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能源匱乏
現在,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化石燃料發電, 就已經造成如此劇烈的氣候變遷, 如果連剩下四分之一無電可用的人也加進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愈能降低太陽能、風力發電的成本, 並且讓窮人安全的取得這些科技, 不僅能消弭貧窮,還能阻止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
一片漆黑的非洲 怎麼知道,非洲何時才真正有脫離貧窮的機會?我的判斷標準很簡單:看到安潔莉娜.裘莉跟迦納的太陽能板合影,或參觀辛巴威的風力渦輪發電廠,就知道非洲有救了。近年來,由於裘莉等名人積極投入公益,世界開始正視非洲的苦難。
他們特別關注貧窮與疾病的問題,也為非洲帶來迫切需要的救援物資與償債優惠。然而,非洲電力嚴重短缺的問題,幾乎沒有人注意到。
只要看看全球的夜間衛星照片,就會發現驚人的結果:歐洲、美洲與亞洲燈火輝煌,非洲絕大部分地區卻是一片漆黑。 對抗愛滋病、淨水、保育森林、瘧疾防治與消弭貧窮的議題都有人倡導,但「能源匱乏」的問題卻乏人問津。
這項議題似乎沒什麼吸引力,沒有國際公益團體發聲、沒有話題性、沒有布條或頭巾來為自己定位,也沒有名人加持。大家都不想為發電廠代言,因為無論在政治上或環保上,發電廠都是眾矢之的。
更糟的是,籌資和興建發電廠曠日廢時,而且無法立即回收成本。 事實上,能源一直是非洲最不受重視的老問題。可是,我們不禁要問,沒有足夠的供電能源,非洲可能遠離貧窮、愛滋病、不乾淨的飲用水和瘧疾嗎?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荷蘭一年的發電量是200億瓦,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南非以外非洲國家一年發電量的總和。中國的發電量每兩星期增加10億瓦,也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南非以外非洲國家一年增加的量。
即使各國供電量差距如此懸殊,能源匱乏的問題依然鮮少成為討論焦點。聯合國與世界各大發展組織在2000年提出的千禧年發展目標,甚至沒有納入普及電力這一項。
這些發展目標包含在2015年前達成消除赤貧、普及國民教育等八項。但是,不先解決能源匱乏,如何消除貧窮? 「能源匱乏」(energy poverty)一詞,我最早是從太陽能電氣照明基金會(Solar Electric Light Fund, SELF.org)執行長佛瑞林(Robert Freling)口中聽到的。
該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為開發中國家的鄉村與偏遠地區提供太陽能電力和無線通訊設備。取得能源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就跟空氣和水一樣,佛瑞林主張,「可是,那些致力於解決發展問題的聰明人,卻經常忽略這一點。」
在現代,缺電問題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但據世界銀行估計,世界上大約有16億人沒有電,等於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無電可用。
每晚,這16億人都在漆黑中度過。世界銀行統計指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南非以外的非洲地區,有75%的家庭、約5億5千萬人沒有接上電網。在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則有7億人沒有接上電網,約占這些國家總人口的50%、鄉村人口的90%。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若現狀繼續維持,到2030年,依然有14億人無電可用。
生火煮食是缺電地區最常見的替代方法。然而,每年約有160萬人因為使用燃燒效率不高的爐具或鍋具,導致室內空氣不良而死亡。受害者多半是婦女及兒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利用生質能烹煮,已成為排名在營養不良、不安全性行為和缺乏乾淨水與衛生之後的一大死因。
為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地方有能源匱乏的問題?各個地方的原因不盡相同。
某些地區是因為經濟成長飛快,加上人口爆炸,導致能源供不應求。在窮困國家,則由於石油與天然氣價格飆漲,迫使政府採取限電措施。
