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北極碳庫 地球暖化未爆彈

【聯合報╱王麗娟報導】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24日警告說,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北極土壤釋放出令人意想不到、大量儲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反過來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科學家畢爾針對報告發表評論說,目前的氣候變遷預測模式,並未將這項額外的溫室效應氣體來源列入考慮。

長期以來,科學家皆知道,全球面積多達陸塊五分之一的永凍層內,困有大量的有機碳,一旦永凍層融化,即會將溫室效應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對究竟有多少碳存在於這個北極永凍層仍毫無所知。

為能得知答案,由阿拉斯加大學費班克分校的科學家平建陸(譯音)領導的一組美國研究人員,大舉檢驗了北美洲景觀的土壤。他們共在117 個地點取得土壤樣本,所有樣本皆來自地下至少一公尺以上,以對該區所謂的「碳庫」,進行全面評估。

之前針對北極碳庫所做的評估,多數是以相對而言數量較少,深度僅40公尺,且是在北極以外地區所做的測量為依據。

新發表於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北極土壤中有機碳的儲存量,「遠高於之前所知」,約多出60%之多。這項數字約相等於大氣中所有碳含量的六分之一。

而且這項數字僅以北美洲為限,在北極北方的歐洲與俄羅斯,可能也有相同的二氧化碳量封鎖在永凍層內。

【2008/08/26 聯合報】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節能減碳效益高 綠建築將列都更獎勵

  • 2008-08-03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內政部昨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1800件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在節能減碳效應顯現下,估計一年可為台灣省下4.5座寶山水庫,減碳的效益等於創造了66座大安森林公園。為引導民間投入綠建築行列,即將公告的「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將增列綠建築、節能減碳為獎勵項目。

     綠建築自89年推動以來雖有1800件建物申請並獲標章,但是其中近九成都是公有建物,民間僅有200件,營建署官員表示,為加強民間新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誘因,未來將把綠建築、節能減碳放入都市更新的獎勵容積的選項。

     建研所官員則指出,單以這1800件的綠建築來估算,已經為台灣的生態環境帶來可觀的效益,估計一年可省水2,359萬噸(等於4座寶山水庫)、同時省電5.5億度,以生產一度電平均排放0.65公斤的二氧化碳來估計,這1800件綠建築減碳效益等於66座大安森林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每年節省的水電費高達15.7億元。

鼓勵太陽能 落實10萬屋頂裝設

為落實節能減碳政策,經建會已彙整各部會方案,將於本周呈報行政院。在產業方面,將鼓勵太陽能發電,落實10萬個屋頂計畫,並配合面板產業,提高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形成完整產業鏈。

行政院月底將提出「節能減碳行動計畫」,除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宣示的八大改變外,再生能源達成15%裝置容量的目標、鼓勵太陽能發電給予補貼等,都被納入。

經濟部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為發展太陽光電發電系統,未來將補助太陽能研發投入更多資源,突破技術以降低成本,給予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消費者補貼,帶動產業產值每年可達100億到200億美元。

葉惠青指出,政府將配合面板產業,把太陽能光電設備廠商自製率提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預估2015年太陽光電產值可達4,500億元以上,在旗艦計畫帶動下,可望提前達成目標。

至於鼓勵太陽能發電的獎勵措施,葉惠青說,除針對太陽能發電裝置投資費用補助半數經費外,等「再生能源條例」通過後,建立完善購售電機制,讓裝置太陽能光電板的家戶可拿到較好的價格。

官員說,行政院將從明年起,分三年全面更換交通號誌為LED燈。全台目前約有35萬盞待更換,所需經費約13.5億元。由於地方縣市政府經費拮据,跨部會會議決定,由經濟部補助地方的統籌款支應,自明年度起分三年編列預算。

經濟部規劃,預定2012年全面淘汰白熾燈,並逐步換用LED省電照明;2010年開始執行白熾燈禁止生產的政策。

葉惠青表示,全國目前約有2,200萬顆白熾燈泡,年用電量約10.8億度;如果四年內全部汰換,初估每年可省約8億度電,減少近5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造林2,784萬棵樹。

【2008/08/04 經濟日報】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水泥磚也能淨化空氣 荷蘭小鎮率先實驗

  • 2008-08-07 【中央社】

     科學家今天表示,荷蘭小鎮罕厄羅的某條街道將舖上具淨化空氣能力的水泥磚,這可能在防治日益惡化的空氣污染工作上,得到突破性進展。

     特文特大學的專家開發並測試這種含有二氧化鈦添加物的混凝土磚。

     在實驗室狀態下,這種添加物會在陽光影響下,吸收車輛廢氣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微粒,轉變成無害的硝酸鹽。

     特文特大學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在一場陣雨過後,新磚上的每樣東西都會被洗得乾乾淨淨。」

     經由工廠或汽車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是主要的空氣污染物之一,會造成酸雨和煙霧。

     這種磚塊是應用日本的發明製作出來的,現在被舖在荷蘭東部的小鎮罕厄羅。

     這條重新整修的道路只有一半會舖上這種綠色新磚,另一半舖上普通的磚磈。聲明表示:「利用測試兩區的空氣品質,我們將能證明這些磚磈的功效。」

     特文特大學表示,除了可以清潔空氣和去除道路表面污垢外,這兩種新、舊磚頭沒有其他差別。

     這條道路的重建工程預定年底前完工。首次空氣品質測試工作將從明年初開始,第一次結果在明年夏天公布。

澳洲將建全球最大太陽能廠

  • 2008-08-13 工商時報 【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工程服務公司WorleyParsons展開一項建造大型太陽能電廠的計畫,每座造價約10億澳幣(新台幣274億元),年發電量為25萬瓩,首座電廠擬於三年內完工,屆時將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廠。

     WorleyParsons已在必和必拓、力拓等大公司的支持下展開一項調查,旨在找出澳洲適合蓋先進太陽能電廠的地點。

     WorleyParsons這項太陽能電廠計畫有賴客戶提供資金,若首座廠要在2011年底前完工,就要在明年初確保資金來源。

     WorleyParsons預估其在澳洲的首批大型太陽能電廠之發電成本為每瓩約15澳分,該公司旗下的EcoNomics之執行長謬爾茲(Peter Meurs)表示,未來隨著較新的技術問世,這些電廠的發電成本可望下降。

