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溫室氣體交易 哀聲碳氣

歐洲碳價格
經濟日報╱提供

溫室氣體排放市場創立三年來,部分交易商的股價暴跌、碳價格大起大落、未來的法規不確定,加上科技發展延遲,使得市場發展前景始終烏雲籠罩。不過樂觀者堅信,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基本面強力支撐下,碳市場的前景無可限量。

金融時報2日報導,據市場分析業者Point Carbon公司估計,全球溫室氣體交易去年總值400億歐元,比前一年成長80%,且今年預估將增加到630億歐元(980億美元)。

大多數交易在歐盟的排放權交易計畫(ETS)中進行,但聯合國根據京都議定書創設的其他交易機制,也將貢獻約120億歐元的交易值。

碳排放市場始於2005年初歐盟ETS成立,根據該計畫,發電、製鋼、水泥等碳密集產業的業者,可獲得政府分配的碳配額,並可互相交易。製造二氧化碳比配額少的公司,可把碳配額賣給製造二氧化碳超過配額的公司。

這類交易都在氣候交易所(Climate Exchange)、北歐電力交易所(NORD Pool)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等市場進行,但大部分交易透過經紀商的櫃檯買賣。

碳交易的目的在鼓勵企業以最低成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例如企業可改善能源效率或採用低碳技術;如果這些方法不符經濟效益,則可從市場購買碳配額。

此外,企業也可購買由聯合國核發給減碳計畫的「碳信用」,例如投資在開發中國家的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等計畫。

不過,歐盟排放權交易計畫迄今屢遭挫折。在2005年到2007年底的第一階段,由於碳配額分配過剩,導致企業減碳誘因降低,市場碳配額過多也使碳價格從每公噸逾30歐元暴跌到10歐元。

在2008年到2012年的第二階段,碳配額的分配己經緊縮,預料情況將改善。但全球經濟減緩可能導致工業的排碳隨之減少,使市場缺少碳配額的程度減輕,導致碳價格下跌。

碳市場前景不確定也表現在歐盟執委會今年稍早公布的碳排放計畫,以及有關公司是否應該購買2013年起第三階段碳配額的爭議。大多數碳交易商對碳市場前景仍十分樂觀,認為仍處於草創階段的碳市場遭遇挫折是正常現象。長遠來看,氣候變遷問題的因應無可逃避,將是碳市場最大的支撐。

【2008/04/0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