加入他們,分享自己每年在台灣旅行工作,以鏡頭目睹自然環境遭快速破壞的實例,同時帶著這群人到野外實地考察。於是,他們決定成立荒野,矢志保護台灣的野外生態環境。

     荒野創立之初,就有四百多名會員,其中包括二十幾名墾丁國家公園自然解說員,徐仁修擔任第一屆理事長,負責宣傳理念;「資深童子軍」李偉文是秘書長,主攻組織運作。

     荒野的理念雖然簡單,作法卻無法輕鬆寫意。他們發展出幾個策略,包括透過購買、認養、捐贈等方式,取得野地的管理權,避免遭到開發破壞;或是監督政府的環保政策、水土保育、國家公園管理等等,最重要的是,讓大眾體會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與急迫。

     大量吸收志工 建立人情連結

     然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一開始,李偉文就意識到,環保團體不能只靠理念吸引人,必須有效動員、發展組織,他說:「華人社會只靠理念是不夠的,更重要是建立朋友的『人情連結』。」

     於是,李偉文的志工生涯很另類,他與其他創始會員的首要功課,就是「帶著新會員到處去玩」,透過實地的野外訪查探勘,讓大家親身體認台灣自然生態的美好,並親眼目睹開發破壞的威脅。至於李偉文最大的挑戰,就是讓每一位接觸荒野的人,「統統變成志工」,就連早期接受媒體訪談,李偉文都期許採訪結束後,能讓媒體記者心甘情願掏出兩千元入會。

     李偉文的理論是:「理智上說服別人,並無法讓對方從生活中轉變;只有讓對方變成荒野志工,承諾開始影響周遭友人,他才會開始改變自己的實際生活。」所以,李偉文大量吸納、訓練不同專長的志工。

     例如,知名作家陳若曦起心動念加入荒野,原本想在住處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擔任解說員,後來她笑稱自己年紀大了,常記不住解說內容,於是李偉文改請她扮演推廣荒野理念的重要角色。

     學童子軍精神 自願認養工作

     二○○一年,李偉文從徐仁修手中接下理事長,荒野也發展成六、七千名會員的龐大組織。十二歲參加童軍、大學畢業就獲頒「木章」的李偉文,強調他只把童子軍「自願承諾、義務服務」的精神帶進荒野,所有工作都是自願認養,所有勞力時間絕不收酬勞,「一切不勉強,反而不會給大家壓力。」李偉文說。

     荒野的力量,不只量化在志工會員的數字上,更展現在他們深入各行業、各年齡層的滲透性;尤其他們的「炫蜂團」,每年帶著小朋友到郊外玩耍、參與營隊,一方面讓生態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另一方面讓更多父母因而接觸荒野、信任荒野。

     部分環保團體質疑,荒野並未積極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努力改變政策、阻擋不合理的公共工程。李偉文對此強調,荒野希望透過各種參與的力量,「在政策成形之前,就有動員改變的空間」,而不是在政策定案後再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去企圖翻案。

     追求智慧慈悲 貼近生命核心

     如今,李偉文已卸下重擔,擔任荒野榮譽理事長。十幾年的志工生涯,讓他推卻大學學長的挖角邀約,「保證每月收入七、八十萬」;但他總不明瞭,他的同儕們「每天花十幾個小時,整天關在一公尺見方的診療間,視野只專注在零點一公分的患部裡」,即使賺了大把鈔票,也只能不斷換車換房、蒐購古董,精神生活卻很空虛。

     李偉文早就搬離民生社區、搬到更接近自然的新店花園新城,並確信賺錢不是他的生命核心,「智慧」及「慈悲」才是,為了追求前者,李偉文每天必定大量閱讀;至於後者,荒野就是他回應自己的答案。最近,他更試圖結合兩者,以《傾聽自己的鼓聲》一書,反芻他對生態環境、生活教育與生命姿態的思考。

     「要能傾聽自己心靈內在之聲,有信心依照自己的鼓聲前進」,這位非典型牙醫,在牙醫診所之外發出的鼓聲,已經被所有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人聽見。

環保志工轉型 各行業站出來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環保運動近年逐漸由啟蒙意識轉型為生態維護,除了李偉文以醫生身分打造「荒野傳奇」,各行各業人士紛紛投入生態志工行列,已成為台灣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領域極受矚目的新興力量。

     早期台灣環保志工主要致力於教育推廣、資源回收等方向。例如徐慎恕(已改名謝百合)、陳來紅等人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開啟家庭主婦關心環境政策、環保教育推廣的先聲。其後同一群核心幹部再接再勵創設「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在生活消費中落實環保主張與合作原則。

     慈濟基金會則在證嚴上人號召下,從一九九○年起致力於環保人文志業。慈濟在一九九二年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活動」,一九九四年起宣導使用環保餐具,並陸續在各地設立環保站進行資源回收,大專院校的慈青社則在校園內推廣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

     慈濟志工們人手一副環保餐具、進行資源回收,已成為台灣環保志工們深入各角落工作時的重要景觀。

     近年生態志工風潮興起後,則在生態解說、環境守護等方面著力甚深。例如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等人從一九九七年起催生的中華鯨豚協會,以及作家廖鴻基等人在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都長期培育解說員,致力於海洋生態觀察、鯨豚調查記錄、海上解說導覽、舉辦親子營隊,成為台灣海洋志工的重要基地。

     各地社區大學近年則在環境守護層面扮演重要角色,台南社大與北部淡水河流域沿線社大的志工,對於生態保育工作皆不遺餘力,社大系統逐漸成為各地環境守護的據點。

     值得注意的是,二○○○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誕生後,透過每日發行的電子報廣泛、深入報導環境議題,如今已成為環保團體互通聲息、訊息託播的重要管道,也讓外界更加了解台灣生態志工的各類努力方向。

業者:要做就要敢花錢 別玩假的

  • 2009-04-24 中國時報 【劉宗志╱台北報導】

     幾年前紅極一時的太陽能產業,在國內還一度出現千元股王,不過在金融風暴衝擊下,融資困難、售價狂跌讓產業飽受衝擊。各國政府在面臨麵包(救經濟)與環保(節能)的兩難下,補助紛見降低,國內業者則在行政院提出通過「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之際呼籲,要做就要敢花錢,別再玩假的!