     在澳洲政府為壓制碳排放量而訂定可更新能源目標並引進碳權之際,WorleyParsons正努力要在2020年底前於澳洲興建34座太陽能電廠,以滿足該國4成可再生能源需求

     WorleyParsons的太陽能電廠若要不虧錢,碳權的定價就要大幅高於每公噸10澳幣,若能訂在每公噸50澳幣,則太陽能就會相對便宜。在碳權交易最盛的歐洲,今年12月到期的碳權目前價格為每公噸26歐元(約44澳幣)上下。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台西陸沈奇景…紅磚道在水底

自由時報20080810
台西五條港附近有一條道路,遇漲潮未墊高的路面即成為河道一部分。(記者陳燦坤攝)

〔記者陳燦坤╱台西報導〕雲林沿海因地層下陷形成許多奇特景觀,假日到雲林縣台西鄉的遊客目睹一處紅磚步道遇漲潮時,竟變成河道,當場見識到陸沈景況,目前下陷速度雖獲控制,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則直言土地的傷害已無法回復,但可以思考改變產業型態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台西鄉五條港一帶昨天風和日麗,許多遊客攜伴在區域排水渠道旁享受垂釣樂趣,沒想到,漲潮時河面水位持續上升,最後緊鄰渠道的紅磚步道長達數公里竟然全部沒入水中,紅磚步道在粼粼水波下若隱若現。

遊客見到這一幕頗感訝異,沿海地層下陷遠較想像嚴重,光是平日漲潮便淹沒一整條紅磚道,若是颱風來襲時,災情勢必更加慘重,所幸相關單位最近測得下陷速度已獲得控制,不過,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表示即使如此,地表也不可能回升至原來高度。

陳清圳認為,陸沈主因是農、漁業超抽地下水造成,現在只能消極減少地下水源消耗才能維持現狀,至於無法耕作的土地則規劃為濕地吸引野鳥棲息,同時輔導產業逐漸朝生態旅遊轉型。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造林防砂害 旱柳是不錯選擇

  • 2008-07-28 中國時報 【許惠就╱苑裡報導】

 掛保證▲苗栗縣苑裡鎮民代表會主席郭明憲經營的「新力農場」,在苗圃成功繁殖的旱柳都已比人高。(許惠就攝)

     台灣西海岸砂害問題嚴重,政府每年投下鉅資在海邊定砂植林,成效不彰。苗栗縣苑裡鎮「新力農場」負責人郭明憲,吸取大陸北方廣植旱柳抗沙塵暴成功經驗,發現台灣適合種植這種耐乾旱和鹽分樹木,建議採用當防風林樹種。

     郭明憲致力環境保護30餘年,多年來一直思考如何解決台灣海岸漂砂造成的國土保安和土地資源嚴重損害問題,4年前引進23株旱柳,試種成功後做為繁殖育苗的母樹,1年前以扦插法繁殖,成活率達99%,現在苗圃裡已有約2萬株苗都比人高,可以移植他種。

     陝北有抗沙塵暴經驗

     擔任苑裡鎮民代表會主席的郭明憲說,旱柳在台灣非常少見,卻是大陸陝北地區的鄉土樹種,也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的優良樹種,近年更被推廣為抗沙塵暴的先鋒樹種。所謂先鋒樹種,就是裸地上抗逆性最強、生長最優良、最先鬱閉成林的樹種。

     幾十年來,台灣海邊造林成效非常低,郭明憲表示,從大陸在北方沙漠地區廣植旱柳對抗沙塵暴成功經驗,旱柳絕對適合做為台灣海邊的防風林樹種,如果農政單位或沿海鄉鎮公所有興趣試種,他願意免費適量提供樹苗,希望將來海邊廣植旱柳成林後,對台灣國土保安有所幫助。

     耐乾旱、經濟價值高

     大陸陝西省水土保持局長周萬龍是推廣旱柳的重要人士,他在研究報告中提到,旱柳扡插繁殖容易成活,成樹高超過20公尺,具有生長快、喜水濕、耐乾旱、抗風沙等優點,而且壽命達100年以上,是陝西省防風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優良樹種。

     郭明憲表示,旱柳不僅能在惡地生長,也是很優良的經濟作物,嫩枝葉綿羊、山羊喜食;幹枝葉,牛、羊、駱駝均喜食,其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較高,對羔羊有促進發育作用,是良好的飼料來源,因此有「空中草原」之稱,樹幹亦是造紙的好材料,整棵樹都有利用價值。

旱柳 適應與生命力超強

  • 2008-07-28 中國時報 【許惠就╱苑裡報導】

 ▲苗栗縣苑裡鎮海邊多年來屢次進行定砂植林,都因海邊風大、鹽分高及缺乏水源,致苗木難以存活,植林成效不彰。(許惠就攝)

     旱柳,楊柳科,柳屬,別名立柳。中國分佈甚廣,東北、華北、西北及長江流域各省區均有,而黃河流域為其分佈中心,是我國北方平原地區最常見的鄉土樹種之一。樹冠圓卵形或倒卵形,枝條斜展,葉互生,披針形至狹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

     旱柳的生長習性很特殊,適合在各種環境中生長,而被大陸選為抗沙塵暴樹種,具有以下特性:喜光,不耐陰;耐寒,喜水濕,亦能耐乾旱;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在瘠薄沙土,低濕河灘和弱鹽鹼地上均能生長,而以肥沃、疏鬆、潮濕的沙壤土或輕沙壤土最為適宜;發芽早、落葉晚、生長迅速;萌芽力強,根系發達,主根深,固土抗風力強。

     旱柳枝條柔軟,樹冠豐滿,是中國北方常用的庭蔭樹和行道樹,常栽培在河湖岸邊或孤植於草坪,也廣泛用作防護林及沙荒造林等。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頭城沙灘消失了 外澳意外現新灘

2008年08月04日蘋果日報

【潘岳╱宜蘭報導】有五十年歷史、曾是宜蘭縣唯一海水浴場的頭城海水浴場,十年來,因興建烏石漁港突堤攔海沙效應,使得兩公里長、面積約七公頃沙灘消失殆盡,整個沙灘竟在烏石漁港北堤形成目前的「外澳沙灘」,成了衝浪勝地。
與龜山島遙遙相對的頭城海水浴場,屬國有財產局土地,由宜蘭縣政府管轄,再委由頭城鎮公所代管,一九五八年六月一日對外開放,這幾年沙灘已消失,只剩岩岸。