還有一些地區是因為長年乾旱,使水力發電陷入癱瘓。 不過,能源短缺的國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公用事業經營不善,沒有能力籌措足夠的資金來興建及營運發電廠與輸電線。這些國家長期飽受政府無能或內戰之苦,或兩者皆是,而這兩項問題往往息息相關,在非洲更是如此。
一個國家的政府要有能力、政局要穩定,才能規劃、籌資、興建和營運成本高昂的發電廠與輸電網(這些都是長期的建設計畫)。否則,大眾便無法享受長久的供電,甚至永遠無電可用。
不過,即使是在政府有為、政局和平的國家,發電計畫也經常停擺。有時候是因為政府不允許公用事業民營化、並收取可永續經營的合理價格,有時候則是淪為政治酬庸的工具或政治鬥爭的戰利品。
事實上,現在非洲取得的償債優惠,主要是將停擺的發電建設貸款一筆勾銷,而停擺的原因多半是貪汙或管理不當。
南部非洲電力聯營網(Southern African Power Pool)是由非洲南端12個國家的電力公司組成的聯盟。集團經理穆沙巴(Lawrence Musaba)向《紐約時報》表示(2007年7月29日):「我們一直缺乏發電和輸電所需的大量資金,而且無論公私部門都不願意投入。這樣的困境已持續15到20年之久。」這篇文章由我的同事懷恩斯(Michael Wines)撰寫。
他提到,非洲人口第一大國奈及利亞的政府,在2007年4月公布的報告中指出,「國內79座電廠,只有19座能運轉??該國再生能源委員會表示,跟全盛時期相比,每日供電量掉了六成。停電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年高達10億美元。」
能源也是一種經濟商品,必須有良好的政府治理、健全的管理機構與有效的市場機制,消費者才能享受源源不絕的供電。少了可靠能源,生活各方面會受到負面影響。
畢竟,能源是萬物運行的動力。 能源匱乏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佛瑞林解釋說:「對於村莊而言,缺乏能源,就無法定期抽取乾淨的用水、無法與外界通訊、成人識字班無法開課,學校也無法使用電腦或網路。」這只會更加深社會的不平等。
「能源匱乏影響最大的是鄉村地區的婦女。主要原因是,她們每天都得走好幾英里的路去取飲用水和洗澡水,或者撿柴火。還在念小學的女孩常常課上到一半,就被叫去幫忙做這些日常粗活。」
佛瑞林說,除此之外,非洲村莊地區的婦女通常負責煮飯,所以她們也是室內空氣汙染最大的受害者。點煤油燈,或在通風不良的廚房裡生火,都是造成空氣汙染的原因。還有,如果學校沒有乾淨的水,許多非洲國家的青少女在月事來的時候,就只能選擇不去上課。
沒有電,就沒有乾淨的水可用。 能源使用與國家生產毛額息息相關。沒有電網供電的工廠,必須仰賴成本較高、汙染較嚴重的備用發電機。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非洲製造業一年平均停電56天,營業額因此損失5%到6%。至於非正規的地下經濟,一年損失甚至可能高達20%。最近世界銀行一項研究發現,取得電力可以讓孟加拉鄉村的家庭收入增加20%,連帶使貧窮率下降15%。
另一項研究引用孟加拉的調查後指出,家裡有電可用的學童,閱讀時間多出達33%。 換句話說,開發中國家面臨的每項問題,都與能源短缺有關。教育的問題在於師資短缺與電力不足。
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醫療保健問題,在於醫師不足與藥物短缺,以及缺乏醫療設備和冷藏藥物所需的電力。印度鄉村地區的失業率高,主要因為缺乏人才與資金,也沒有足夠的能源供應工廠營運。
孟加拉農業不振,主要因為種子、肥料與農地不足,以及缺乏抽取地下水所需的能源和電力設備。 佛瑞林總結說:「能源匱乏的影響遍及生活每個面向,也讓人類在二十一世紀脫離經濟貧窮的希望完全破滅。」
當然,鄉村與都市地區的窮苦人民,長久以來都是靠著有限的能源生存。他們燃燒木材和糞便、利用動物犁田,並且以水載舟。工業化國家電力普及後一百多年,窮人仍然仰賴傳統能源。必要時,也會採用石油和電池設備,或者使用臨時做成的電線設備接電來擴充能源。
然而,能源匱乏的問題今非昔比。在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能源匱乏的衝擊更大、傷害更深。全球暖化時,如果無電可用,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將嚴重受限,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世界變平後,如果無電可用,便無法使用電腦、手機或網路,而這些都是全球商務、教育、合作與創新的必備工具。世界日益擁擠時,如果無電可用,不太可能有機會在鄉村出人頭地,於是你可能被迫搬到孟買、上海,拉哥斯等大城市討生活,居住在已經過度擁擠的貧民區。