     業者說,台灣因為地小、市場有限,商機本來就不大,加上過去政府「非常不積極」,讓節能產業遲遲難以推展,不過台灣業者獨步全球的本事,就是沒有政府協助照樣「活得很好」,反而還替台灣賺外匯。

     以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廠商茂迪為例,該公司目前產品有九成五外銷,其中,歐洲、美洲、亞洲各占約三成。今年市況不看好,即使業者再有競爭力,面對全球景氣不佳、產業競爭激烈等問題,也得舉白旗投降,像是太陽能業者益通、昱晶、合晶等大廠就被市場點名第一季面臨虧損命運。連已經公布首季營運的龍頭廠茂迪,雖然仍有小幅獲利,但毛利率竟然不到四%,比NB代工廠的毛利還差,其他業者的狀況可想而知。

     產出位居全球前十大的太陽能電池廠茂迪也表示,國內太陽能產業目前最欠缺的就是獎勵與補貼,包括政府願意用多少錢來收購電價,以及在裝置相關節能設備時的補貼,若二者皆可激發業者誘因,則台灣再生能源就能正式走上軌道。

愛地球 超級盃T恤改用有機棉

  • 2009-04-20 中國時報 【林上祚╱台北報導】

     人類的食衣住行,樣樣都會在地球留下足跡,內衣褲T恤原材料─棉花,每年竟然要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農藥與殺蟲劑,為了降低農藥對環境的衝擊,愈來愈多民眾改穿有機棉,美國超級盃足球聯賽,今年起冠軍T恤也全面使用再生聚酯纖維與有機棉花。

     柔軟透氣的棉製品,深受人們喜愛,但一件一百元的T恤,在生產過程,卻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代理進口有機棉產品的歐亞有機棉表示,種植棉花使用的殺菌劑、除草劑、殺蟲劑等,占每年全球農藥使用量的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在紡紗過程,為了彰顯出純白色澤,還大量使用漂白劑柔軟劑,部分劣質染料甚至有甲醛、苯、酚殘留,一件棉製T恤,消耗大約一百一十公克的化學藥劑,化肥和農藥不但影響當地生態和農夫、居民的健康,還會汙染土壤與地下水,間接危害到其他地區的人與大自然

     近年來民眾環保意識大增,「永續時裝」也成為一股潮流,加州非營利性組織「有機棉交易協會」預測,有機棉銷售額二○○九年將達二.二六億美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超級盃每年銷售量最高的紀念商品─冠軍T恤,這個球季開始,已經全面改用有機棉材質,超級盃冠軍T恤,係由運動用品製造商Reebok製作,不僅T恤材質使用有機棉,就連T恤商標與布料縫合線都是用有機材質。

     本屆超級盃也使用美商TECO生產再生能源照明裝置,並且透過種植二千七百棵樹,推動碳中和工作,主辦單位也將每日剩飯捐助給當地慈善機構,球迷可以透過你購票我種樹活動,一起響應公益環保運動。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鹿角溪濕地 新生態教室

台北縣政府近年在大漢溪流域沿岸高灘地要建300公頃的人工濕地,以淨化水質和營造生態環境。完工不久的樹林市鹿角溪濕地,早已成很多鳥類、昆蟲的新天堂和學校的自然生態教室,例假日更是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樹林市民代表會主席連明智等人說,鹿角溪濕地最近儼然成為眾多市民的「秘密基地」。

當地交通非常便利,附近居民常散步過來,更多人是騎自行車到這裡閒逛,開車前來也有停車場。運氣好,還能看到很多鳥類、昆蟲,擺脫塵世喧囂,算是都市居民夢寐以求的天堂。

連明智說,這塊濕地以前常被人偷倒垃圾、工程廢棄物,甚至縣府還要在旁邊設專收工程棄土的「土方銀行」,歷經居民抗爭和他強力反對,縣府這幾年轉設人工濕地,終於讓這兒「脫胎換骨」。

縣水利局長李戎威說,耗資5000多萬元於樹林市大漢溪畔16公頃高灘地,設置的鹿角溪人工濕地,水域面積就有13.1公頃,內設沈沙池、漫地流池、近自然溪流、草澤濕地和生態池。

其中草澤濕地面積多達6萬6000平方公尺,日處理汙水量可達1萬2000CMD(千公升)。

李戎威指出,人工濕地是以人為操縱與控制方式,種植能承受高汙染物質的水生植物,不需添加化學藥劑即可收淨化汙水成效,同時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供生物棲息,且施工成本低廉、維護簡單,不會有二次汙染等問題。

李戎威表示,這濕地完工後有效減少大漢溪汙染負荷,同時挹注大漢溪、淡水河乾淨水源,提供河濱公園景觀用水再利用;由於濕地保留完整河岸次生林,創造多樣性棲地,可吸引鶺鴒科、秧雞科等數十種鳥類及兩棲類爬蟲和昆蟲棲息,縣府積極運用濕地復育大漢溪河廊生態。

圖╱聯合報提供

【2009/05/0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