烏石港突堤攔沙導致
住在海水浴場附近的五十四歲頭城鎮民陳正勝回憶:「在我十歲,當時海灘往海面延伸,長達二百公尺,平時有漁民牽罟捕魚,夏天則是戲水勝地。」頭城鎮長陳秀暖感慨表示,想當年,北台灣除了福隆海水浴場,就屬頭城海水浴場最熱鬧,夏日戲水人潮洶湧,還曾是鎮公所公共造產收費的金雞母,如今浴場消失,令人扼腕。
針對頭城海水浴場及外澳沙灘的消長,水利署第一河川局規劃課長林德清指出,關鍵在烏石漁港北端所興建的防波堤,改變了海砂漂流方向,造成海水浴場沙灘逐漸流失,南沙北漂則形成外澳沙灘;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長游文祥補充說,也有專家認為,全球暖化,海平面提升,海岸線退縮造成海灘流失。
游文祥表示,頭城海水浴場既已不存在,將向內政部申請撤銷,更名為頭城濱海園區;由於陸地部分約七公頃還在,縣政府將規劃為海洋教育園區與動力水上遊憩區,鼓勵民間參與經營。

 

外澳
烏石港北端防波堤建好後,所形成的外澳沙灘,已取代頭城海水浴場,成為戲水、衝浪天堂。潘岳攝

 

頭城
在烏石港防波堤建好十年後,頭城海水浴場沙灘幾乎已消失。

阿美族 抗議中

自由時報20080803◎ 王秋月

鳳凰颱風侵台期間,選擇出國考察不在國內的台東縣長鄺麗貞,在任的七百多天裡,竟然有一百多天不在台東縣。這新聞給我這台東人最大的啟示是:如果沒有縣長,台東說不定更好!

筆者必須很不客氣的指出,台東縣政府以開發之名,將海灣沙灘等大自然公共資源私有化、財團化後,交由度假中心營運;宛如十五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把農民驅離耕地以生產羊毛一樣,本來屬於公眾使用的美麗沙灘、屬於原住民從事漁撈活動的海岸,一夕之間變成要支付財團費用才能使用的度假園區;而原住民的生存吶喊又同時被財團的「回饋機制」給縫上了嘴。文學家湯瑪斯摩爾形容圈地運動是綿羊吃人的人間慘事,在台東,則是「BOT殺人」。

當地方政府成為發包中心的同時,台東「美麗灣BOT案」技術上將開發面積切割,由大化小,規避環評,工程上挖沙灘、墊廢土,讓倚賴海洋生存的阿美族人生存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原住民的祖靈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美族人的母親在哭泣。

當台東縣長可以在風災期間大隊人馬出國考察,加上電話遙控行政團隊的同時,卻沒人來看看海灣中的「貝氏耳紋珊瑚」,那可是台灣首次出現的新紀錄種。

想當然耳,身為台東縣發包中心的主任,在割地賤賣給財團的同時,鄺縣長一定也不想承認,杉原海岸是台灣除了綠島、墾丁外的珊瑚主要棲息海域,這裡的珊瑚覆蓋率高達七十%;也就是說,每一百公尺內,就有七十公尺的範圍是活珊瑚。鄺縣長更不會想知道,如此美麗海灣與當地阿美族人的生存世代相互結合、生命在此生生不息的孕育。在原住民基本法的定義上,刺桐部落就是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

鳳凰颱風的侵襲,帶來的不只是災害,更吹開了迷霧。它讓我們發現,原來地方行政首長不過就是發包中心主任,電話交辦的同時,行政責任宛如BOT般,隨著資產與行政權的賤賣,也跟著消逝無蹤。

(作者為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極端氣候有助碳循環 國際首度證實

  • 2008-07-29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研究證實因土石風化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加上土壤含有機碳,會在颱風期間遭雨水沖刷進入海洋封存。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樹基表示,這是國際第一次證實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會大量增加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對氣候變遷有正面幫助。

     高樹基表示,一九八○年代,學術界研究河流可能攜帶碳量進入海洋,多著重在長江、亞馬遜河或密西西比河等大河流。一九九○年代初期,才逐漸注意到為數眾多的小河流碳貢獻量可能比大河流還多。

     主因在於,大河流流域有緩衝地帶,可作為儲存,小河流面積小,一旦遭颱風等極端氣候,就會迅速沖刷土壤進入海洋。

     高樹基解釋說,山林中的岩石在風化過程中,必須有水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幫助,因此會吸收二氧化碳;土壤也儲存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碳,兩者都會隨洪水被沖刷進入海洋。

     以敏督利颱風而言,高樹基說,颱風導致的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占濁水溪流域全年對海洋碳貢獻量的九成五,影響非常大,在颱風來時的碳輸出量,更是平常的一百倍到一千倍之多。學術界以往研究陸地、海洋和大氣三者的碳循環時,多忽略極端氣候,也低估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

     高樹基指出,散布在西太平洋的島嶼地形和台灣相當類似,坡度非常陡峭,一遇到颱風,雨水大量沖刷,陸地和海洋的碳交換就非常劇烈。這些小島嶼雖然只占地表面積四%,但輸往海洋的碳量高達全球所有從陸地進入海洋碳量的三五%。

     高樹基強調,以長時間尺度而言,從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在碳循環中有相當重要地位;而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以及西太平洋小島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現在才經證實,讓學術界對可能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又多一層了解。

颱風山洪沖刷 有機碳入海減量

  • 2008-07-29 中國時報 【閻紀宇╱綜合報導】

 大自然的奧妙 ▲台美研究證實,颱風帶來的豪雨洪水,能將岩石風化產生的有機碳沖入大海,封存在海底,有助減緩地球暖化。圖為颱風豪雨造成大甲溪暴漲。(本報資料照片╱黃國峰攝)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RCEC)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颱風侵襲台灣導致的山洪爆發,也能對溫室氣體減量略盡綿薄之力,讓河川將源自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顆粒性有機碳」(POC)沖刷到大海,封存在沉積岩之中。

     而且,一個颱風的沖刷量幾乎相當於一整年平常降雨的沖刷量。

     台美研究 登《地質學》期刊

     俄州大研究團隊由該校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凱瑞領軍,與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樹基博士合作,在二○○四年七月初中度颱風「敏督利」與二○○五年七月中旬強烈颱風「海棠」襲台期間,測量分析濁水溪水流的含碳量。與敏督利相關的論文已刊登在美國地質學會(GSA)《地質學》(Geology)期刊,海棠的資料仍在分析