現在,經濟成長更加取決於能源的有無。今日的能源帶來更豐富的知識,激發更驚人的潛力,也提供更多保障,所以,比起過去更能讓生活安定。能源匱乏不僅阻礙最弱勢的人向上發展,我們也因此錯失他們可能創造的寶貴貢獻。原因何在,我們來進一步檢視。
能源匱乏與暖化的世界 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世界,誰是最大的受害者?首當其衝的,是那些跟造成暖化最沒有關係的人,也就是最窮的人。
他們沒有電、沒有車、沒有發電廠,更沒有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廠。一日靠不到兩塊錢美金生活的人口有24億,他們多半居住在鄉村,仰賴周遭的土地、森林與植物維生。
氣候變遷專家大多認為,全球均溫升高、風生成的頻率增加、蒸發速率加快、降雨量增加,確實會導致更極端的氣候型態:某些地區會降下更猛烈的暴雨;某些地區則會發生更嚴重、更長期的乾旱。對於能源匱乏的鄉村居民而言,惡劣的天氣絕對是一場夢魘。
暴雨增強,土壤來不及吸收雨水,會使更多雨水流入大海。因此,土壤漸漸流失,蒸發速率也隨之更快。土地開始乾涸,引發野火的機率也提高了。
沒有電,要適應這些極端氣候,只會難上加難。由於過度開發、森林消失、人口爆炸與水質不穩定,許多鄉村貧苦地區早有供水吃緊的問題。
如果氣候變遷導致這些地區乾旱加劇,就像非洲與南歐部分地區目前的情況,能源匱乏地區的人根本沒辦法像有電的人一樣長時間吹電扇、冷藏多一點食物和藥品,或者淨化水質。
地下水位愈下降,窮人就更需要電力與燃料,才能從更深的井抽水。 海平面一旦大幅上升,居住在孟加拉等低窪地區的窮人,將被迫往內陸遷移。
居住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則更容易受到昆蟲傳染的疾病侵襲。原因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高海拔地區,氣溫上升的速度比低地快,所以蚊子有機會把瘧疾帶到地勢更高的區域。氣溫如果持續升高,在這兩大洲內會多出好幾百萬人受瘧疾威脅。沒有能源,人民便無法藉由關窗開冷氣來躲避疫情。
就以非洲的盧安達為例。絕大部分的鄉村地區都沒有輸電網,而石油或柴油發電的成本又日益增加。
沒有可靠的能源,不論能源是否潔淨、價格多少,盧安達的人民如何保存疫苗、提供淨水、開電風扇或經營診所,以長期改善醫療情況呢? (能源匱乏地區的人等待取得供電之時,需要我們盡全力維護周遭的森林、珊瑚礁與其他自然棲息地。因為這些生態系可以幫助窮人在取得電力之前減緩惡劣的氣候變化。
舉例來說,沿海的紅樹林能夠抵禦洪水與海水暴漲,保護低窪地區的居民。2004年南亞大海嘯時,珊瑚礁與紅樹林完好的地區,比被海濱飯店與養蝦池取代的地區,受到的衝擊要小。
此外,當乾旱加劇、冰河縮小,導致水源減少時,高地森林能夠提供更穩定的水資源。生態保育甚至與瘧疾有關聯。近期研究顯示,森林消失的地區容易爆發瘧疾,因為樹木遭到砍伐留下的泥水池,正好成為病媒蚊的溫床。
要適應氣候變遷,不僅得靠電力與防波堤,也得仰賴保育工作。) 有電可用的人,也發覺氣候變遷使得供電量減少。2006年6月,我造訪祕魯,在印加聖谷地區(Sacred Valley of the Incas)認識了朗巴利(Jos Ignacio Lambarri)。
他擁有一座占地60公頃的農場。雖然他沒有以「全球氣候異變」形容眼前的情景,卻敘述了這些現象。
朗巴利告訴我,他這一生都在努力栽培巨型白玉米,用的種子有25分美元硬幣那麼大。這些巨型玉米有獨特的生長條件,必須在水質、溫度、土壤與陽光都配合得宜的情況下,才能成功培育出來,主要外銷西班牙與日本。
可是,近年來,他開始注意到一些變化:「水位開始下降,氣溫漸漸升高。」結果,玉米種子長得不像往年一樣大,新的害蟲出現,自古印加時期就存在的梯田,也開始缺乏灌溉水源。他還發現,山上那條從小就有的雪線正在後退。
他說:「我告訴我太太,山上的雪全部消失的那一天,我們就要搬出山谷。」 世界各地的農人都和朗巴利一樣,必須仰賴冰河融水灌溉農地和維持水力發電水壩的運作。然而,隨著氣溫上升、冬季縮短,冰河的融雪量漸漸減少。水荒開始引發衝突。
朗巴利告訴我,他和其他農人每年都會開會決定如何分配水資源。現在,「開會氣氛一年比一年火爆,因為土地一樣多,但可以分配的水卻變少了。」
我跟物理學家兼氣候專家羅姆提到這件事時,他回答我:「英文的對手『rival』這個字,最早是指使用同一條河的人。你去查查字典。」
我查了。《韋氏大字典》的解釋是:「拉丁文rivalis原意:與另外一人共用河流的人。」 如果全球暖化真的朝預測的方向發展,這個世界將多出很多「對手」。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世界又熱又平又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