     二氧化碳沖入海 封存沉積岩

     研究人員發現,二○○四年七月一日至四日之間,濁水溪將六一○○萬噸沉積物沖進大海,其中來自岩石化學風化(chemical weathering)的顆粒性有機碳多達五十萬噸,相當於濁水溪平常降雨一整年沖刷量的九五%。凱瑞女士表示:「我並不是說颱風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然而台灣每年無可避免有二到四個颱風侵襲,累積的碳沖刷量極為可觀。」

     一個颱風 等於一年沖刷量

     岩石在經歷化學風化時,其中的矽成分會與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應,導致岩石裂解,顆粒性有機碳也因此形成。等到大雨一來,這些碳成分就會流入河川,進入大海,形成碳酸鈣,堆積在海床上,最後化為沉積岩,幾億年內都不會重返大氣層,這也就是海洋的「碳匯」(carbon sink)功能

     俄州大研究員高史密斯指出,像台灣、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這類山高水急的島嶼,每年送入海洋的沉積物可能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想靠岩石風化與雨水沖刷來解決全球暖化固然是不切實際,但這項研究可以更精確算出海洋每年能夠封存多少碳,對於學界評估地球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大氣層中碳的增加與減少)有重要價值。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節能減碳效益高 綠建築將列都更獎勵

  • 2008-08-03 工商時報 【于國欽╱台北報導】

     內政部昨日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1800件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證書,在節能減碳效應顯現下,估計一年可為台灣省下4.5座寶山水庫,減碳的效益等於創造了66座大安森林公園。為引導民間投入綠建築行列,即將公告的「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將增列綠建築、節能減碳為獎勵項目。

     綠建築自89年推動以來雖有1800件建物申請並獲標章,但是其中近九成都是公有建物,民間僅有200件,營建署官員表示,為加強民間新建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誘因,未來將把綠建築、節能減碳放入都市更新的獎勵容積的選項。

     建研所官員則指出,單以這1800件的綠建築來估算,已經為台灣的生態環境帶來可觀的效益,估計一年可省水2,359萬噸(等於4座寶山水庫)、同時省電5.5億度,以生產一度電平均排放0.65公斤的二氧化碳來估計,這1800件綠建築減碳效益等於66座大安森林公園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每年節省的水電費高達15.7億元。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IPCC氣候評估報告 人類幾乎確定是暖化主因

自由時報20071013
「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的兩名工作人員,十二日在日內瓦得知委員會與高爾同獲諾貝爾獎,興奮地相擁慶祝。
(歐新社)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同享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殊榮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係由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在1988年成立IPCC,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員為來自130國的近3千位氣候專家。IPCC最重要的責任是發表「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自成立以來已發表過4次,分別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及今年初。

IPCC的評估報告中,就人類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設有一套專門用詞,「可能」代表超過66%的可能性,「非常可能」代表90%的可能性,「幾乎確定」則是99%的可能性。IPCC在2001年的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可能』導致暖化」,今年度改用「非常可能」,代表「人類幾乎可確定就是暖化等變遷的主要原因」。

至於2007年的評估報告重點如下:

2月份的第一部分指出,全球暖化趨勢十分明確,且非常可能肇因於人類活動,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已達65萬年以來最高峰,2100年時,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1.1度到6.4度,海平面則上升18公分到59公分。

4月份的第二部分指出,溫室效應將導致3分之1物種面臨滅絕;雖然溫室效應對人類影響較低,但各大洲都將同受其害、無法偏安,包括饑荒、缺水等現象都將更為普遍。

5月份的第三部分指出,雖然對抗氣候變遷的成本不算太高,但能扭轉最壞結果的時間點即將過去;能發揮最大效果的方案是︰各國政府應在2015年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核能阻暖化?法國經驗說不

自由時報20070522
法國核電廠

編譯陳泓達╱特譯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核能發電似有復甦跡象,因為核電不像火力發電,必須消耗大量煤炭,因而不會排放作為溫室氣體元凶的二氧化碳。然而,核電較不為人知的缺點是需要大量冷水,以確保反應爐能在安全溫度下運作,一旦作為其供水來源的河川和水庫因氣溫不斷升高而過熱或蒸發枯竭,屆時環境生態是否將蒙受更嚴重的破壞?

○三年熱浪 法國被迫買電

國際前鋒論壇報二十日報導,若今年夏天氣溫持續升高,超越歷年平均值,許多核電廠將會陷入一種兩難的窘境:要不減少供電,要不違反環保法令,但這兩種作法都有損於其在客戶和大眾心中形象。

政府和能源產業對核電廠用水問題的認識,仍處於起步階段,用水問題和反應爐冷卻技術將是決定發展核電是否可行的關鍵。核能專家指出,核能發電必須以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為前提,一旦全球暖化情勢加劇,核能發電更沒有落實的空間。

法國是全世界最依賴核能發電國家之一,核電支持者將其視為廉價能源供應不虞匱乏─甚至還有餘力外銷,另一方面還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典範。可是,全球暖化趨勢已迫使法國核電廠必須因應新的經營風險。澳洲和美國等國政府也考慮提高核電廠的能源供應量,但官員和業者擔心,在水源短缺的地區興建核電廠,將會對環境生態產生更不利的影響。

二○○三年,法國歷經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季,當時部分河川水溫驟然升高,部分核電廠被迫減少供電,甚至全面關廠,國營法國電力公司(EDF)還因此在公開市場上向鄰國買電,電價也因供需關係水漲船高,一度攀升到每百萬瓦時一千歐元(約台幣四萬五千二百元),甚至一千三百五十歐元(約台幣六萬一千元)。法國夏季平均電價約每百萬瓦時九十五歐元(約台幣四千三百元)。

核電廠排放熱水 破壞生態

反核人士指控,核能發電確實對氣候變遷有加乘效果,由於核電廠將大量循環加溫後的熱水傾倒至河川,蒸發出更多水氣,勢將嚴重破壞植物和魚類生態。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四月間警告,歐洲在未來數十年內,將面臨更嚴重的水源短缺現象。法國和英國也預警,今夏歐洲可能更熱。

南極融冰 30年來最大

自由時報20070517
海拔近三千公尺的德國第一高峰楚格峰,由於峰上的冰河不斷溶解,工作人員十六日在冰河區鋪上巨型塑膠墊,以減緩冰河在夏季溶解的速度。楚格峰位於德國南部,是知名的滑雪勝地,但近數十年來,峰上的冰河不斷溶解,面積大幅縮減。(美聯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十五日公佈的QuikScat衛星影像顯示,二○○五年一月間,因氣候溫暖而使南極洲西部出現廣大的融冰,這是南極洲三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融冰現象。(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十五日指出,溫度的上升使南極洲在二○○五年出現近三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融冰,其面積廣達一個加州,相當於十一點四個台灣。

面積廣達十一點四個台灣

NASA的噴射推進實驗室與科羅拉多大學合作測量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五年七月南極洲的累積降雪與融冰量。NASA聲明指出,結果發現二○○五年南極出現未曾設想過的大融冰,NASA形容這項發現是「過去三十年間,利用衛星觀察到最重大的融冰」。

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合作研究所所長史坦芬指出,這是監測過的最大規模融冰,他說:「除了南極半島外,過去幾年南極洲鮮少顯露受暖化的影響,而現在範圍廣袤的融冰,首度彰顯出暖化的衝擊跡象。」

○五年一月南極洲的氣溫上升到攝氏五度,當時包括高海拔、高緯度與內陸等之前被認為不可能發生融冰之處,皆出現冰雪消融。史坦芬說︰「融冰的增加,比如○五年發生的情形,如果嚴重或持續下去,絕對可能造成南極冰原更大規模的融化。」

他表示,融化的雪水能穿過細縫、窄小管狀的冰河壺穴,滲透入冰原內部,如果雪水充足,還能抵達冰原底層,致使冰層底部滑動,加速冰層入海,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該融冰是利用衛星雷射散射技術才發現的,這項精密的影像系統能分辨最近形成的冰雪或經年的積雪。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宋永嚴(譯音)指出,今年三月並未監測到進一步的融冰,他說,衛星雷射散射技術如同可穿透冰雪的X光,能儘早發現冰層底下的真相,「我們應繼續監測該區,以判定融冰是否會發展成長期趨勢,這是至為重要的。」

《全球40大城市氣候高峰會》美500市長 保證溫室氣體減量

墨西哥市市長卡司朋(講台後比手勢者)十五日在紐約「四十大城市氣候高峰會」記者會上發言,與會的包括紐約市長彭博(左二)、倫敦市長李文斯頓(右二)等全球各大城市市長。(歐新社)

〔編譯鄭寺音╱法新社紐約十六日電〕五百多名美國各城市市長,十五日在紐約一場全球各大城市市長與會的氣候高峰會上,矢言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展現他們反對美國總統布希環境政策的立場。

協議達京都議定書標準

率領美國各市市長出席這場全球「四十大城市氣候高峰會」的新澤西州特倫頓市市長鮑莫說:「市長們採取行動,是因為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聯邦政府默不作聲。」

美國五百一十四名市長協議,在二○一二年前,降低污染到低於一九九○年的水準,與京都議定書設定的標準一致。布希二○○一年以造成美國經濟負擔為由,拒絕簽署議定書。

這項「美國市長氣候保護協議」,是美國民選官員首度簽署此類協議。

二○○五年協助發起市長會議的西雅圖市長尼柯斯,讚揚此協議是長期努力的成果。

展現反對布希環境政策

京都議定書為美國設定的排放量降低標準,是要求美國在二○一二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比一九九○年低七%。

世界各大城市領導人十四日起齊聚紐約,出席這場由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和紐約市長彭博共同主持的高峰會,今年高峰會主要研討營造綠色城市、解決交通壅塞、採用再生能源、增加回收率、降低垃圾量等理念,彭博並藉機推銷曼哈頓塞車稅計畫,希望與會各國市長支持。高峰會將於十七日閉幕。

暖化增幅 聯合國︰須控制攝氏2度內

自由時報20070505〔編譯羅彥傑╱綜合曼谷四日外電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在歷經五天馬拉松式協商,特別是因中國帶頭歸咎富國要為全球暖化負責而導致與會各國討價還價後,於四日就第三階段氣候報告達成共識,結論是國際間擁有遏止災難性全球暖化的技術與資金,但必須馬上採取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負面效應。

升溫逾2.4度 後果嚴重

報告說,各國必須在二○一五年前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讓排放量減少到二○○○年排放量的五十%至八十五%;此舉可限制全球溫度增加幅度在攝氏二.○度至二.四度之間。專家公認這是氣候變遷發生嚴重效應的門檻。

一百二十多國政府指定的專家代表,在泰國曼谷的會議上通過這份報告。

報告說,迅速採用生質燃料、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能與其他措施,能緩和全球暖化浩劫。IPCC主席帕喬利在提到這份今年第三次、也是年度最後一次的報告時說:「這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杯葛行動失利

與會代表也說,科學終於凌駕政治、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反對。中國希望在報告中加入放寬溫室氣體含量的字句,然後才採取行動。北京與其支持者先前主張,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能損及其傲人的經濟成長。根據美聯社取得的報告定稿部份內容,中國不讓報告明確訂定嚴格排放目標的企圖並未得逞。

倡用核能?爆爭議

據參加此次閉門會談的代表指出,許多爭執點讓談判陷入僵局,包括中國刻意凸顯已開發國家才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增的元凶。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另一個辯論焦點,則是核能究竟應在新能源科技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但各國代表遲遲未能做出最後決定。

減緩暖化 利用浮游物吸收CO2

自由時報20070502〔編譯胡立宗╱紐約時報一日報導〕
浮游生物也能改善全球暖化問題?美國「Planktos」公司所屬的「氣候鳥二號」(WeatherBird II)研究船本月即將從佛羅里達州出發,前往南美洲的加拉巴哥群島及南太平洋進行首次的「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驗,看看這個方式能否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就像在海上「種樹」

實驗的方式是由「氣候鳥二號」在選定的一萬平方公里海域內大量散布鐵質,提供浮游生物快速、大量繁衍的養分,然後藉由這些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達到降低二氧化碳量的目標。Planktos表示,浮游生物在死亡後會沉到海底,因此二氧化碳也會隨著降到海底,不會再釋出到大氣中。

可不可行 尚未證實

Planktos的作法就好像是種了一整片只會吸收二氧化碳的樹,「只不過種樹的地點換到海上」。而對公司來說,這個實驗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研究或是環境保護,更重要的是背後的龐大商機。以歐盟為例,碳排放交易市場曾經飆高到三十五美元買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現在雖然降到一噸兩美元,但隨著規定越來越嚴,價格必然再度攀升;而Planktos預估,二氧化碳排放量賣價若到一噸五美元,浮游生物吸收法就有賺頭。

但這樣的作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在學界仍有爭議,因為雖然這種方式比發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成本低很多,但浮游生物是不是真的能「永久」吸收二氧化碳不無疑問。伍茲霍爾海洋學協會的資深科學家布賽勒說,雖然一開始二氧化碳的確是被吸收了,但當浮游生物被吃掉或是分解後,至少一部分的二氧化碳還是會回到大氣中,「真正的吸收量還是取決於有多少浮游生物沉到海底」。

另外,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也有可能排放出同樣也是溫室氣體的甲烷及氧化亞氮(笑氣),導致部分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很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最後、可能也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浮游生物吸收能不能被各國承認,如果法律或國際公約不承認這種方式下被吸收的排放量,那所謂的發財夢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溫室氣體排放量 中國今年可能躍居頭號國家

自由時報20070425
一名騎著腳踏車的男子,行經遼寧省阜新市的電廠。中國仰賴燃煤來發展經濟,國際能源署預估,中國將在今年超越美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美聯社)

今年超越美國 比預測早三年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指出,鑑於中國經濟的飛快成長,中國即將於今年超越美國,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這比該組織先前的預測提早了三年。

比羅爾認為,北京拒絕限制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將令中國毫無約束的排放溫室氣體,並抹煞全球其他國家致力縮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效,他感嘆說︰「沒有中國的參與,沒有讓他們扮演要角,所有這些努力,全無意義。」

毫無約束排放 抹煞各國努力

雖然中國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因屬發展中國家,所以免於議定書中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規範。

擔任發展中國家能源政策顧問的IEA,之前預測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於二○一○年超越美國,然而該組織根據過去數月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態勢與煤的消耗速度,修正這項預估。

過去四年來,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逾十%,而北京當局上週宣布,今年第一季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衝上十一.一%。比羅爾說,中國幾乎完全仰賴本國的煤來驅動經濟,而其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勢必沖銷歐美與日本等國相關氣體減量排放的成效。

華爾街日報也報導,預估未來二十五年中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將兩倍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整體會員國。

中國盛產的煤,在數千座發電廠夜以繼日的燃燒,IEA並預估,未來十年中國增加的發電量,將相當於整個歐洲電廠的產能。

中國領袖強調,主要已開發國家皆利用其廉價的能源,尤其是燃煤而富強,因此中國也應有相同的權利。雖然如此,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根據中國政府去年的報告,如果氣溫增高,到二○三○年時,中國的穀類產量將減少五%至十%,而長江、黃河與珠江三角洲的洪澇將因海平面上升而攀升。

批評人士說,若全球暖化摧毀中國的耕地、洪水淹沒其主要沿海都市,經濟是否成長就顯得無足輕重。


中國衣索比亞油田遇襲 至少74死

〔編譯陳泓達╱綜合阿迪斯阿貝巴二十四日外電報導〕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館和中國石化集團「中原油田勘探局」官員二十四日證實,中國在衣索比亞的一處石油探勘工地上午遭兩百多名武裝份子攻擊,造成至少包括九名中國人在內的七十四人喪生,油田設施也遭摧毀。

衣國「歐加丹民族解放陣線」叛軍稍後發表聲明承認犯案。該團體曾在索馬利亞支援索國叛軍作戰,並曾於去年警告,絕不容忍任何圖利衣國政府的歐加丹區投資計畫。該組織的目標是以暴力方式推動索馬利族獨立建國。索馬利亞政府在一九七七年的一場戰爭中,失去對該地區的控制權。

不過衣國高層官員說,這起攻擊案疑似由受厄利垂亞政府撐腰、以穆斯林為主的「奧羅莫民族解放陣線」所為。

中原油田勘探局總經理徐霜表示,在七十四名罹難工人中,有九人為中國籍,其餘均為衣國籍,另有七名中國勞工遭綁架。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館臨時代辦張悅榜也證實,攻擊行動造成「若干人員」喪生。

中國近年來積極拉攏非洲國家,企圖藉此開採當地豐富油源和天然資源,以挹注經濟發展。然而,由於非洲地區政治動盪,各國邊界和種族衝突不斷,在當地作業的中國勞工往往面臨極大風險。

中原油田勘探局目前在衣索比亞有兩支施工隊伍,分別負責鑽井和物理探勘。遇襲油田位於衣國和索馬利亞接壤、素有爭議的「索馬利區域省」。

史無前例!麥當勞、綠色和平 攜手護雨林

自由時報20070425〔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二十四日報導,為保護具有調節全球氣候功能的巴西亞馬遜雨林,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與速食業龍頭麥當勞罕見地攜手合作,成功迫使大豆業者未來兩年停購任何亞馬遜雨林新開墾區種植的大豆。

今年一月,四名綠色和平環保人士與四名麥當勞企業代表連袂搭乘小船,溯亞馬遜河而上深入地球之肺,以探查農民砍伐處女林種植大豆的第一手現況─麥當勞是雨林大豆的買主之一。儘管綠色和平不久前指控麥當勞是破壞雨林的幫兇,但到了這趟雨林之旅時,雙方已是合作無間的環保夥伴,聯手施壓巴西最大大豆貿易商史無前例地宣布停購來自新砍伐的雨林大豆。

綠色和平與麥當勞合作為環保貢獻心力,反映全球化經濟的複雜、壓力與諷刺,也顯示這種一度令人難以想像的合作關係,竟能顧及連政府都無法處理的環保與社會問題。

巴西雨林大豆的問題,部分衍生自並不相關的基因改造食品爭議。由於歐洲地區排斥基因改造食品,大多數企業到了歐洲都會表明僅用非基因改造之大豆、玉米與其他主食;部分巴西農民從中窺見傳統非基因改造大豆的商機,並在如嘉吉(Cargill)等跨國企業協助下,深入亞馬遜雨林伐林闢地,種植非基因改造大豆與其他作物。

四年前,綠色和平等環保人士透過衛星地圖發現,亞馬遜雨林因種植大豆遭大規模人為破壞後,立即調查哪些企業涉及破壞雨林與購買雨林大豆,麥當勞歐洲分部赫然名列其中─購買規模雖不大,卻是最知名的買主。這些大豆被拿來餵雞,這些雞日後就成為麥克雞塊。

綠色和平自去年春天起,在歐洲麥當勞各分店抗議,並出動抗議船,封鎖嘉吉在亞馬遜的港口;在抗議後,綠色和平與麥當勞開始合作,並找上嘉吉;嘉吉起初以改善當地貧農經濟等理由拒不合作,但綠色和平指控嘉吉引誘欠缺保護雨林知識的農民非法開墾,重要客戶麥當勞也深感不悅;終於迫使嘉吉與其他巴西大豆業者同意停購。

剛果雨林 只值20袋糖?

自由時報20070412〔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
二○○五年二月八日,一群伐木公司代表來到剛果民主共和國(前稱薩伊)中部坐落在廣大原始雨林一端的藍莫科,循世界銀行鼓勵的「社會責任」模式與地主商談伐木合約。幾小時後,族長簽約讓渡雨林二十五年。

依合約,准予伐木公司砍伐數千公頃的珍貴林木,伐木商則承諾為村莊建造三座學校與藥房,族長可獲得二十袋糖、三百包鹽、一些開山刀與鋤頭,所有「禮物」估計花伐木商一萬英鎊(台幣六十五萬餘元),然而,簽約的族長根本不知道,在歐洲,一根原木的行情超過四千英鎊(台幣二十六萬餘元)。

村民發現他們的雨林遭如此賤賣後,要求伐木公司撤離。自二○○五年二月起,伐木公司開路深入森林,源源不絕輸出原木,但村民至今還沒看到學校與藥局,一名男子說︰「我們要求提供棺木,但連這個都遭拒。」

在歐洲公司與剛果的部落族長簽訂的諸多伐木合約中,藍莫科只是其中之一。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十一日公佈的報告,藍莫科的待遇還算不錯,在部分協約中,伐木商僅同意回饋約一百美元(台幣三千三百餘元)的糖、鹽與工具。此外,有些合約在三年前簽定,至今仍未見伐木商履約。

這項耗費兩年彙整的報告指稱,由世界銀行支持的伐木工業根本不受控制。

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領袖認為,如果伐木繼續,村落將永陷貧困。報導說,多達四千萬人仰賴剛果森林存活,然而剛果臨時政府於二○○二年五月發出的所有伐木許可皆有住民。

約有二十家外籍伐木公司活躍於剛果,而中國與其他伐木團體也試圖染指。

UN氣候變遷報告定稿 窮國大輸家 污染大國施壓淡化

自由時報2007040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正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開會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六日公布第二階段的氣候變遷年度報告。委員會再度以強烈語氣警告,溫室效應將導致最高近三分之一(三十%)的物種面臨滅絕,而且氣候變遷將令各大洲同受其害,尤其以赤道地區的貧窮國家受創最為嚴重。

升溫1.5度 三成物種滅絕

IPCC今年報告的第一部份是「氣候變遷成因」,IPCC當時就已經以罕見的語句直指人類是全球暖化元凶,並指出二一○○年時,全球溫度可能上升攝氏一.八度到四.○度。這次公布的部分,則針對「全球暖化影響」。

長達一千五百七十二頁的報告中,最重要的結論包括: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升高攝氏一.五度到二.五度,地球近三分之一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另外,如果全球氣溫比一九九○年時上升攝氏兩到三度,全球各地區都將同蒙其害,乾旱的地方會更乾旱、洪水、暴風與海岸侵蝕將更劇烈,飢荒與疾病更盛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說,這份報告是「未來啟示錄的驚鴻一瞥」。

報告說,到二○二○年,某些國家的作物產量將減少五十%;到二○五○年,十億以上人口用水出現問題;到二○八○年,高山冰河將銳減,而且高山物種可能減少六十%。

報告說,越貧窮的國家的挑戰越嚴苛,從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太平洋島嶼的赤道地區窮國受創將會最嚴重;除了民生用水,還包括糧食短缺、極端氣候產生財損、以及蚊蟲等病媒猖獗所引發的大規模流行病。

污染大國中美俄 強勢介入

雖然IPCC羅列明確科學數據佐證推論,但報告呈現方式還是難免受到政治力干涉。為報告用語,過去五天科學家與各國政府不斷角力,例如中國堅持反對明列非常可能發生的負面效應;美國則要求刪除北美地區可能出現的天災預測;而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也提出「避重就輕」的類似要求。讓一些憤怒不已的科學家誓言,此後絕不再參與這類會議討論。

IPPC警告 全球逾半大城市恐滅頂

自由時報20070329

紐約、東京、上海無一倖免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項新科學報告首度警告,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以及三分之二人口五百萬以上的大都市,正面臨遭洪水和風暴淹沒的危險。這份報告明確揭示地勢低窪人口密集區域令人擔憂的未來,並為從紐約到東京的許多沿海大城市敲響警鐘。

報告共同執筆人、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院的麥格拉納漢警告,若不採取因應行動,中國由沿岸地區發展帶動的經濟成長,可能面臨危險。

亞洲貧國危機最大

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IPPC)預定四月十四日發表這篇報告的全文,英國《環境與都市化》期刊二十七日先行刊出部分報告草案內容,其中指出,全球五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中,七十%都位於海拔十公尺以下地區,其中包括東京、紐約、孟買、上海、雅加達及達卡。報告預測,亞洲特別難抵抗海平面上升與洪水威脅,貧國蒙受的危險最大。

低地居民 亞洲佔四分之三

報告中說,六億三千四百萬低地居民中,約四分之三住在亞洲。一九九四年至二○○四年十年間,在全球一千五百六十二場洪災中,亞洲就佔了三分之一,死亡人數則佔全球一半。

每百年上升高度恐達一米高

根據IPPC二月公佈的資料,截至本世紀末,海洋將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這將使颶風、颱風來勢更猛;一些科學家更警告,隨著格陵蘭海域、北冰洋西部冰層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每百年上升的高度可能在一公尺以上。IPPC的報告草案說,按照目前人口分佈,到二○八○年左右,每年大約一億人口會遭遇洪災。

救災避難 開發中國家雪上加霜

已開發國家以美國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海平面最高將上升數米,這必將造成颶風、龍捲風規模升級。屆時,北美兩大城市紐約、洛杉磯不僅會受困於兇猛洪水,更可能飽受颶風折磨。最壞的狀況是,到二○九○年左右,北美原本百年一次的大洪水可能每隔三、四年就會降臨。

以目前防災、救災措施的落實情況來看,開發中國家情況則可能更糟。報告草案說,由於開發中國家低地人口眾多,若已開發國家從災區每遷徙一人,發展中國家則須遷徙大約三十人;由於防災措施相對落後,同樣情形下,開發中國家淹水土地面積可能是發達國家的十二倍。


暖化導致浮冰融化 加境數萬小海豹溺斃

加拿大每年春天的豎琴海豹獵捕季都會引來全球愛護動物人士強烈撻伐。今年由於加拿大東部海面的浮冰因海水溫度上升而融化,導致數萬隻在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不幸溺斃,加國很可能宣布取消今年的海豹獵捕季。(路透)

地球持續發燒!史上最暖冬天 亞洲天候大亂

自由時報20070317〔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
在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雙重影響下,許多亞洲國家今年冬天都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氣候異常現象:日本、南韓、中國等太平洋沿岸國家的冬季氣溫都創下新高、降雪減少、冬季時間縮短等;東南亞的泰國則因冬季高壓不散,導致三月份氣溫偏低,泰北發生長達兩週的嚴重霾害。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十五日公布的資料顯示,亞洲環太平洋國家的冬季高溫其實只是全球暖冬現象的一環。NOAA指出,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北半球陸地及海洋均溫比一八八○年以來的平均溫度高了攝氏○.七二度。

同時,每四到七年出現一次的聖嬰現象,今年更是來勢洶洶,在一月份威力達到最高峰,使得一月份全球均溫創下新高。根據NOAA統計,一月單月的全球海陸均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八五度,刷新二○○二年所創下攝氏○.七一度的紀錄。

東北亞 中日韓異常高溫

影響所及,中、日、韓等國冬季都出現異常高溫:日本東京的冬季均溫(十二月到次年二月),比過去均溫高了近攝氏兩度,且創下一百三十年來冬季無降雪的紀錄;直到冬季都已經結束,才在三月十六日降下第一場雪。

在南韓,冬季氣溫比平均溫度高了攝氏兩度多,而且冬天提早十天結束。中國一月全國平均氣溫,也比均溫高了攝氏一.四度。

東南亞泰北 低溫又霾害

在泰北清邁一帶,氣溫變化卻是完全相反。儘管時序已進入三月,但冬天似乎一點都沒有過去的跡象,氣溫仍像冬季一樣低;加上高壓系統導致地面煙塵無法向高空擴散,使得泰北八省出現罕見、長達兩週的霾害。雖然泰國政府嚴格管制人為因素,但在天氣異常持續的情況下,仍無法降低霾害,五百萬人的生活大受影響。

環保立國 日低碳社會計畫出爐

自由時報20080730〔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
日本內閣會議於二十九日,正式通過彙整抗暖化對策的「建構低碳社會行動計畫」。該計畫明列日本拚環保的長期目標,以及各項節能減碳行動目標,將首相福田康夫於六月所揭示「福田願景」化為實際政策,致力打造「環保立國」的綠色形象。

日本的「建構低碳社會行動計畫」,明訂「二○五○年前,以現狀為基準削減六十%至八十%」的長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目標。為達成此長期目標,政府將全力推動國內太陽能發電的普及,同時立志奪回二○○五年被德國所奪的「太陽能發電量全球第一」的寶座。該計畫也列出,二○二○年前國內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或核子發電等發電比率,將提升至五十%以上。有鑑於國內火力發電以及製鐵等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成,減碳計畫因此提出從明年度起大規模實驗二氧化碳分離以及地底封存技術,並以二○二○年前實用為目標。

此外,計畫也提及引進電動車等次世代汽車,並對節能型電視或空調等家用電器予以補助。在促進節能減碳的經濟措施方面,將於十月起試行日本企業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而在今年秋季的稅制改革過程中,也將研擬開徵環境稅的可能性。日本各相關省廳今後將根據這項行動計畫,全面實施抗暖化對策,在國際抗暖化的風潮中取得主導地位。

巴西聖保羅氣候乾燥創65年新紀錄

巴西媒體今天報導,在相差一年的時間裡,聖保羅市創下兩項歷史性的氣象紀錄。去年七月是過去三十年來雨量最多的一個月,累積達一百三十點四厘米;今年同月迄今,則是聖保羅自一九四三年以來氣候最乾燥的一個月,一滴雨都沒有下。

沒有雨水驅散污染空氣,使得聖保羅的空氣品質大受影響。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的資料顯示,七月一整個月裡有二十天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比去年的天數多出九天。

國家氣象局指出,聖保羅市呈現沙漠型氣候有兩個主因:一是氣候環境現象,雖然七月原本就是南半球雨量較少的月份,但今年冷鋒微弱,衝不破乾燥性氣團。

除了氣候因素之外,都市建築也有部分責任。據公共衛生環境部門地理專家表示,人類因為在都市興建過多樓房,破壞綠地和湖泊,導致沙漠型氣候的形成速度加快。

過去,聖保羅一直有「雨都」之稱,但一九六零年代起開始興建高樓大廈後,這個稱謂就逐漸變得有名無實。隨著都市發展,高樓大廈與柏油路改變了太陽光照射的機動性,空氣中的水份蒸發速度加快,細雨紛飛的景象減少,若是下雨,則是狂風暴雨。

昨天,聖保羅市的空氣濕度再度下滑,下午兩點至四點之間,指數僅達百分之二十五,乾燥的氣候也引起罹患呼吸道疾病和過敏症民眾人數增多。

專家指出,冬天出現乾燥性氣團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今年比較熱,七月最高溫平均達攝氏二十四度,比之前記錄的平均氣溫高出兩度。

如此一來,通常春天才會出現的污染氣體臭氧,也在年中出現。聖保羅州環境衛生科技廳指出,氣象觀測站五次記錄到超離安全標準的空氣污染指數,其中三次由臭氧引起;去年七月僅記錄到兩次,但沒有一次與臭氧有關。

【2008/07/31 中央社】